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成語

邳州俗語:當莊不養貨郎

作者:由 邳州圖話 發表于 成語日期:2021-09-13

針頭線腦是什麼意思

當莊不養貨郎

文/楓聲

邳州俗語:當莊不養貨郎

貨郎是一種古老的職業,經濟文化發達的宋代已經盛行。我的記憶裡,這種行業的消失應該是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初——交通漸漸便利,商品種類增多、流通速度加快,小賣部、商店、超市逐漸普及和遍地開花,決定了這種行業逐漸失去了存在的市場。

邳北一帶,把“貨郎”叫“荷(hè)簍”。有人可能會覺得這個稱呼真是土得掉渣,其實,若細細思量一番,這兩個字不僅不土,而且還大有意趣——尤其是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推膠車的貨郎極少,一根扁擔兩個筐簍,是貨郎的常見配置;“荷(hè)簍”兩個字,形象地描繪出貨郎肩挑著貨物走村串戶的形象。邳北一帶,家鄉人還把“貨郎”叫“搖荷(hè)鼓的”。這個“荷(hè)”也許是“貨”的“土”讀。但貨郎都帶著一把搖鼓倒是上千年來不變的傳統。有師承的貨郎搖鼓有名堂——進村搖的鼓點是“出動,出動,出出動”,召喚人們出來購貨;人出來多了,貨郎搖“嘿得隆咚,嘿得隆咚”的鼓點,以彰顯熱鬧和表達自己高興的心情。行行有門道,貨郎鼓的鼓點聲,也只有門兒清的人才懂。

“當莊不養荷(hè)簍”是邳北官湖鐵富鄒莊港上一帶的一句俗語,現在四十多歲及以上年齡的人還在說。它的意思是,貨郎的生意不能在本莊做,當莊人往往不待見本莊的貨郎。

這是為什麼呢?

邳州俗語:當莊不養貨郎

我們不妨把時光回溯到幾十年前,尤其是計劃經濟、農耕社會時代。那時商品種類少,做小生意的人也少,一個村莊裡至多也就一兩個做貨郎的。貨郎進貨、賣貨、收貨,走南闖北,見多識廣,大都是村莊裡的精明人。貨郎的生意之所以大都不在本莊做,大抵是因為本莊人熟頭熟臉、抬頭不見低頭見,鄉里鄉親的,不好交易。從本莊人的角度考慮,你小子賣給我的東西或從我這換走的東西,不知道要掙我多少錢,憑什麼要讓你掙我的錢?能買我也不買,能換我也不換!貧窮時代,淳樸的人們人性中也是有惡的存在的——“見不得別人好”的人性之惡,亙古不變。

貨郎們不在本莊做生意大概還有以下原因——

現在五十來歲的夥伴們應該還記得,那時的貨郎擔裡是有“打彩”這樣一個類似於賭博的遊戲的——一個圓形的木轉盤,上面一格格地寫著“紅雞蛋、套皮、頂針、糖塊、氣球、空……”等名稱,你花2分錢就可以轉一把,轉盤停下來,指標所指,就是打彩所得。得“空”得多,得“紅雞蛋”的極少。所以那時小夥伴們圍著貨郎擔常常叫喊的話是:轉轉轉,轉轉轉,差一線不吃紅雞蛋!

想想看,貨郎們一天也就帶那麼幾個紅雞蛋出去,在外莊,可以無所顧忌地哄大小朋友們“玩”,在本莊,可以嗎?還不夠那些老少爺們們罵的呢!

貨郎擔賣的是針頭線腦、日用百貨,有的也順帶收購頭髮、雞屎包(雞內金),甚至姐嘍殼(蟬蛻)、半夏等土特產。本莊人的價不好給,本莊人的要價不好還。這大概也是一個重要的因素。

從某種意義上說,貨郎,其實才真正是現在那些大中小型商超的始祖。筆者建議,喜歡供奉財神爺的商超老闆們(現在流行叫“總”了),應該在財神爺的旁邊擺上一個貨郎的模型,以示“家學”源遠、數“錢”不忘祖!

在鄉村裡也多有超市的今天,“當莊不養荷(hè)簍”似乎已經成為了過去;但“當莊不養荷(hè)簍”的事實還在其他行業或多或少地存在著。這也算是荀匡對於人性論辯的的明證吧!

邳州俗語:當莊不養貨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