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成語

【人物】諸樂三:“人以為畫,我以為家”

作者:由 澎湃新聞客戶端 發表于 成語日期:2023-02-06

鹿且思家何況人也

以下文章來源於中國藝術報 ,作者張亞萌

【人物】諸樂三:“人以為畫,我以為家”

中國藝術報。

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主管主辦的國內最具權威性的國家級文藝行業大報。釋出文藝資訊,評說文藝觀點,推介文藝看點,助推文藝繁榮發展。

【人物】諸樂三:“人以為畫,我以為家”

“藝者仁心——紀念諸樂三誕辰120週年藝術展”展覽海報

諸樂三:“人以為畫,我以為家”

一位青年18歲入住吳府,跟隨吳昌碩朝夕學藝七年,悉心揣摩,深入堂奧。吳昌碩曾贈他《佛手水仙圖》並五律一首:“何藥能醫國,躊躇見性真。後天扶氣脈,本草識君臣。鶴鹿有源水,滬江無盡春。霜紅尋到否,期爾一流人。”而他更在詩、書、畫、印四個領域繼承了缶翁的綜合成就,更用其一生將吳派藝術推向新的高峰。

【人物】諸樂三:“人以為畫,我以為家”

諸樂三

(1902-1984)

原名文萱、字樂三、號希齋

民盟盟員

浙江安吉人

著名國畫家、傑出的藝術教育家

這位年輕時就得恩師讚賞“樂三得我神韻”的書畫家諸文萱,後多以字“樂三”聞名於世。其90餘件代表性作品,於8月6日至9月18日在北京畫院美術館,彙集成“藝者仁心——紀念諸樂三誕辰120週年藝術展”,主辦方中國美術學院、西泠印社、北京畫院、安吉縣人民政府從“詩文書畫有真意——詩畫”“山川靈秀集腕底——書法”“博雅通達求巧意——篆刻”“以藝為家桃李芬——教學”四個角度入手,全面回顧他的創作經歷和藝術人生,同時紀念諸樂三誕辰120週年。

益者三樂

在諸樂三的藝術生涯中,恩師吳昌碩是其繞不過的一個重要座標,“樂三”其名便出自恩師的建議,源自孔夫子“益者三樂”—— “作人之樂、詩書畫事之樂、篆刻之樂”。

諸樂三的繪畫深受缶師影響,深諳以金石入畫,與古為徒之道,又能吃透缶師精髓,於青藤、白陽、石濤、八大、任頤等亦皆有所擷取,用筆蒼勁鬱勃,設色古豔清新,另闢蹊徑,開創新局:他的繪畫注重詩情畫意,認為在繪畫前要有詩意,而後生髮畫意,因而他的繪畫作品上多有題畫詩,詩意與畫境互為點化生髮,相得益彰,意蘊橫生,而畫面上濃墨的鋪陳與豔麗色彩的渲染,以及突破傳統文人畫題材的選擇,都成為諸樂三繪畫中獨樹一幟的風格。其花鳥畫深得吳昌碩之神韻,熔詩書畫印為一爐,繼承和發展了吳派藝術。“諸樂三先生對吳昌碩大寫意精神進行了全面繼承,他的風格貼近吳昌碩,但突破了傳統文人畫梅蘭竹菊式的慣常主題,而將玉米蓼花、白雞紅柿、稻穗棉叢等親近自然民生的鄉土物事繪於筆下,更貼近生活。”中國美術學院教授、潘天壽紀念館原館長盧炘說。

諸樂三的書法蒼古渾厚,雄渾飛動,元氣淋漓,對楷、行、草、隸等各體有全面的研究,得力於鍾繇、“二王”、倪瓚、黃道周諸家及漢魏名碑,行草書凝鍊道勁,瀟灑自如,尤以篆書和甲骨文更具個人風貌。諸樂三研究篆書時間最長,初學鄧石如、吳大澂,後追隨缶師精研石鼓文,由秦篆和漢碑額篆化出,自出新意;在上海美專任教時對甲骨文產生濃厚的興趣,用篆法書寫甲骨文,既保留了卜文的銳利風神,又具有古籀、獵碣的渾穆堅實,是諸樂三對卜文的一種再創造。

在詩書畫印四個領域中,諸樂三尤以篆刻突出,他以秦漢古璽化出,參以古籀甲骨,自成雄渾樸茂之面貌。他秉持“印外求印”的治印理念,一方面,他能在古文字與金石文獻學,以及璽、印、鼎、彝、磚、瓦、陶、石中汲取精粹,融於印中;另一方面,他認為,印章之字,當表現書法藝術之意趣,他將自己對書法的深刻體會融於篆刻,其印常有虛實相生、蒼蒼茫茫之意,一如他所言“刻印,寫字最重要……要‘七分篆三分刻’”,“要刀筆結合,刀中能現筆意,筆畫中能存刀意”。諸樂三追隨中國傳統藝術的博雅之道,做學問講求不同領域的“會通”。正如他說:“篆刻沒有各體書法的雄厚功底,光靠‘刻’是達不到的。沒有書法的修養在金石篆刻中就不會有墨氣;反過來,在書畫上,如沒有金石篆刻的實踐經驗,書畫上就不會產生古拙的金石氣息。它們四者之間,是觸類旁通的。”

藝者仁心

自1922年任教於上海美專算起,諸樂三從教的時間足足超過一甲子,他先後任教於上海美專、新華美專、杭州國立藝專,教授過花鳥、書法篆刻、古文、畫論、詩詞題跋等多種課程,與潘天壽、吳茀之共同被譽為“浙美國畫三老”。

1963年,諸樂三與潘天壽、陸維釗、沙孟海一道,共同創辦新中國高等美術教育史上第一個本科書法篆刻專業,對現當代藝術院校篆刻學建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和貢獻,他參與起草了新中國高等美術教育史上第一個本科書法篆刻專業的教學大綱,讓這門傳統師徒相授的藝術形式在現代教學課堂得以實踐;1979年,他更以年近80歲的高齡,與陸維釗、沙孟海共同於浙江美院開啟書法篆刻研究生教育,為中國教育史開闢新的篇章。1979年進入浙江美院讀研究生的中央美術學院教授、書法家邱振中,對諸樂三先生的篆刻與書法印象非常深刻,“相較於吳昌碩先生,他的作品更為‘樸實’”。對於畢生傾力的教育事業,一如諸樂三在詩中所題:“從春徂秋,朝日摩挲。人以為畫,我以為家”。

除了藝術與教學外,諸樂三還有一個特殊的身份——中醫。他早年曾入讀上海中醫專門學校,行醫問診於中醫院,從醫時間整整23年,從醫與從藝幾乎貫穿於他的人生。醫藝相通,醫者與藝者向來就有很多共通之處,在諸樂三身上可以歸結為一個“仁”字——於從藝,諸樂三秉承傳統文人的氣韻風骨,一方面承繼了詩書畫印一體的傳統藝文之道,矢志擔當起民族藝術道統傳承的歷史責任,一方面又在新的歷史境遇中積極探索新時代、新社會的視覺表達;於治學,諸樂三以立德樹人之藝教為畢生志業,為中國書畫篆刻之道統傳承殫精竭慮,建構起傳統藝術在現代藝術教育體系中得以教習與傳承的人文系統;於做人,諸樂三飽含一顆慈善、悲憫之心,其一生正義、勇敢的事蹟不勝列舉,如唐代名醫孫思邈在《大醫精誠》裡所寫:“先發大慈惻隱之心,誓願普救含靈之苦。”

“諸樂三這代人身處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之中,他們既經受了古今中西思想觀念的激盪會通,又親歷了巨大社會變革所帶來的人文觀念和審美意趣的劇烈變遷。他們秉承傳統文人的氣韻風骨,也確立了其現代藝術家和教育家的專業理想。”中國美術學院院長高世名說。在吳昌碩贈諸樂三的五言律詩中,“霜紅”即指清代的傅山,他不但博通經史,善於書畫,還非常精通於醫術——而縱觀諸樂三的一生,他不但完成了恩師的期待,還將其不斷內化與修煉,在藝術史上留下了一位獨一無二的諸樂三。

“藝者仁心——紀念諸樂三

誕辰120週年藝術展”部分作品欣賞

【人物】諸樂三:“人以為畫,我以為家”

桃花 諸樂三 1959年

【人物】諸樂三:“人以為畫,我以為家”

蘭石牡丹白頭竹葉 潘天壽、吳茀之、諸樂三共繪 1958年(請橫屏欣賞)

【人物】諸樂三:“人以為畫,我以為家”

瓦雀芭蕉 諸樂三 1947年

【人物】諸樂三:“人以為畫,我以為家”

棉花 諸樂三 1974年

【人物】諸樂三:“人以為畫,我以為家”

篆書登釣臺 諸樂三 1961年

【人物】諸樂三:“人以為畫,我以為家”

喜延自有七言聯 諸樂三 1978年

【人物】諸樂三:“人以為畫,我以為家”

浙江美院 諸樂三 1972年

【人物】諸樂三:“人以為畫,我以為家”

百花齊放 諸樂三 1960年

原標題:《【人物】諸樂三:“人以為畫,我以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