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成語

艱難的逃荒歲月

作者:由 孫蘭茂 發表于 成語日期:2021-12-25

溝滿壕平比喻什麼意思

上世紀六十年代初,老家的人經常因食物短缺而吃了上頓沒下頓。在實在難以為繼的情況下,父親相約鄰人先行乘火車去內蒙古及黑龍江等地探求謀生之路。

走在荒無人煙的內蒙古草原上,幾十里路看不見人煙。渴了,在草地裡扒個坑,喝點泉水;餓了,就以野菜或野菜根充飢。眼看著一輪殘陽懸掛到了西邊的天際,落腳的村莊還遙不見蹤影。再加之西風裹挾著陣陣寒意,及野狼的時而出沒。孤獨、無助及心驚膽顫,一齊向他們襲來。鄰居老宋在父親後面走著走著,就抑制不住地流下了眼淚,併發出了嚶嚶的啜泣聲。此時,父親強打起精神,對他一再地安慰。並鼓勵他,堅持下去就有希望。

天無絕人路,在太陽滾落山崖的那一刻,他們終於盼到了原野上的一點點亮光。那亮光不是別的,那是一家從蒙古包裡所發出的一束溫柔且又明亮的光!

透過在此借宿才瞭解到,要想混飯吃的話,還是去黑龍江省的安達市。因為安達人多地少,土地肥沃,是逃荒的好去處。

期盼著對美好生活的嚮往,父親返回老家以後,就帶著一家人,來到安達市郊。在租借的一間冰冷的小房子裡安頓下來,過上了與菜農們朝夕相處的生活。雖勞動收入不算很高,一家人卻從此吃上了飽飯。可好日子沒過多久,因受“文革”政治運動的影響,安達掀起了一個抓“盲流”活動。像我們這種外地來此逃荒的人,都被稱之為盲流,屬於被驅逐回家的物件。

安達的人還算厚道,經過我們這些外來戶的苦苦央求,他們採取了一個折中的辦法,即讓外來在郊區勞動有一定時限的人家,去遠離市區十來里路的鄉下安家落戶。這也不失為一個好機遇,父親便高高興興地帶著家人到了鄉下。

安達的村寨,當地人稱作屯子,屯子裡的人住的都是土坯平房。

土坯房的建造非常麻煩。到遠離造房子上百米遠的地方,要借用鄰居的獨輪車取土。備足了土以後,還要邀請鄰居們幫著打牆。其打牆的程式是,順著牆體的方向和牆體所需的寬度分別打下木樁。在木樁內兩側分別安裝木板,形成一個水槽狀的牆體。然後再往“水槽”內不斷地新增摻雜了少量幹青草的黃土。站在水槽兩邊的人,不斷地用木榔頭反覆用力地敲打結實。直至把一節牆體打好後,再向上騰挪木板,接著再打。待達到了一定的高度,整個房子的牆體就完成了。

房子的上蓋,是透過在密集的木棒上,鋪設一層木板條及蘆葦,或是高粱秸稈等,最後再在上面覆蓋一層厚厚的、白花花的鹼土。這樣,房子也就造好了。

房子的土牆厚實,冬天住在裡面不覺得寒冷;鹼土有較強的粘和力,沒有夏日漏雨的後顧之憂。

歷經父母親的艱辛努力,我們在鄉下,終於有了一個溫馨的、屬於自己的家。

鄉下的文革運動正搞得激烈,外地人來此要核實家庭成分。父親誠實地告訴他們說,家庭是中農成分。一聽說是中農成分,他們覺得很驚訝!中農成分?這還得了?中農介於貧僱農和地主富農之間,屬於爭取物件,也屬於改造物件!

父親在他們的眼裡幾乎成了四類分子。除了白天干活,晚上還要被他們無休止地追問,父親在舊社會究竟還做了些什麼。父親包括祖父,都是本分的莊稼人,以種地為生。日子過得殷實,一不偷二不搶,是出力流汗、勤儉持家得來的。他還能做些什麼?

因為父親實在無話可說,他們便採用刑訊逼供的辦法,企圖從父親口中尋找出一些“罪證”。實在是被逼急了,父親便給老家的三叔寫信,陳述了在外地的遭遇。三叔是父親的胞弟。他透過自己當小學校長的人脈關係,在公社開了一個“下中農”成分的證明。父親收到這個證明,交給生產隊以後,他們才停止了對父親的追查。

透過成分事件,父親認識到,此地不可久留。因而,一家人在父親的帶領下,很快便返回了老家。

走進撥亂反正、改革開放的新時代,人們再也不會因飢餓而四處逃荒,更不會因家庭出身不好而誠惶誠恐地過日子。在全民建設小康、奔赴現代化新徵程的道路上,人們正以昂揚的鬥志和一顆感恩的心,為祖國的富強美好,和人民的幸福安康,而無私地奮鬥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