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成語

稷下讀書會每日一悟|荀子非十二子·03忍情性

作者:由 稷下讀書會 發表于 成語日期:2021-09-28

綦溪利跂是什麼意思

作為百家爭鳴的發源地,稷下學宮“致千里之奇士,總百家之偉說”,其中,荀子曾三任稷下學宮祭酒,他批判吸收百家之長,是集大成的卓犖大家,巍巍然少與倫比。

荀子身處“諸侯異政,百家異說”之亂世,親眼目睹了長期分裂導致的山河破敗、禮崩樂壞,因此深切渴望“四海之內若一家”。為此,他“總方略,齊言行,壹統類”,視十二子為阻撓大一統程序之大患。本篇先是對六種學說的十二個代表人物一一進行了尖銳的批判,然後以能否為現實政治所用為標準和出發點,提出了自己的政治理想,並對“士君子”的行為標準和道德規範作了要求。

稷下讀書會特別甄選上海古籍出版社、中華書局、商務印書館三大出版社的經典讀本,以便讀者更全面、更深入地品讀《荀子·非十二子》。

孔子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稷下讀書會因此倡導以“每日一悟”的方式品讀國學經典,具體方式如下:

1。 稷下讀書會每天整理一段原文,結合註釋和譯文,供書友閱讀;

2。 書友選擇每日頭腦最清醒時學習、思考;

3。建議整理記錄感悟,或寫在紙上,或發到文章下方的評論裡與書友交流。

上海古籍出版社·張覺評註

【原文】

忍情性,綦谿利跂①,苟以分異人為高②,不足以合大眾、明大分③;然而其持之有故,其言之成理,足以欺惑愚眾,是陳仲、史鰌也。

【註釋】

①綦(qí):《毅梁傳·昭公二十年》:“兩足不能相過,齊謂之禁。”即一隻腿瘸了而踮著走路。 谿:通“蹊”,小路。 綦谿:指在人生的道路上節制自己而只在小路上行走。利:通“離”。跂(qǐ):通“企”,站起腳跟。利跂:指背離世俗而獨行。

②苟:苟且,不正當,指不合禮義。分異人:即“分於人、異於人”,與別人區別、與別人不同。

③大分:指忠孝的大義(楊驚說)。

【譯文】

抑制本性人情,偏離大道,離世獨行,不循禮法,以與眾不同為高尚,不能和廣大民眾打成一片,不能彰明忠孝的大義;但是他們立論時卻有根有據,他們解說論點時又有條有理,足以欺騙矇蔽愚昧的民眾。陳仲、史鰌就是這種人。

中華書局·方勇 李波評註

【原文】

忍情性,綦谿利跂①,苟以分異人為高,不足以合大眾、明大分;然而其持之有故,其言之成理,足以欺惑愚眾,是陳仲、史鰌也。

【註釋】

①綦谿(qíxī):極深。利跂(qǐ):離世獨立。利,通“離”。跂,立。

【譯文】

抑制情性,行為孤僻、離世獨立,以追求與眾不同為高明,不能團結民眾,不能彰顯等級名分;但是話說得有根有據,言之有理,足以欺騙、迷惑愚昧的民眾,陳仲、史鰌就是這種人。

商務印書館·方達評註

【原文】

忍情性[1],綦谿利跂[2],苟以分異人為高[3],不足以合大眾、明大分[4];然而其持之有故,其言之成理,足以欺惑愚眾,是陳仲、史鰌也[5]。

【註釋】

[1]忍:自制,違矯。

[2]綦谿(qíxī):極深。利跂(qǐ):離世獨立。利,通“離”。跂,立。

[3]分異:別異。

[4]大分:忠孝禮義,這裡指“禮”。

[5]陳仲:又叫田仲子,戰國時齊國人,不食兄祿,以清高著稱。史鰌(qiū):春秋時期衛國大夫,屢諫衛靈公不聽,死時讓兒子不要入殮,後人稱之為“尸諫”,孔子稱其正直。

【譯文】

抑制情性,行為孤僻、離世獨立,以追求與眾不同為高明,不能團結民眾,不能彰顯等級名分;但是話說得有根有據,言之有理,足以欺騙、迷惑愚昧的民眾,陳仲、史鰌就是這種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