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成語

80多年沒化妝,這個“不睡覺的中國女人”幫全人類“認祖歸宗”

作者:由 ZAKER 發表于 成語日期:2021-12-20

斷還歸宗是指什麼動物

東方網·縱相新聞記者 卞英豪

7月2日,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表示,國際小行星命名委員會已將國際編號為347336號小行星正式命名為“張彌曼星”。

這位和數億年前的古魚“先結婚後戀愛”,年過八旬只化過一次妝的全球傑出女科學家,為何被廣泛稱為最具魅力的東方女性之一?除了張彌曼這顆“夜空中最亮的星”,浩瀚星空還有哪些閃亮的“中國星”?

80多年沒化妝,這個“不睡覺的中國女人”幫全人類“認祖歸宗”

“張彌曼星”是什麼?

據國際小行星委員會公告稱,“張彌曼星”是由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在2007年8月發現的一顆近地小行星。

國際小行星委員會表示,張彌曼院士作為中國四足動物起源研究的奠基者,其可持續的工作為早期脊椎動物演化研究帶來革命性變化。因此,決定將編號為347336號小行星命名為“張彌曼星”。

80多年沒化妝,這個“不睡覺的中國女人”幫全人類“認祖歸宗”

據悉,根據國際通用慣例,小行星的命名原則一般使用“編號+名字”的形式。此前,小行星多以希臘神話的人物名字命名。由於小行星數量逐漸增多,國際天文聯合會(IAU)此後將國際著名科學家納入了命名範圍。

2020年12月,張彌曼院士被推薦為國際小行星命名的候選人。今年,這一申請已被批准。根據相關規則,未來,將有一顆全名為“(347336)張彌曼星”的行星閃耀在浩瀚銀河中。

80多年沒化妝,這個“不睡覺的中國女人”幫全人類“認祖歸宗”

和古魚戀愛,80多年只化了一次妝的“科學女神”

或許此前,你並不瞭解張彌曼院士的故事。但事實上,在其畢生奉獻的古生物領域,張彌曼早已是全球聞名的“大咖”。

今年85歲的張彌曼院士長期從事比較形態學、古魚類學、中生代晚期及新生代地層、古地理學及生物進化論的研究。

17歲時,張彌曼響應了國家“地質報國”的號召,考入北京地質學院,後被選拔赴莫斯科大學學習古生物學,從此開始了其漫長而又輝煌的學術生涯。幾十年後,談起自己當年的選擇,張彌曼稱自己並沒有想到會和古生物結緣一生。她和這些數億年古魚其實是“先結婚後戀愛”。

在60多年的科研生涯中,張彌曼的成就不勝列舉。如果用最簡單的語言來概括其最突出的成果,張彌曼最大的成功無疑是回答了一個困擾生物界百年的難題——約3。8億年前,到底是哪一條魚率先“走”上陸地,最終演化成四足動物?

80多年沒化妝,這個“不睡覺的中國女人”幫全人類“認祖歸宗”

1980年,張彌曼研究指出雲南曲靖楊氏魚、奇異魚是一種原始的肺魚。這個結論震動全球,為此後研究水生脊椎動物向陸地的演化,提供了重要的依據。

張彌曼的發現直接挑戰了“總鰭魚類是四足動物祖先”的傳統觀點。而這個傳統觀點恰恰是張彌曼的導師,瑞典科學家雅爾維克所提出的。雖然自己的觀點被導師質疑,有人甚至擔心這會危及其學位。對此,張彌曼大氣地表示,“學位不拿就不拿,要不然還做什麼科學?”

當年,“泡”在瑞典歷史博物館做研究的張彌曼,在沒有CT掃描技術的情況下,用連續磨片的“笨辦法”進行研究,她將僅有2。8cm長的楊氏魚模型,分成540多片,每片的厚度僅有0。05毫米,並把每片放在顯微鏡下畫圖。每一張圖都需要花費巨大的精力,其中一張圖,張彌曼連畫了14個小時。

在瑞典博物館,廢寢忘食的張彌曼也因此有了一個獨特的稱號——“不睡覺的中國女人”。

80多年沒化妝,這個“不睡覺的中國女人”幫全人類“認祖歸宗”

2016年,張彌曼獲得了古脊椎動物學會的最高榮譽獎項——羅美爾-辛普森終身成就獎。2018年,張彌曼因其突出貢獻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世界傑出女科學家獎”。

在頒獎儀式現場,張彌曼院士用英語演講,同時還使用了法語、英語、漢語、俄語、瑞典語對導師、同事、家人表達了感謝。其優雅的舉止、幽默的語言、廣博的知識贏得多次熱烈的掌聲。外媒盛讚其為“具有獨特魅力的東方女科學家”。

80多年沒化妝,這個“不睡覺的中國女人”幫全人類“認祖歸宗”

幾個月後,張彌曼登上了央視文化節目《朗讀者》。在節目中,她回憶起自己在田野中的工作經歷調侃稱,自己作為唯一的女同志,和30多位男同事共同工作,人們都快忘了自己是女性。由於條件有限,張彌曼有時連續三個月都無法洗澡。

節目中,張彌曼自稱是一個“對生活沒什麼要求”的人。“像今天化妝,那是有生以來第一次,82年來第一次。”

當然,毋庸置疑的是,這個“對生活沒什麼要求”的女性,即便80多年沒有化妝,她一直都是中國乃至全球當之無愧“科技女神”。

80多年沒化妝,這個“不睡覺的中國女人”幫全人類“認祖歸宗”

他們都是夜空中最亮的“中國星”

在璀璨的星河中,除了(347336)張彌曼星之外,還有不少以中國科學家命名的行星。

2016年1月,編號為31230號的行星被命名為“屠呦呦星”。同為中國著名女科學家,屠呦呦的科研成果同樣舉世聞名。作為中國首位諾貝爾醫學獎獲得者,屠呦呦發現的青蒿素,有效降低了瘧疾患者的死亡率,這也讓(31230)屠呦呦星格外奪目。

1996年9月18日,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興隆觀測站發現了一顆小行星。由於當時的暫定編號為1996SD1,其中SD正好是中文“水稻”的漢語拼音的開頭縮寫。為了表達對“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敬意,國際小天體命名委員會批准,將這顆行星被命名為“袁隆平星”(8117 Yuanlongping)。

“作為中國雜交水稻研究的奠基人,他為中國乃至世界水稻的高產做出巨大貢獻……天文學家們決定將這顆行星命名為袁隆平星。”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在一份宣告中表示。

80多年沒化妝,這個“不睡覺的中國女人”幫全人類“認祖歸宗”

此外,國際天文聯合還通過了包括“兩彈一星”元勳錢學森(編號3763)、“肝膽外科之父”吳孟超(編號17606)、著名數學家陳景潤(編號7681)等中國科學家的行星命名。這些中國科學家均在各自領域做出了突出貢獻,並受到全球廣泛認可。

小行星的命名是一項嚴肅的工作,也是一項崇高的國際榮譽,命名一旦獲國際批准,將為世界各國所公認,永載天文史冊。毫無疑問,這些為中國科學不懈奮鬥的學者不僅將會成為“夜空中最亮的星”,他們的貢獻也將被歷史所銘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