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成語

三媒、六聘,回看古人的婚俗文化,細品嫁娶過程的儀式情懷

作者:由 知文通學 發表于 成語日期:2021-09-14

三媒六娶指的是什麼

在古代,男子有兩大人生要事,人們形象地稱呼為“大登科”和“小登科”,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是男子人生的兩個重要的時間節點。由於古代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科舉制度淘汰率太高,所以像金榜題名時這種大登科的高光時刻能夠體驗到的人並不多,但是小登科卻是每一個男子人生都會經歷的事情。所以古人在婚俗禮節上特別看重,每一道程式無一不是在表現他們對婚事的重視。

要說到現代的婚俗習慣,在民國之後經歷的簡化,如今人們結婚比過去而言真的已經簡化不少了。雙方家庭瞭解過後談好了嫁妝和禮金,可以選擇訂婚也可以選擇直接舉辦婚禮。但是在古代男女之間要想建立法律契約婚姻,還得經過多道程式的加工才能名正言順地走進婚姻的殿堂。關於古人的婚俗文化,你瞭解多少呢?

三媒、六聘,回看古人的婚俗文化,細品嫁娶過程的儀式情懷

一、在古代“聘”的重要性

其實“聘”的重要性大家可以透過一句話來體會,這句話就是“聘者為妻,奔者為妾”,出自《禮記·內則》,意思是如果是按照明媒正娶,六禮齊備,走正常程式成親的女子,就是與丈夫平等的正妻;如果是無媒自通,六禮不備,那就是妾。

而妻和妾在地位上是天差地別的,而古代的男子如果出現寵妾滅妻的行為也是會被大肆攻訣的。

《說文解字》對“妻”的解釋是“與夫齊者也”,也就是說妻子和丈夫之間的關係是相對等的。高門大戶中,在男主外女主內的情況下,正妻決定著家中幾乎一切大小適宜,主持中饋。雖然納妾可以納很多,但是正妻卻只能有一個。

再接著說娶妻納妾,與正妻的明媒正娶不一樣的是,妾室是花錢買回家的,可以買回來自然也可以賣出去,所以良家女子一般都不願意為妾,妾生子也大多不會被家族承認,與正室所處的嫡子待遇也是天差萬別。

三媒、六聘,回看古人的婚俗文化,細品嫁娶過程的儀式情懷

受儒家思想的影響,在唐朝的時候有法律直接規定,

“以妾及客女為妻,徒一年半”

,也就是說在法律意義上是不允許在正妻亡故的時候將妾室扶正的。

有些家庭也立下家規,說男子四十無子方可納妾,雖說秉持這樣觀念的家庭在古代少之又少,但是從他們納妾的目的上來說,也不難看出相比較明媒正娶的妻子,妾室只是一個生孩子的機器罷了,僅僅是用來保證家裡的香火傳承不至於斷在自己手上的一種手段。

妾室生下的孩子自己也沒有撫養的資格,因為妾室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只能算是半個主人,嚴格意義上來說她還是家中的奴婢,作為奴婢自然是要伺候當家主母的,妻和妾之間就是主子與奴僕的身份區別。

妻與妾之間千差地別的待遇,只要有頭腦的女性都不會選擇成為“奔者”的妾室,當然也有很多女子為了榮華富貴寧當富人妾不當窮人妻,我只能說個人的價值取向不同了。

所以,在古代,“聘”是十分重要的,既表現出男方對女方的重視,也是一種拿到正妻身份必不可少的一個通行證。

三媒、六聘,回看古人的婚俗文化,細品嫁娶過程的儀式情懷

二、關於古代婚俗文化中的三媒六聘,你瞭解多少?

說完“聘”在古代婚姻中的重要性之後,我們再來說一下古人如何“聘”妻的事情。

古代婚俗中的三媒六聘。

所謂三媒指的是男方家請的媒婆,女方家請的媒人以及在中間牽線搭橋的媒人,合稱為三媒;六禮則具體分為六個步驟,分別為納彩、問名、納吉、納徵、請期、親迎,每個步驟都是缺一不可的,婚禮的舉行必須嚴格按照這個流程來。

媒婆的重要性。

古代的女孩子在被介紹物件的時候,需要遵循兩個原則,大家應該也很熟悉,那就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一般來說,“無媒”就算“苟合”,所以媒婆在古代婚俗文化中是必不可少的一個人物。

《詩經·衛風·氓》中所說

“匪我愆期,子無良媒”

;元代王實甫的《破窯記》第三折中有說道:

“說合先定千條計,花紅謝禮要十倍。打發的媒婆不喜歡,調唆的兩家亂一世。”

就可以看出媒婆在古代的重要性了,且媒婆還是一個不能輕易得罪的群體,不然在給孩子說親的時候,她的過分誇大其詞,將黑的說成白的,怕是會害了自己孩子的一生。

訂婚以前必不可少的就是媒人從中斡旋,比如說男方請的媒人要先到女方家,將男方先誇得天上有地上無,誇到錯過這村沒那店的程度,讓女方產生一種不趕緊定下來這麼好的男人就會被別家搶走的緊迫感。

所以說當時的媒婆說話雖然好聽,也不能輕易得罪,但是從他口中說出來的話可信度不高。古代有“一家有女百家求”的說法,提親的人踏破了門檻也並不是不存在的,所以女方的父母一般要經過對所有提親的人有一個精心比較的過程,然後才會選擇出自己最滿意的東床快婿。

如果說媒人提親成功了,也就是女方父母滿意,姑娘自己也嬌羞地對父母說“女兒一切全憑爹孃做主”的時候,就代表著這件婚事八字有了一撇,接下來就需要去準備“六聘”了。

三媒、六聘,回看古人的婚俗文化,細品嫁娶過程的儀式情懷

六聘第一步:納彩

納彩雖說有“彩”這個字眼,但是並不是說這裡的“彩”就是“彩禮”的意思哦,其實這個彩指的就是一個小禮物,見面禮的意思,一般都是討一個好的兆頭。納彩時男方選擇的東西一般都是大雁。

《禮》中有記載稱:“女子十五許嫁,納采、問名、納吉、請期、親迎,以雁為贄。納徵用玄纁故不用雁也,贄用雁者,取其隨時而南北,不失其節,明不奪女子之時也;又是隨陽之鳥,妻從夫之義也;又取飛成行,止成列也,明嫁娶之禮,長幼有序,不相逾越也。又婚禮贄不用死雉,故用雁也。”

六聘第二步:問名

六聘第二步就是“問名”了。在古代,關於閨中女子的閨名那可不是什麼人都能知道的,除了家裡的父母以及兄弟姐妹,古代家中如果生了女兒的,會取一個大名,用來上族譜的,也會取一個小名,用來日常稱呼的,大致相當於如今的乳名。

在問名的時候,還有一樣東西是必不可少的,那就是生成八字。古代有的人在定親的時候又突然反悔,在生成八字這一點上就讓他們有空子可鑽,只需要拿著雙方的八字去廟裡裝模作樣地走一遭,回來再說雙方八字不合就可以了,至於是真不合還是假不合沒有多少人關心。古代有的男女就是因為真正在對比八字之後發現不合適又重新毀約的。

所以說,光納彩還不能說男女雙方的關係就能這樣鐵板釘釘了,只要男方來一句八字不合,雙方關係馬上就到此為止,以後各自婚嫁。

三媒、六聘,回看古人的婚俗文化,細品嫁娶過程的儀式情懷

六聘第三步:納吉

相比較問名,納吉就要顯得稍微隨意一點,納吉就是在已經知道雙方八字合適的情況下再找人占卜,大多數情況下結果都是順利的,如果說結果不如人意,那麼就有兩個可能,一是男方突然想要反悔了,二是咱們給占卜的人錢太少了,對方不滿意。

納吉一般來說都會很順利,相當於給男女雙方的關係再加蓋一層保障,到了這裡,他們離進入婚姻的殿堂也不遠了。

六聘第四步:納徵

納徵算是所有程式中比較關鍵的一步,因為當中涉及到男女雙方的“婚前財產”問題。即使在婚俗已經簡化成功的今天,像嫁妝和彩禮在婚禮中依然是必不可少的兩樣東西。

納徵的時候,男方先給女方家送聘禮,一臺臺一擔擔送去女方家,至於送些什麼,大多數依靠男方的家庭情況而定。男方送禮,女方自然也要回禮,這裡就要提到嫁妝的問題。

在古代因為女子沒有經濟來源,所以出嫁從夫之後,唯一可以在經濟上保持獨立的就是靠著自己的嫁妝了,所以很多人家從女兒出生的時候就開始給孩子存嫁妝了,就怕孩子以後嫁妝不夠糟人恥笑。

三媒、六聘,回看古人的婚俗文化,細品嫁娶過程的儀式情懷

六聘第五步:請期

字面意思,請期代表的是確定結婚的日期,先有男方家挑幾個好日子出來,然後告訴女方家,如果說女方家也同意了結婚的日期,那麼接下來只需要等到當天舉辦婚禮就行了,不過在此期間男方家也要有所準備,比如婚房的佈置,女方也要開始繡嫁衣了。

六聘第六步:親迎

與其他的步驟相比,這最後的一個步驟似乎透著水到渠成的意味在裡面。男女雙方成親之後重新組建了一個小家庭,一輩子就需要綁在一起了。

總結

現在的人們都說生活需要多一點儀式感,那麼古人這樣重視婚俗,其實也算是給足了婚禮的儀式感了吧,所以現在很多人又開始返璞歸真,樂於舉辦中式婚禮了。

古人從定親到成親的整個流程上來看,每一個過程都透露出他們對婚禮的重視,所以說,古人想要安生的娶妻嫁人還真的挺不容易的。

參考文獻

《禮記·內則》

《說文解字》

《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