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成語

他寫的大量諷喻詩,揭露了封建統治階級的橫徵暴斂

作者:由 諸見寫歷史 發表于 成語日期:2021-12-22

橫賦暴斂是什麼意思

他寫的大量諷喻詩,揭露了封建統治階級的橫徵暴斂

白居易(772~846年),唐代著名的現實主義偉大詩人。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原為龜茲人,祖籍太原(今山西太原市),後遷居下邽(今陝西渭南市),出生於河南新鄭縣。他的父親曾任襄州別駕,早逝。白居易幼年聰敏過人,五、六歲開始學詩。他10歲時,又逢河北、淮南的幾個節度使發動叛亂,戰火驟起。他的父親為了保護兒子的安全,將他送到今浙江去避難,他便隨母離開家鄉,飄泊江南。

唐德宗貞元三年(787),16歲的白居易從江南來到京城長安。他寫了《賦得古原草送別》一詩,送給名詩人顧況去看。其中“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的名句,令顧況歎服,於是,顧況到處讚揚白居易的詩才,白居易也因此而初露鋒芒。他在長安住了三年,因無事可幹,於貞元六年(790)返回徐州符離(今安徽宿縣)居住。貞元十五年(799),白居易參加鄉試中選,來到長安準備參加進士考試。十六年(800),他考中進士,十八年(802)冬,他參加吏部會試,中“拔萃”科,任秘書省校書郎。這年,白居易將家由徐州遷到長安城的常樂里居住。憲宗元和元年(806)四月,他應“才識兼茂明於體用”的科考,列第四名,被調任周至縣尉。在這裡,他寫下了長篇敘事詩《長恨歌》,一直傳誦至今。二年(807),他又通過了殿試,被授翰林學士。三年,擔任右拾遺。

白居易的青少年時期是在戰亂中度過的,他顛沛流離,南來北往,較多地接觸了當時的社會現實,目睹了廣大勞苦人民的悲慘生活,心懷報國之志。元和四年(809),他向憲宗皇帝上 書陳事,在《策林》奏疏中提出“重禮教,以歸仕人心”,“尊賢能,以澄清吏治”,“罷兵革,以蘇民困”,“薄賦斂,以安民生”等主張,憲宗皇帝對他的意見並不重視,只是聽聽而已。這時,他的好友元稹因彈劾-,觸犯了權貴,白居易上疏援救,憲宗皇帝便藉口將他改為京兆戶曹參軍。這是他在政治鬥爭中受到的第一次挫折。

元和五年(810)五月,白居易擔任左拾遺。次年,其母病逝。服喪期滿後,814年他入朝任左贊善大夫。元和十年(815),宰相武元衡、御史中丞裴度被刺,白居易上疏“請亟捕賊,刷朝廷恥”,觸犯了權貴,被以“僭越言事”的“罪名”貶為江州(今江西九江市)司馬。在江州四年中,他寫了許多詩篇,其著名的長詩《琵琶行》,表達了他對下層社會婦女悲慘遭遇的憤滿,也抒發了自己受貶的鬱悶心情。詩中說:“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溼”。把歌女的痛苦和詩人的惆悵心情描寫得情真意切。元和十三年(818),他得宰相崔群的幫助,調任忠州刺史(治所在今四川忠縣)。忠州地瘠民貧,白居易“勸農均賦稅”,“省事寬刑書”,勸導農民發展荔枝和木蓮樹的生產。

元和十五年(820),穆宗李恆即帝位,白居易被召回長安,任司門員外郎。後改任主客郎中,知制誥。他回朝任職,本想能有所作為。但他在京兩年,眼見朝政腐敗,朝臣中爾虞我詐、爭權奪利的鬥爭非常激烈,感到很失望。他也曾向皇帝上疏,但沒有被採納。因此,他便請求外任。長慶二年(822),他被調任杭州刺史。在杭州任上三年,他為人民辦了一些實事,如興修水利,築錢塘湖堤,引水灌田,受到當地人民的愛戴。長慶四年(824),他被召回京城,任太子左庶子,分司東都洛陽。次年,他被調任蘇州刺史。但這時,他已經對現實喪失了信心,消極悲觀,想逃避現實,獨善其身。

唐文宗李昂上臺後,朝廷的大權仍然操在大宦官手中。白居易辭了蘇州刺史職務返回家鄉。大和元年(827),他在朝中任秘書監。次年,授任刑部侍郎。大和三年(829),他以太子賓客身份閒居洛陽。這時,他對政治感到厭倦,常和香山寺中僧人交往。大和四年(830),他被任命為河南尹,只是管轄洛陽城。大和七年(833)四月任期滿,再以太子賓客身份分司東都。唐武宗會昌二年(842)春,白居易以刑部尚書的頭銜致仕,結束了他40年的仕宦生活。此後,他移居香山寺,自號“香山居士”,一心參佛,與僧人吟詩唱和。他出資幫助香山寺修建了“亭一所,登寺橋一座,連橋廊七間,大小房屋十多間”,聲稱今生信佛,“來世”也信佛。禪宗的重要典籍《景德傳燈錄》把白居易正式列為如滿的法嗣。會昌六年(846),這位偉大的詩人與世長辭,終年75歲,葬於香山寺外山坡上。

白居易一生的偉大貢獻,是他在文學創作上取得了輝煌的成就。他一生中寫了大量的散文和詩歌,僅詩就有三千六百多首。他是中唐時期“新樂府”詩歌運動的倡導者之一。元和十年(815)當他被貶往江州後,他給好友元稹寫了一封長信,即有名的《與元九書》,比較完整地提出了他的文學主張。他認為文學創作要為社會的政治教育服務,“補察時政,洩導人情”,使之成為改造社會、陶冶人的精神面貌的武器。他主張文學創作要反映社會現實生活,為社會各個階層尤其是處於社會最下層的勞苦人民說話;他提倡繼承《詩經》的風雅傳統和現實主義的文學創作經驗;他批評了自六朝以來詩歌創作中存在的形式主義,闡明瞭詩歌創作中內容與形式的關係。他的進步文學理論,對後世文學創作的發展產生了積極的影響,在中國古典文學批評史和詩歌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他自己的文學作品亦充分反映了他的文學創作理論。

白居易生性善良、正直,敢言直諫,有剛正不阿的操行。他坎坷的經歷,也使他有機會了解廣大勞苦人民的悲慘生活狀況,因此,他寫的大量諷喻詩,生動形象地反映了當時勞動人民受壓迫受剝削的痛苦,揭露了封建統治階級的橫徵暴斂,具有鮮明的戰鬥性和現實意義。其中《秦中吟》十首和《新樂府》50首是最光輝的代表作品。他在《新樂府序》中明確表達自己寫諷喻詩的目的是“為君、為臣、為民、為物、為事而作,不為文而作也”。他希望透過這樣的作品,使皇帝瞭解社會下層狀況,達到“上可裨教化,舒之濟萬民”的目的。他這種善良的願望雖然無法實現,但強烈地反映出他對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

白居易的創作技巧具有獨特的風格。他善於從現實生活中選取具有典型性的人或事,加以藝術刻畫,使作品的主題明確,針對性強,形象鮮明突出。他作品中的語言,通俗易懂,生動準確,普通老百姓讀得通,聽得懂。宋代政治家、文學家王安石稱讚說:“天下俚語被白樂天道盡。”因而他的作品得到廣泛流傳。據元稹在《白氏長慶集·序》中說:“……然而二十年間,禁省、觀寺、郵侯牆壁之上無不書,王公、妾婦、牛童、馬伕之口無不道;至於繕寫模勒、炫賣於市井,或持之以交酒茗者,處處皆是。”至於他的名篇詩句,更是遠傳日本、朝鮮等國。

白居易是一位享有盛名的偉大詩人,他的文學理論和詩歌對我國古代文學的發展有重大影響,受到後世人的敬慕。他的作品輯為《白氏長慶集》71卷,成為我國古代文化寶庫中的珍貴遺產。目前,尚有許多國家的學者從事白居易的研究,表明他在世界文壇上是很有影響的。

他寫的大量諷喻詩,揭露了封建統治階級的橫徵暴斂

他寫的大量諷喻詩,揭露了封建統治階級的橫徵暴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