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成語

【俠客島|解局】“小破球”靠什麼破圈?

作者:由 海外網 發表于 成語日期:2023-02-05

破什麼什麼出

“小破球”回來了!今年春節,相信很多島友都去看了《流浪地球2》。“帶著地球去流浪”的奇思妙想,讓中國科幻電影再度成為熱議話題。

如果說4年前的《流浪地球》是“中國科幻電影元年開山之作”,那麼,4年後的《流浪地球2》足以稱作“中國科幻電影在世界舞臺上一次響亮的鳴笛”。

【俠客島|解局】“小破球”靠什麼破圈?

電影《流浪地球2》海報(圖源:網路)

有人說,科幻電影就是把電影“無中生有”的本領發揮到極致。但要想“無中生有”,技術是關鍵,這背後是一個國家文化工業水平的進步。

4年前的《流浪地球》有2003個特效鏡頭,技術水平直逼上世紀末的美國科幻大片。但《流浪地球2》已徹底在電影形態上發生鉅變,直接用上了最新的虛幻引擎技術:在拍攝現場,製作團隊透過結合攝像機追蹤路徑和XR虛擬生成影象,將後期特效“前置”,實現“所見即所得”。

又如演員模型技術。《流浪地球2》中幾位主演跨度幾十年的容貌變化,靠的不是化妝,而是透過骨骼層、肌肉層和毛孔毛髮構建出基礎模型,再將模型與演員面部匹配,這才有了大家青春記憶中的華仔和年老的沙溢。

【俠客島|解局】“小破球”靠什麼破圈?

《流浪地球2》中的年輕版劉德華(圖源:網路)

是不是很神奇?

導演郭帆透露,拍《流浪地球》第一部時,劇組連怎麼做精密的特殊道具都不知道,只能跟國外團隊學習。等到拍第二部,3D列印、鐳射雕刻、CNC數控車床技術等都能手到擒來,尤其是很多道具和視效都由中國團隊獨立完成。

進步的背後,是中國工程機械產業整體實力提升和以移動網際網路為標識的媒介迭代,就連一些歐美觀眾都驚歎,“再也看不出中國科幻與卡梅隆作品的差別”。

【俠客島|解局】“小破球”靠什麼破圈?

《流浪地球2》拍攝現場(圖源:網路)

好的中國科幻片必然帶有“中國特質”。

以地球危機為題材的科幻電影很多,但如何處理危機?有構想某個超級英雄“拯救世界”的,有幻想地球人整體移民跑其他星球的……“中國人連跑路都要帶著地球一起”,這個腦洞讓不少看慣了美國科幻大片的觀眾感到驚奇。

有人分析,西方有大航海時代的文明背景,人類移民外星往往是西方的拯救邏輯;中國人安土重遷,給地球裝上發動機、將人類與家園命運捆綁在一起,更符合中國人的思維方式。

這種“有土斯有人”的中國式表達在《流浪地球2》中變得更加系統。比如影片中“流浪地球計劃”的前身叫“移山計劃”,明顯取自“愚公移山”的典故,這是“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的鍥而不捨。而《流浪地球2》中300 個來自世界各地的宇航員為了全人類親手引爆月球上的核彈,這般捨生取義、保全集體,同樣體現了中國傳統精神。

看!硬科幻雖“硬”,打動人的還得是中國的文化基因。

與其他電影類別相比,科幻電影更體現一國的綜合國力。

回顧世界科幻電影史,美歐科幻鉅作是在美蘇太空競賽、科技不斷進步的背景下發展起來的。而這些年震撼國人的玉兔登月、祝融登火、天宮團圓等科技創舉,也為中國科幻積蓄了強大底氣——

《流浪地球2》裡大到太空天梯的高度、材料、上升方式,小到宇航員的考核表格內容,都有中國從基礎研究到應用研究的進步背景。還有影片中可垂直起降、酷似“殲-20”的戰機,被觀眾戲稱“打了硬廣”的中國空間站望遠鏡(CSST)等,這些形象早已不是無本之木。

【俠客島|解局】“小破球”靠什麼破圈?

《流浪地球2》中的太空天梯(圖源:網路)

中國歷史文化豐厚,影視劇市場充斥著大量歷史題材作品。曾有觀點認為,中國人太沉迷於過去,對未來和科技沒有情感寄託。

可事實是,這些年中國人不僅對科幻越來越著迷,還用自己的科幻電影打破了歐美世界對科幻型別片的“壟斷”。文化心態的變化,是時代變遷的折射。

正如知名科幻作家劉慈欣所說:中國社會每時每刻都在發生巨大變化,這種變化帶來的直接效應是,中國的未來對我們每個人都充滿著一種吸引力,這是科幻文學、科幻電影存在的最肥沃土壤。

當中國人解決了溫飽,具備更雄厚物質基礎的時候,未來變得更可企及,也容易勾起我們對未來的無限好奇心和想象力:人類會被機器人控制嗎?永生是不是遙不可及?外星文明會不會毀滅地球?……這些在過去被認為“鹹吃蘿蔔淡操心”的話題,恰恰是最值得鼓勵的科技好奇心。

長久以來,科幻作品中的“未來話題”被西方話語深度塑造。而今,中國人也可以提出自己的未來暢想和解決方案。

“《流浪地球2》放到30年前一定拍不成,投資人會說這個電影不可信,中國人怎麼能拯救了世界呢?怎麼會有宇宙飛船進入太空呢?哪有那麼龐大的、超現代的機器?”劉慈欣說,“但是現在我們沒有這種感覺了,中國的發展,讓我們可以欣賞科幻。”

文/點蒼

編輯/九段

觀點致謝/孫佳山(中國藝術研究院副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