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成語

豫論場丨對科學家不宜“格式化封神”

作者:由 大河網 發表于 成語日期:2023-02-07

封神照片是什麼意思

□夏遠望

日前,在第九屆世界華人數學家大會上,著名數學家丘成桐首次公開評價韋東奕,原話是這樣說的:你講韋神,我們更大的(指丁劍,ICCM數學獎金獎得主),大眾喜歡聽這些好笑的故事,數學家一瓶水兩個饅頭就很偉大了,這完全不是數學家應當的形象,其實數學家很正常,有血有肉,也有小孩,和普通人沒區別。

這段話其實很犀利,直接指出數學家也是正常人,個體在生活中的形象與數學家身份無關,與此同時,或多或少也暗示韋東奕在數學研究領域的成就還差點意思。

當然,即便“差點意思”,韋東奕目前成就,也是絕大多數人終其一生也難企及的天花板。推崇科研人才總比膜拜娛樂明星要好,但“一山更比一山高”,韋東奕被“封神”,“更大的”卻未出圈,確實耐人尋味。

表象背後,是人們對科學家形象的習慣性誤讀。長期以來,公眾對包括數學家在內的科學家群體,普遍存在格式化感知偏差。牛頓拿掛錶當雞蛋煮、愛因斯坦頭髮“爆炸”、陳景潤撞電線杆……科學家似乎就應該不聞世事、不修邊幅、不善言辭,他們行為怪異、“骨格清奇”而心無旁騖。教科書及各類影視作品中的科學家形象,進一步固化了這種思維定勢。

集體記憶驅動下,必然導致“格式化封神”。或“按圖索驥”,或“逆向思維”,於是,在自媒體推動下,穿布鞋的老教授成了大隱隱於市的“清華掃地僧”,長相酷似一線明星的科學家成了“最帥院士”,一瓶水兩個饅頭的兩屆奧數滿分金牌得主,完美契合公眾對數學家人設的內心期待,自然也就成了韋神。

而真實的科學家形象並非都是如此。醫學早已解讀,愛因斯坦頭髮蓬亂並非不想梳理,而是無法梳理,這是一種罕見的“蓬髮綜合徵”,年輕時的愛因斯坦也是非常帥的,和課本上放出的照片完全不能比。一張永載史冊的史詩級照片,拍攝於1927年的索爾維會議,照片上的人,據稱代表當時全球90%的智力,每一位都衣冠整潔。科學家很多能言善辯,泡利慫天慫地慫空氣,是物理界“毒舌”,卻對自己的老師索末菲敬愛有加,多次聲稱恩師成就堪比愛因斯坦和波爾兩位大神,搞得老爺子怪不好意思。

中國科學家中,錢三強喜歡讀古典文學,唱歌,畫畫,打乒乓球和籃球;首屆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獎者吳文俊喜歡話劇,甚至研究過戲劇理論;大氣物理學家葉篤正喜歡溜冰、探險,還是個“金庸迷”;河南大學材料學院院長、兩個國家級實驗室負責人杜祖亮,還有一個重要身份——河大教授足球隊隊長。

一句話,科學家有血有肉,和普通人沒區別。

尊崇科學家,應該尊崇他們在生命的高度和廣度上,一直探索著人類未知的邊界,而不是專業之外的其他方面。科學家的價值體現在科研成果上,而不是長什麼樣子、穿什麼衣服、吃什麼飯。對科學家形象的習慣性誤讀,乃至“格式化封神”,除了滿足人們好奇心,只會加深公眾對科學的陌生感、距離感甚至畏懼感。對科學家特別是青年科學家而言,這也是種無辜的傷害,拔苗助長、封神式的追捧和窺視,誰能保證既不會被打擾,也不會被捧殺?

一名初中學生寫道:“任何人都能成為一名科學家,我看到科學家也穿著運動衫和牛仔褲到處晃。誰知道呢?沒準兒我也可以成為一名科學家。”一個強盛的民族,需要源源不斷輸出科學巨星,推崇科學家毫無疑問是時代進步,前提是公眾或自媒體要跳出固有定勢和圍觀心理,還科學家一個真實形象認知,畢竟,科學最好的朋友,叫“真實”。

豫論場丨對科學家不宜“格式化封神”

總策劃:董林 劉雅鳴

總統籌:張學文

執行:李兵 夏遠望 薛世君

製圖:張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