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成語

秦朝簡史,3000字帶你瞭解真正的秦國曆史!

作者:由 通俗新鮮歷史 發表于 成語日期:2021-12-20

什麼山舉鼎成語有哪些

隨著《大秦賦》、《羋月傳》等歷史劇的熱播,那個諸國紛爭、百家爭鳴的時代逐漸被人們所瞭解,大家更熟悉的是秦朝滅六國平天下,而對“秦國”的來龍去脈知道的不多,今天就深扒下秦國曆史,看看秦始皇的先祖們是如何開疆拓土的。

西漢政論家賈誼,寫過一篇《過秦論》,裡面講到“奮六世之餘烈”,就是說秦國最終能夠掃平“戰國六雄”統一天下,是藉助之前六代人努力。秦國從建國到統一,總共500多年的時間,秦國從一個不起眼的邊陲小國,最終統一中原,堪稱“驚世逆襲”。

接下來就看下秦國的諸代君王們,是如何實現這個逆襲壯舉的。整個過程一波三折,大致分為三個時期。

第一個時期,從初創的邊陲小國到春秋五霸之路。

西周第八位君主周孝王時期,有個叫非子的,專門負責養馬,有點“弼馬溫”的感覺,但是非子可不像孫悟空貪玩亂來,非子兢兢業業,把周王室的馬養的個個膘肥體壯,就被周孝王封為附庸國,治都於秦邑(今甘肅省甘肅省天水市清水縣東北地區),恢復秦人先祖贏氏,秦國正式登上歷史舞臺。

秦非子死後,經歷三代,傳到贏仲手裡。秦國西方的遊牧民族犬戎開始入侵,當時秦國勢單力微,根本不是犬戎的對手,最後只能被迫和犬戎聯姻。後來的秦襄公還把自己的妹妹嫁到了犬戎部落。

西周末年,著名的周幽王為博寵妃褒姒一笑,烽火戲諸侯。公元前771年,周幽王的岳父申侯為給女兒撐腰,聯合繒國、西夷犬戎打進京城,強盛352年的西周覆滅。

周王室歷經浩劫,之後的周平王被迫東遷至洛陽,此時的秦襄公憑藉著多年和遊牧民族對抗的經驗一路護送,周平王非常感激,大筆一揮,把整個關中地區封給秦襄公。

實際上關中地區已經全部被犬戎所佔據,周平王就是在“畫大餅”,但是秦襄公還是非常高興,因為春秋時期諸侯還是以周天子為尊的,有了周天子背書,秦國國君才真正成為諸侯,之前之能算是國王。

於是秦襄公開始跟犬戎死磕,然而“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秦襄公打了很多年也沒能收復關中,最後還病逝在出兵的路上。

繼位的秦文公勵精圖治,終於打敗了犬戎,自此秦國和犬戎的形勢發生了逆轉,秦國向西擴張佔領了整個關中地區。

公元前677年,秦德公徙都於雍(今鳳翔),雍成為秦國定都時間最久的都城,也標誌著秦國度過了初創時期。

此時的周朝發生了天翻覆地的變化,過去周天子是老大,諸侯皆都附耳聽命,自從周平王遷都之後,周王室逐漸衰落,諸侯之間為了地域爭端加劇,周王也無力調停,天下進入了霸主時代。

於是秦國第一代明君-秦穆公閃亮登場。當時諸侯中實力最強的是齊國,晉國和楚國,而且晉國就緊挨著秦國,把秦國向東擴充套件的路線堵得死死的。

秦穆公開始展現出非凡的實力,首先拉攏強大而緊鄰的晉國。秦穆公親自向晉獻公提親,晉獻公就把大女兒嫁給了他。自此秦晉兩國不止一代互相婚嫁,秦晉之好這個成語就此而來。

緊接著廣慕賢才。秦穆公聽說百里奚有賢才,用五張黑公羊皮從楚國贖回百里奚。百里奚又推薦自己的好友蹇叔,這二人成為秦國第一代明相,羊皮換賢成為千古佳話,我們熟知的相馬專家伯樂及九方皋紛紛來到秦國。

秦穆公還是位治軍有方的人。秦國祖上就是養馬的,秦穆公發揮優勢,建立騎兵部隊,併為每一位士兵配備一把匕首,大大加強了軍隊搏鬥能力。成語“短兵相接”因之而來。

秦穆公後期,秦國實力大增,與晉國在東方爭霸,扶立了晉國三代君主,最後擁護重耳上位,就是著名的晉文公;向西開疆拓土,兼併西戎二十國,秦國在函谷關以西一帶稱霸。秦穆公也成為春秋五霸之一。

只可惜秦穆公“太愛惜”人才,死後竟讓國人最為推崇的“三賢”為自己殉葬,加上國內高層貴族之間私鬥嚴重,秦國國力急轉直下,之後的幾百年也沒能恢復往日榮光。

第二個時期,被壓縮的關內困境到戰國七雄的崛起。

公元前578年,以晉國為首的諸侯聯軍,從秦地麻隧(今陝西涇陽北)反攻入秦國,大敗秦軍。此後,秦國向東不能出崤山,西不能擊巴蜀的尷尬境地。

好在晉國後期有分裂的趨勢,先是六卿執政,後來發展到韓趙魏三家分晉。強大的晉國打不過,分成三個應該不是對手了吧,結果“瘦死的駱駝比馬大”,韓、趙、魏秦國一個也打不過。

更為嚴重的是,魏國的魏文侯,率先使用李悝變法改革,國力迅速強盛,同時任用名將吳起,攻入秦國河西之地,於是秦簡公、秦惠公屢屢出兵,意圖奪回西河之地,結果不僅為吳起所敗,還被他趁虛反攻入關中。

公元前389年,秦惠公破釜沉舟,率領50萬大軍與魏軍決戰,結果被五起以5萬大軍大敗,更加一蹶不振。

直到後來的秦獻公,向魏國學習變法,才是秦國重新發展起來。頗有點近代日本被美國入侵,向美國學習,明治維新迅速崛起的味道。

公元前364年,趁著魏國在東面與齊國交戰,秦國發動石門之戰,大敗魏軍,斬首6萬有餘。

大家注意,自西周滅商開始,戰爭中崇尚以德服人,很少直接斬殺敵軍,秦國多年與少數民族部落作戰,感染了殘忍的屠軍斬首政策。

因此,石門之戰成為戰國曆史上第一次斬首之戰,大大震懾了東方諸國,秦國又一次開啟爭霸之路。

於是秦國第二代明君-秦孝公登上歷史舞臺。當時相對於已經變法成功的魏國、地理位置優越的齊國,秦國還是處於弱勢的一方,東方諸國根本沒把秦國看在眼裡。

秦孝公開始施展拳腳,第一向魏國割地求和。之前秦獻公在戰場上擊敗過魏國,實際上當時魏國腹背受敵,戰爭中秦獻公也深受重傷,魏國依然是強大的對手,所以先求和。

第二步秦孝公釋出了求賢令,這個求賢令,是秦孝公親自起草,堪稱百年難得的一卷雄文。

文中直說“賓客群臣有能出奇計強秦者,吾且尊官,與之分土”,誠意十足,正是這份求賢令,引出關鍵人物-商鞅。

商鞅原本是衛國的公孫氏,後來被封在了商地,稱為商鞅。他本來在魏國的公孫挫府上當中庶子,足可見魏國當時人才濟濟。

這個公孫挫非常小心眼,他知道商鞅很有才華,但是從來不推薦。直到臨死才對魏惠王說商鞅是個大才,可以接替我,如果你不讓他接替我,就必須殺掉他,以除後患。

結果魏惠王覺得公孫挫老糊塗了,沒有理他。可嘆明君難求呀!若魏國出一代明君,後面估計也就沒秦國什麼事了。

之後商鞅變法大家都很熟悉了,核心內容有三點:第一強國家控制。嚴懲私鬥,推行郡縣制。困擾秦國多年的高層貴族子弟相與私鬥現象,被徹底遏制。

第二鼓勵農業生產,廢除世卿世祿制,獎勵耕織。國家財富迅速積累,國力日益強盛。

第三設立軍功體系,設立了二十等軍功爵位。這個制度可不得了,秦軍士兵個個拿著腦袋換爵位,簡直就殺瘋了。

商鞅變法成功,秦國迅速崛起,成為一等一的強國,秦孝公的二次創業大獲成功。秦國進入第三個發展時期。

第三個時期,從西方霸主到統一中原。

秦孝公之後繼位的是秦惠文王,也就是《羋月傳》裡羋月的老公,看過的都知道,惠文王是一個低調奢華有內涵的明君。

秦惠文王是秦孝公的第四子,上位之初形式混亂,這位少年國君展示出極強的政治謀略,首先殺了商鞅,卻堅持沿用新法。

商鞅這個問題,就是被變法時候得罪的貴族集團清算,也是秦國內部各派勢力鬥爭的結果,根本上是獨攬大權的商鞅威脅到了秦國的改革成果。商鞅的事有時間再仔細展開討論。

秦國變法成功,立馬鶴立雞群,東方諸國不得不採用合縱的方式應對秦國。

所謂合縱,顧名思義,就是南北縱列的國家聯合,共同對付強國,實際就是韓、趙、魏、燕和中山,五個二三等國家聯合起來對付秦、楚、齊等強國。這些政策的實施需要口才超好的外交家,公孫衍、張儀、蘇秦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史稱“縱橫學派”。

有縱就有橫,東方諸國用合縱,秦國就用連橫。秦惠文王禮賢下士,請來魏國人張儀,重用張儀破合縱。看到了吧,又是一個魏國人,再次感慨魏國怎麼就沒出一個明君呢?

雄才大略的秦惠文王東距六國,奪回失地,提振國家信心;西取巴蜀,拓展疆域,收穫優質糧倉;北滅義渠,穩定邊境,佔據天然牧場。秦惠文王的縱橫捭闔,一招一式,絲毫不遜色於他的父親。

秦惠文王去世之後,秦武王繼位,這哥們是個莽夫,就喜歡舉鼎玩,結果失手把自己砸死了,成為後人笑柄。

之後繼位的是著名的秦昭襄王,《羋月傳》裡羋月精心調教出的兒子贏稷,秦國曆史上在位最長的君主,更是秦國曆史上難得的一代賢君。

有意思的是,秦昭襄王在我們的中小學的課本里是“大反派”的角色。孟嘗君藉助“雞鳴狗盜”的門客逃回齊國;藺相如用和氏璧戲耍秦王等故事裡,昭襄王就是那個“背景帝”

實際上,秦昭襄王在文治武功方面都是非常有建樹的。

文治方面,當時的大思想家荀子,考察過秦國社會狀況,他對昭襄王治理下的秦國吏治民風評價很高:“安閒而治理得很好,政令簡約而周詳,政事不煩亂而有功績”

武功方面,秦昭襄王重用魏國另一個大忽悠范雎,創造性地應用遠交近攻的策略,取得一系列輝煌戰績。再次感慨魏國人一手托起了秦國呀!

范雎還給昭襄王推薦了一代戰神-白起。

在白起的指揮下,多次戰勝韓、趙、魏、燕等國。尹闕之戰,大破魏韓聯軍24萬,掃平秦軍東進之路;伐楚之戰,攻陷楚都郢城,逼迫楚國遷都;長平之戰,坑殺趙軍40萬,趙國再無扭轉之力。

昭襄王還掃清了東周的最後勢力,給各國造成強烈心理威懾,意義深遠,標誌著新紀元的開始,東方各國的末日也真正來臨。

秦昭襄王是秦國發展史上最重要的決勝時代。秦對六國的鬥爭已取得決定性勝利,可以說秦滅六國的基礎基本上都是秦昭襄王奠定下來的。

秦昭襄王去世後秦孝文王繼位,這位在昭襄王漫長執政的等待中,繼位三天便一命嗚呼,真是沒有帝王之命。

之後繼位的秦莊襄王,就是那個從小在趙國做人質的贏異人,在呂不韋的大力投資下,順利當上國君,勉強在位三年就去世了。

秦莊襄王之後,就該實現霸業的秦始皇登場了。之後的故事大家耳熟能詳,這裡就不贅述了。

縱觀秦國的發展史,順應時代的改革變法,新法政策的隔代傳承,歷代明君的目標一致性,是秦國實現逆襲的三個關鍵因素。值得我們深思和研究,在社會生活的各方面都有很強借鑑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