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成語

肖相如老師的弟子徐懷書:一年多來在師門生活學習的感悟

作者:由 中醫肖相如 發表于 成語日期:2021-10-23

鄭聲中醫是什麼意思

以下文章來源於肖相如頻道 ,

作者:徐懷書 編輯:小藥童

肖相如頻道

北京中醫藥大學博士生導師,出生於中醫世家。我國中醫腎病學科創始人時振聲教授的首位博士,全國重點腎病專科學術帶頭人,獲“白求恩式的好醫生”稱號。

本文是肖相如老師的弟子徐懷書在師門學習、生活的感悟。看過之後,心生敬佩,當為學習楷模

《一年多來在師門生活學習的感悟》

作者/徐懷書

師父好!班主任好!大師姐好!各位師弟師妹,大家好!

根據書院安排,今天讓我在群裡跟大家交流一下學習傷寒和金匱的情況,我感到很忐忑。

去年底以來,我分別聽了扣啟、勝貴、建江幾位師兄的經驗介紹,很受啟發。

扣啟、勝貴和建江,長期在臨床一線工作,思路敏捷,經驗豐富,在他們面前我甘拜下風。

其實,不僅扣啟、勝貴、建江是我學習的榜樣,師門內的各位都比我強,你們都各有所長,都有自己的絕活,深藏不露而已。

我在年齡上比你們多吃了幾年飯,但是在學習上我比不了大家,離師父的要求差得更遠,所以我講不了什麼東西。

但是師父的話必須聽,班主任的指示必須執行,因此,我就壯著膽子到臺上走一趟,說得對不對,都請大家包涵,並請師父和各位同道批評指正。

今天這45分鐘,我彙報三個問題:一是一年多來我的學習感悟;二是我對《傷寒論》中一些問題的理解;三是我用經方治療疾病的實踐。

生活、學習的感悟

今年九月份,師父招收了第二批弟子,拜師儀式結束後,班主任讓我代表首批弟子發個言。

我說:不管是想學中醫的人,還是專業人士想提升中醫水平,有沒有師父帶,大不一樣。在師門學習有沒有好處?我用親身經歷來說明這個問題。

過去,我是從事企業管理的,混到局級待遇費了很大功夫,在一個十八萬人的軍工企業集團當辦公室主任。

事無鉅細,親歷親為,整天圍著領導轉,端茶倒水,鞍前馬後,事事想在領導前面,做得無微不至。

領導要上車,我先開車門,領導要出差,我先推行李,最後形成了職業病,見到門我就開,見到包我就拿,快成小偷了。

殫精竭慮,日夜操勞,最後累倒進了醫院,那時候才好像做夢做醒了一樣。

我對自己說:我是這世界上最二百五的人,當官有什麼用,你把官場上的關係搞得再明白,身體裡面五臟六腑的關係不明白,沒有健康,一切都是白搭。

於是,從2007年起,我就開始利用業餘時間學中醫。說實話,我當時信心滿滿,認為以我的智商不成大問題,畢竟秀才學醫,籠中捉雞。

我看的中醫書不下百本,背易經,看圓運動,讀景嶽全書,最後越看越糊塗,誰說的都是一套一套,頭頭是道,可我不知道誰對誰錯,一腦門子漿糊,走了十年彎路,眼看著快玩完了,最後老天爺可憐我,遇到了師父,走進了師門。

一進師門,我就覺得找到黨了,孩子有了娘了。

怎麼講?就是我們這位師父呀,他給想學中醫的學子,指了一條直達彼岸的金光大道。順著這條道走,別回頭,別鬆勁,一定會有所成就。

回頭看看我這一年多來在師門的收穫,我自認為比過去十年的總和還要多。

《黃帝內經》重點選讀我認真摳了,《傷寒論》398條我記住了,113方裝到腦子裡了,《金匱》的主之條文和205個方劑也拿下了。

雖然這是初步的,但是我還是認為這些進步是跨越式的,沒有師父的指導和書院的組織協調,只靠我自學,是無論如何都辦不到的。

我現在越學越想學,希望天天聽到師父的聲音,看到師父的文章。那是我的充電寶,是我前進不竭的動力。

在師門一年多,我就獲得了過去十年沒有得到的好處,所以我感激師父,感激書院。

可能大家要問,你是怎麼得到這些好處的。我告訴大家怎麼才能得到這些好處,就三句話:一是要真學,二是要放空,三是要死磕。

01

真學

所謂真學,就是師父怎麼說,我們就怎麼辦。師父教書育人一輩子,他劃的道兒,我堅信絕對不會錯。

因為我十年中也聽了不少課,有比較才有鑑別,我就認為我們師父德藝雙馨,學為人師,行為人範,《傷寒論》理論與實踐在中國無人能比。

他的課好聽,他說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他教的東西全是實打實的真貨,沒半點兒虛頭巴腦的,他一輩子帶了那麼多學生,教學經驗車載斗量裝不完。

有這樣的師父,我感到慶幸,所以師父真心教,我們就得真心學。

02

放空

所謂放空,我是這樣想的,師門裡的所有人,沒有一個是吃乾飯的,肚裡多少都有些東西,一點貨沒有也進不了師門。

但是,進入師門以後,我們需要處理好關係,要正本清源。

師父的意圖很明確,就是要我們從四大經典入手,打基礎,立規矩,構建傳統中醫的思維模組。

我記得有一次師父在線上回答學員的問題時說過兩句話,一句是他讀的書不多,還有一句是你們如果學有餘力,可以看些經典以外的東西。

這兩句話我想了很久,師父說他讀的書不多,什麼意思?

就是告訴我們要把精力集中在攻經典上,什麼叫學有餘力再看別的東西?那就是說,先學走路,再學跑步,該學的沒學好,就別這山望著那山高。

我就明白了,肚子裡這點雜貨鋪該清理了。

如果不把心思集中到規定的經典課程上,那叫不專心;如果不清理雜貨鋪,那些七零八碎的東西會干擾思維,最後的結果就是成事不足,敗事有餘。

事實確實如此,古往今來所有的中醫大家,人人都有自己的特色,但是不管他多牛,理論多新穎,他離不開四大經典這塊基石。

所以,我們對自己肚子裡的那點兒小雜碎,要捨得放棄,不要戀戀不捨,如果你認為這是一種退步,退步就退步吧。

有一首詩是這麼說的,手把青身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心地清靜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

一句話,

不放棄那些虛頭巴腦的東西,不利於我們原原本本地領會經典的精神,所以要放空,只有空了才能裝進新東西。

03

死磕

第三句叫死磕。

所謂死磕,就是咬定青山。這個《傷寒論》,我從一開始的一頭霧水到現在稍稍有點兒明白,中間經歷了很長的過程,雖然沒學好,但是有進步。

我跟它幹上了,師父的線上全本傷寒課程,我反覆聽了三回,每聽一回都有不一樣的收穫。

還有師父寫的那本《肖相如傷寒論講義》,我從頭到尾讀了不下五遍,現在正在看第六遍。

現在,我發現,從古到今,對傷寒的註解,根本沒有標準答案,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各有千秋,對於我們這些白丁菜鳥來說,看得越多越六神無主。

一個外感病的不同分型,有的用陰陽五行解,有的用三綱鼎立解,有的用五運六氣解,有的用開闔樞理論解,弄得眼花繚亂,莫衷一是,真不如專注一家,哪一家,就是師父論傷寒。

我個人認為,師父講得最好,最透徹,最符合臨床實際,所以我就跟師父的書幹上了。

反覆看的好處,就是能建立一個完整的傷寒概念,不斷地強化,像電焊一樣焊住;

有了這樣一個概念的立柱,再去看各家論傷寒,心裡就有了辨別真偽的標準,就知道差異在哪兒;

否則,誰說的都對,到你這兒怎麼說怎麼不對,似是而非,模稜兩可。

所以說,死磕有死磕的好處。

肖相如按:這是第一期弟子班的大師兄徐懷書對《傷寒論》中一些問題的認識。

我對《傷寒論》一些問題的認識

01

對六經分病的認識

張仲景寫《傷寒論》,提出六經理論,我認為他是有依據的。

這個依據就是,人是大自然的產物,自然界有六氣,人體內也有六氣,當自然界的風寒暑溼燥火出現太過、不及成為致病條件時,人體內太陽、陽明、少陽、太陰、少陰、厥陰六經,便成為發病的根據。

因此,外感病,也就是六淫之氣侵襲人體後,已經不是它原來的單純屬性,至少也不能是它原來的全部屬性,

其在人體的一切變化,主要看傷在何經,便與何經之氣共同合化。

這就叫天布五行,以運萬類,人稟五常,以有五臟,經絡府俞,玄冥由微,變化難極。

六經分病有三種意義,即疾病區域的劃分,疾病發展的階段,疾病性質的確定。

這三者之中,

最重要的是疾病性質的確定,

而確定疾病性質,唯一的方法,就是認識邪正二氣的合化,所以說,

外在六淫是致病的外因,而六氣變化是發病的機理。

自然界的氣候變化,一般規律是以寒熱二氣分居南北,我們國家的地域,南熱為上,北寒為下,而以風氣流通其間,貫穿於六氣之內。

因此,風氣正常,則其他氣候也正常,風氣反常,其他氣候也反常。

古人有四時八風之說,就是按季節風向論述這個道理的。

同時,風氣也有太過不及之變,反常的風向和太過不及等,都是造成六淫的原因。

所以《素問·骨空論》說,風為百病之始。

古人講風中夾寒叫風寒,風中夾熱叫風熱,若風中兼見燥溼火諸氣,

往往又以風字冠於其首,以說明其性質。

其實說白了,風只是一種媒介,是氣的自然運動,單純的風邪是不存在的,因為空氣本身不能致病。

要徹底明白這個問題,就得讀師父的《外感病初期辨治體系重構》。所以,對古人所談的風,我們還是要換個角度來解讀。

那麼,張仲景的《傷寒論》既然以中風、傷寒為證型,

我認為他採取的是一種類比手法。

太陽病篇,他以風寒二邪為主要病因,但在論述證侯表現上,開篇第1、2、3、6條就以風寒溫熱為其眼目,告訴我們,相對於寒邪而言,所謂的風邪就易於化熱,且寒閉陽鬱,也易化熱;

所以寒而熱、熱而厥的變化之證,不僅貫穿足太陽膀胱經,而且散見於六經之中。至於燥溼火三氣,在六經病變中均有涉及。

所以《傷寒論》雖以風寒二邪為主要病因,實際卻是結合六經,統講六氣為病的。

譬如太陽中風,邪氣初入太陽,必與衛氣相加,使太陽之氣開洩太過,而營陰守護調節之力不及,就成為衛強營弱表虛有汗之證。

若表邪傳經內逆,入於陽明則化為燥熱,入於少陽則化為風火,入於太陰則為風溼,入於少陰則或從陽化熱或從陰化寒,入於厥陰或二氣不相順接,或氣上撞心、心中疼熱,這是一般規律,而風陽化燥是其特性,結合溫熱則更加明顯。

又如太陽傷寒,由於其性凝斂,鬱閉衛陽則成衛閉營鬱表實無汗之證。

若冬時受寒,人體陽氣怫鬱,守護於裡,至春轉盛,化熱外達,就變為伏氣溫病;

若寒邪化熱入裡,入於陽明反可化為燥熱或溼熱,入於少陽其火為鬱,入於太陰則寒溼相加,入於少陰則寒及心腎,入於厥陰則易陰陽氣不相順接,這又是一般規律,而陰寒化溼是其特性,入於陰經則更加明顯。

總之,

《傷寒論》雖以風寒二邪為病因,但在傷人以後,根據六經特點,就可見到人體六氣的內在病理變化,我們據此即可因證識病。

所以說,

六經分病實際強調的是六氣之變,說是六氣對應六經,其實最集中的還是寒熱燥溼的病理變化。

02

對所述症候的認識

一本傷寒,描述的症候眼花繚亂,有寒熱,有汗出,有頭身症狀,有胸腹症狀,有飲食二便,有咳喘嘔吐、噦逆下利,血與膿,神志症狀等,症狀的組合就是證,觀其脈證,必須對產生症狀的小病機瞭然於胸。

師父讓我們一要熟背條文,二要認真思考,理解仲景原意,這個意思很明白,

就是讓我們反覆琢磨六經病過程中,同類症狀出現的不同原因,看出其中的差異,只有這樣,才能對病機有準確的把握。

比如,《傷寒論》中多次提到譫語,譫語就是說胡話,其中也包括鄭聲,就是神識顛倒,語言重複,實則譫語,虛則鄭聲,是其基本病理。

所以說譫語是邪蒙心神,多見於外感病,鄭聲是意識不清,多見於內傷病。

譫語最多見於陽明為病,從210條到221條,條條有譫語,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胃氣不和譫語者,是因為胃之大絡上通虛裡,正在左乳下心尖部,胃熱上壅,氣鬱虛裡,心神被蒙,意識受擾,即神識不清而譫語。

傷寒十三日,正值氣回太陽之時,若過經譫語者,又是病從熱化,邪傳陽明不得外出之故,因此說,以有熱也。

若傷寒八九日,又值氣行陽明少陽之期,下之而見譫語的,則是邪陷入胃,火熱困擾,氣機不轉所致。

陽明病篇譫語到處都是,太陽篇也不少,108條肝乘脾證亦見譫語,因為肝藏魂,脾藏意,肝鬱脾困,氣逆熱壅,上犯心神,則使神魂不寧,意識不清。

111條太陽病中風,以火劫發汗,津液大傷,火熱內熾,邪實正虛,陽明少陰俱病,故久則譫語。

凡用火攻,或大汗傷津,或陰液素虧,火邪入內,均可致譫語。

太陽與少陽並病,本為樞機不轉,火熱閉鬱,若發汗則譫語,是津傷火盛,氣逆上壅,胃熱鬱阻,神明被擾。

熱入血室而見譫語,則是邪熱循衝脈逆於肝與心包,神明為蒙。往往入夜為甚,是邪熱隨陰入血上擾所致。

發汗多,若重發汗,亡其陽譫語,是初汗而胃津傷,再汗而心液竭,故心氣內亂,神無所依,胃熱陰虛,而見譫語,此時當有鄭聲之狀。

若吐下傷中,津液內竭,邪反獨留,燥熱必盛,戊癸化火,即傷少陰,故輕者心神為蒙而見譫語,重者腎志被困而見昏冒驚惕。

另外,陽明病大便硬的,硬則譫語,燥屎內結的,更多譫語,若大便難的也久則譫語,總為腑熱上壅。

至於三陽合病而見譫語遺尿,是開合皆滯,神機不出,熱極陰傷,心腎為鬱。

再如二陽並病而邪入陽明,陽明為病而證兼太少,少陽誤治而火熱入胃等,均可見譫語,皆為熱困中焦,不得洩越之故。

少陰病,咳而下利,譫語者,被火氣劫故也,是火邪內逆,陰液下脫,陽氣上越,熱擾心神之故。

厥陰病下利譫語者,為胃有燥屎,復為肝火竄擾,致成熱結旁流之證。

這些問題,師父在書中不厭其煩地講,光看一遍是記不住的,必須反覆看,串起來讀才行,否則,只背條文,不明機理,就這一個症狀,會弄得你懊惱顛倒不得眠。

03

對傷寒藥證的認識

學傷寒,學經方,方子背出來不能算數,我的感覺是還要思考張仲景用藥的特點,把古人用藥的規律掌握了,才算有收穫。

有人統計,《傷寒論》總共用了九十多味藥,這幾十味藥仲景都是怎麼用的,哪些藥出現的頻率最多,有什麼特點,隨著學習的深入,也要把這個問題搞明白。

師父講桂枝湯,他把五味藥掰開來,揉碎了,引經據典告訴我們,桂枝湯之所以能調和營衛,根源在這五味藥都有補脾胃的功效,讓你無從反駁,不得不服。

所以學傷寒,不懂藥證是不行的。

比如說,甘草這味藥,《傷寒論》中有70個方子都用了,《金匱要略》有88個處方也用了。

它是個可以混搭的藥嗎?未必!它只能為佐不能為君嗎?也未必!

到底怎麼用,把相關的方子提取出來,歸納一下我們發現,甘草不單單是個和事佬,它的功用特點還是鮮明的。

甘草主治羸瘦,兼治咽痛,口舌糜爛,咳嗽心悸,以及躁急痛逆諸證,並能解毒。

治羸瘦,長肌肉,凡大汗、大吐、大下,或大病以後的許多方劑,多可以見到甘草;

兼治咽痛,有甘草湯,口舌糜爛有甘草瀉心湯;

心悸,有炙甘草湯;

躁急痛逆四症,躁為髒躁,有甘麥大棗湯,急為攣急,有芍藥甘草湯,痛為心痛,有茯苓杏仁甘草湯,逆為氣逆,有橘皮竹茹湯。

仲景先師用甘草的規律除以上內容外,還表現為三必配、三不用。

“三必配”是,用麻黃必配甘草,用石膏龍骨必配甘草,汗吐下傷津必配甘草;

“三不用”是,峻攻急下不用,清利溼熱不用,水腫者及逐水藥多不用。

仲景用甘草的固定藥對包括:

配桔梗利咽——桔梗甘草湯,配桂枝定悸——桂枝甘草湯,配乾薑溫中——乾薑甘草湯,配芍藥柔肝——芍藥甘草湯;

還有配麻黃髮汗利水,配大棗、小麥治婦人髒躁等。

再比如,《傷寒論》和《金匱要略》中有不少方劑用了茯苓和白朮,苓術劑,主要治療的是水液代謝異常的病症。

根據水飲內停的病位不同,苓術劑的組成也相應不同。

比如,停在頭項和上焦,用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朮湯;停在心下或胸脅,用苓桂術甘湯、茯苓澤瀉湯;停在膈上,用豬苓散;兼陽虛寒甚的,用真武湯,附子湯;兼氣虛的,用理中加茯苓湯;兼血瘀的,用當歸芍藥散。

不要小看這個藥證,把它弄熟了以後,我們學開的處方,即使不是經方,也會有經方的味道。

所以《傷寒論》學到今天,我有點明白師父那句話的意思了,他說,學傷寒,背原文,抓方證,理解張仲景原意,這就是學好《傷寒論》的三步曲。

現在看來,這三步曲,差一步就成不了樂章,差一個音符都不能算完整。

照這個要求,我們《傷寒論》才學了三天半,差得遠著吶,恐怕這是個伴隨終身的任務。

肖相如老師的弟子徐懷書:一年多來在師門生活學習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