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成語

都說劉備愛民如子,其實在這件事上,曹操比他做得還要好

作者:由 今古時光 發表于 成語日期:2021-05-01

愛民如子下一句應該怎麼寫

談及劉備,世人難免會想到他的仁義之名。在正史記載中,劉備早年在平原縣為相時,便與當地百姓同吃同住。以致有人花錢買刺客前去暗害他,刺客都不忍心下手。

都說劉備愛民如子,其實在這件事上,曹操比他做得還要好

在荊州時,劉備不敵曹操,敗走當陽。可不曾想到:荊州竟有十萬軍民願意跟隨劉備離開。這足以說明,劉備體恤百姓的行為,起到了顯著成效,因此百姓都對他無比信賴,願意將身家性命託付給他。

上述可見,劉備能成功逆襲的一個主要因素,是百姓支援、民心所向。可令人意外的是,劉備的平生大敵曹操,也同樣非常體恤百姓。不同的地方在於:

劉備靠百姓支援而強大,而曹操強大之後反而重視民生問題。

這個說法,倒有些令人意外。

出於小說中“擁劉反曹”思想的影響,世人在談及曹操時,多認為其陰險狡詐。但從正史角度來看,無論曹操個人品行如何,他都是一個合格的北方霸主。中原百姓在他的治理之下,算是安居樂業、少有波折。

都說劉備愛民如子,其實在這件事上,曹操比他做得還要好

曹操體恤民生的思想,是從一而終的。他在詩歌《度關山》開頭便寫道:

“天地間,人為貴。”

他一邊提倡節儉之風,一邊又

“親賢臣遠小人”,

併力圖恢復上古堯舜時期的安定社會。

最能體現曹操愛民的主張,應當便是屯田制了。自從曹操入主兗州以來,他便著手於屯田事業的發展。所謂“民以食為天”,曹操推行屯田,主要目的有三:一是湊足軍費,二是打擊豪族,三是鼓勵百姓恢復耕作。

曹魏歷史上的屯田,從參與者的角度來看,可分為軍團與民屯。但在曹操執政期間,曹魏屯田多是以民屯為主。究其原因,曹操執政下的屯田,還是將百姓的民生問題放到了首要位置。

都說劉備愛民如子,其實在這件事上,曹操比他做得還要好

從建安四年(199年),曹操將鹽鐵業收歸國有,因此獲取了一些收入。這些利潤,曹操一部分劃給了軍費支出,一部分用來扶持流民。當時的兗州地區,雖然位於中原的中心地帶,但飽受戰爭侵襲,早已是疲憊不堪。

為此,曹操出錢,令人買了一大批耕牛以及農業工具,並將它們提供給當時無家可歸的流民。當然,曹操此舉並不是完全無私的。一部分農戶有耕牛與用具,曹操就少收一點提成;而那些一窮二白啥也沒有的流民,在接受了耕牛與用具後,曹操便能多收一點提成。

除此之外,為了減輕這些自耕農的負擔,曹操還鼓勵他們自己去開發荒地,並作出如下規定:

依據個人情況,前三年或是前一年的收成,官府分文不取。

這麼一來,北方百姓如願進入“勤耕積粟,奉殖關中”的生活。

都說劉備愛民如子,其實在這件事上,曹操比他做得還要好

對待百姓,曹操一直奉行寬厚的政策。建安十三年(208年)以後,曹操一統整個北方,將自己重農的思想繼續貫徹到了整個中原地區。這麼一來,無數百姓因此而受益,北方也率先進入休養生息的安定生活。

為了表達自己的民本主張,曹操對地方上的官員,也採取了類似辦法:地方上的農業突出,當地長官便能受到提拔與嘉獎。如此一來,很多長官也自然將農業當成本郡或本縣發展的頭等大事。

這其中,做的最出色的便是河東太守杜畿。兩河地區原本是受創最嚴重的地區,但經過杜畿的治理,此地在短短几年間便恢復了農業成產。而且河東地區的每戶人家,幾乎都過上了家有餘糧的好日子。後來曹操征討馬超、韓遂等人,從河東抽調糧草,此地也無半分負擔。

都說劉備愛民如子,其實在這件事上,曹操比他做得還要好

關於民生問題,曹操出臺的法令還有很多。比如說,曹操每打下一個地方,都會做這麼三件事。其一是將百姓遷回中原,鼓勵他們開墾荒野;其二是免除當地賦稅,一年到三年不等;其三便是重點照顧戰死者的家小,並對他們施以各種優厚的政策。

若從這個角度來看,曹操的胸襟的確令人敬佩。曹魏政權佔據中原,北方、西方與東方三面皆敵,它都能遊刃有餘。可見曹操最大的依仗,便是其發達雄厚的經濟實力。而這一方面,又離不開中原百姓的努力。

反觀一向以仁義自居的劉備,在面對軍費不足的問題時,只會發行大面值貨幣,透過這種掠奪式的手段才榨取蜀地百姓的財富。為了封賞將士,他還預設手下四處搶掠。

都說劉備愛民如子,其實在這件事上,曹操比他做得還要好

這麼一比較,劉備與曹操的格局高下立判。

參考文獻:《三國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