首頁 > 成語

俗語“菜不擺三,筷不成五,席不坐六”,應該怎麼理解?

作者:由 歷史尋覓 發表于 成語日期:2023-02-04

一二二一怎麼用

《周禮·春官·大宗伯》雲:

“以饗燕之禮,親四方之賓客。”

中國自古以來就是禮儀之邦,就如孔子曾經說過: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中國好客,但是好客也有好客的規矩和方式。我國從古至今,都離不開一個字,那就是“

”。

民以食為天,自古以來人只要活著,就需要吃飯。而在古代落後的科技水平之下,想要吃飽飯,就需要努力地耕地和勞作,但是糧食和土地終究只是有限的,光吃白米飯肯定是無法忍受下去的。因此在我國的數千年中,演變出了無數的餐飲流派,有著屬於自己的餐飲文化。而在這個飯桌上,我國更是發展出了嚴肅複雜的禮儀,甚至連入座的前後順序,都有著嚴格的規定。

俗語“菜不擺三,筷不成五,席不坐六”,應該怎麼理解?

從現有的史料來看,早在周朝的時候,其實我國就發展出了一套禮儀規定,並且在餐桌上得以應用。從指引客人坐下來開始,到按照年紀和輩分進行入座順序的安排,再到餐桌上的敬酒和敬菜,可以說一頓放下來,無時無刻都不再體現我們的餐桌文化。直到現在,還是有不少規矩和禮儀,依然在我們的生活之中隨處可見。其中就有著“

菜不擺三,筷不成五,席不坐六

”的飯桌規矩。

俗語“菜不擺三,筷不成五,席不坐六”,應該怎麼理解?

一、 菜不擺三

這個規矩就是顧名思義,在做菜的時候,不應該只擺出三盤菜,無論怎麼樣,都要避開三這個數字。這個就讓人很費解,畢竟在古代的情況下,大家其實都不富裕,再加上有時候是和自己的朋友親人們簡單小聚一下。要是做多了菜,人沒吃完豈不是很浪費麼?

但是從老祖宗的角度來看,這個三之中,卻有著很大的問題。我們都知道在古代的封建社會里,禮儀制度是相當嚴苛的,再加上在古代環境下,大家聚在一起吃飯,很多時候都是在婚嫁和祭祀方面。而在祭祀的時候,往往放上的貢品都是三這個數字。

俗語“菜不擺三,筷不成五,席不坐六”,應該怎麼理解?

換成宴請賓客的話,如果你換上三盤菜,那不就是代表你在祭祀對方?同時在語言之中,三這個字還和散和喪這兩個字讀起來相近,如果把這些菜放上桌上的話,就會給人一種,這頓飯吃了就很不吉利的感覺。說不定一頓在不知情的情況下,就被人感覺像是在吃一頓喪飯,心情不好。而第二個筷不成五也有著同樣的意義。

二、筷不成五

有一種簡單的說法認為,之所以不能成為五,是因為在一般的吃法之中,筷子都是成雙成對的。而要是五根筷子的話,給人的第一印象就是,為什麼多了一根,同時用起來的話,誰又會主動去用一根筷子呢?因此在宴請賓客的時候,就給人一種這個主人是不是不歡迎我過來吃飯的感覺。同時多出來的筷子無法找到配對,從寓意上來說,就是不圓滿,不成對,這在古時候會給人一種暗示,你這是在咒我!

俗語“菜不擺三,筷不成五,席不坐六”,應該怎麼理解?

還有一種說法,是指在古代的餐桌上,其實有著兩種不同的筷子。但是五的含義是,你不能用這兩雙筷子,擺出三種不同的擺法。這兩種筷子叫做淚筷和粘筷,三種方法叫做橫、叉、倒。淚筷雖然名字好聽,其實就是我們在外吃飯的時候,用茶水或者開水洗過的筷子。但是不一樣的是,我們現在是洗完就直接吃了,沒有這種忌諱,而古代是需要提前洗過,然後擦乾淨再放上桌的,不然就是不尊重客人。而粘筷就是用來夾菜的筷子,這種筷子在古代一般是大家一起使用的,要是你直接讓客人用,言下之意就是這個人連客人都算不上,自然要被人記恨。

而筷子的擺法,一般都是講究擺得整整齊齊,但要是用這三種擺法,搞得不上不下的話,就給客人的感覺是,你這個人不懂事並且不講規矩,留下的印象不好。

俗語“菜不擺三,筷不成五,席不坐六”,應該怎麼理解?

三、席不坐六

而這個規矩,其實就是講究一個對稱。不管是誰,在做事的時候,總是會講究一個順序和對稱。這是人類共同的心理影響,像是我們現在的建築物,你會發現絕大多數都是受到了這種對稱思想的影響,在外表上看起來總是能找到個軸線,然後對稱的。在餐桌上也是一樣,在吃飯的時候,桌子一般坐得四四方方,就算是個位數的人,也總是可以找到自己的位置,要麼就是換到其他地方去。

俗語“菜不擺三,筷不成五,席不坐六”,應該怎麼理解?

但是到了六的時候,雖然看起來是很對稱了,可總體上來看,卻充滿了一種意味。那就是看起來,像是個王八,也就是一二二一的。這樣一來,這個席位雖然好看了,但是在寓意上卻沒有那麼好了,雖然烏龜是長壽的象徵,可在吃飯的時候這麼搞,總會有著不舒服的心情。所以這種就成為了一個約定俗成的規矩。

從現在看來,老祖宗們留下的東西,其實還是有著自己的寓意和意思。不過現在我們吃飯的時候,一般都是放鬆的時候,再加上時代已經進步了,因此講究的規矩不是那麼多了。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歷史尋覓

圖片來源於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絡作者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