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成語

想知道劉慈欣和餘華在德國是何等的受歡迎嗎?看看這本逸聞趣事吧

作者:由 滴答成長頻道 發表于 成語日期:2022-01-06

逸聞趣事的逸聞是什麼意思

中國人民大學哲學系副教授張旭對書的分類很妙:

“我的讀書所好基本上可以歸為兩個理由,一個我稱作‘享樂主義’,一個我稱作‘唯智主義’。說白了,“享樂主義”的理由就是這書我讀著非常愉悅,非常的爽,甚至會擊掌拍案,或者晚上在地板上走來走去,在床上回味著笑出聲來。而所謂的“唯智主義”的理由就是這書讀著讓我很不爽,但是,我有強迫症,就是要死啃它,向作者挑戰比拼智力。”

當然每個人都有挑戰欲,不過不時的也會手邊放一本“享樂主義”型別的書,放鬆一下。

《愛生活如愛啤酒》正是這麼一本書。

想知道劉慈欣和餘華在德國是何等的受歡迎嗎?看看這本逸聞趣事吧

這本書不是介紹啤酒的,但是相信我,每個有獨立思考癖好的人,一定能在這本書裡看到對你大有啟發的東西。

這本書的創作主旨是介紹中國文化怎麼走進德國,以及德國如何接納和看待中國文化和文化人。

作者王競2003年-2013年負責全球最大書展法蘭克福書展的相關涉華業務和國際出版巨頭阿歇特的在華業務,從2013年開始,策劃眾多文學、電影專案,促進中西文化雙向交流。

這本書可以說是王競的隨筆,長期處於中德文化交流前沿的他,記錄的人文趣事。

這些趣事裡,包括劉慈欣、餘華、北島、麥家、王剛、王安憶去德國交流時,作者“貼身陪同”發現的一些小細節

這部分是我們比較感興趣的,可以瞭解文人的一些秘辛,比如劉慈欣每天跑10公里啊,麥家每天鍛鍊2小時啊諸如此類。

還可以瞭解到,中國的作家,在德國是如何的受歡迎,超出我們想象的那種受歡迎。

想知道劉慈欣和餘華在德國是何等的受歡迎嗎?看看這本逸聞趣事吧

劉慈欣的“間諜性格”。

這個詞的意思是 ,一種不喜歡被別人注意到,只願意站在人群之外觀察他人的性格,並不是字面意思。

作者認為,這是劉慈欣有意設計的與這個世界的距離,“有了這段距離,他才能在他的科幻世界裡存活,同時在現實世界裡遊走”。

劉慈欣隨身帶一小罐辣椒,還隨身帶一個保溫杯,在酒店提前準備好了茶水。

他不需要人照顧,也不願意麻煩任何人。

堅持每次籤書,都要簽完最後一個排隊的人。

無論走到哪裡,都有劉慈欣的粉絲攔住他,“兩米一停”。

媒體的關注度也絕不亞於粉絲。

經紀人以沒有時間為由,替他婉拒了一些高大上的邀請,他糾正說,要準確的告訴人家,是不想參加,免得人家惦記著改時間。

他在德意志廣播電臺的採訪裡說:“作家的最好選擇就是遠遠躲在他的書後面,該說的書裡都說了”。

他讀過超1000本科幻小說,其中有很多是沒有中譯本的英文原文。

他還談了他對科學、對哲學的看法,對未來的展望,其實不像大家想象的、或者小說裡寫的,那麼黑暗,反而很積極。

想知道劉慈欣和餘華在德國是何等的受歡迎嗎?看看這本逸聞趣事吧

餘華的馬不停蹄。

在義大利的三天,餘華參加隆重的領獎活動之餘,還能參觀五所中小學、答750名“學生問”,走訪精神病醫院兼監獄,並與當地婦女閱讀聯盟進行文學探討。

他的走訪活動之所以如此豐富,是因為他的《許三觀賣血記》在義大利的課本里,在監獄的網讀書單上,況且黃渤和袁泉主演的話劇《活著》剛在漢堡上演,轟動一時。

餘華的小說在課本中放在“國際文學”部分,目錄上餘華的名字挨著馬爾克斯,一個小姑娘對餘華說:“你是我認識的第一個活著的作家”。

想知道劉慈欣和餘華在德國是何等的受歡迎嗎?看看這本逸聞趣事吧

也包括一眾德國學者,與中國交流過程中的軼事。

這個年紀的文人,多是見證了柏林牆倒塌的,所以這部分內容就特別的引人思索。

他們回憶了二戰前後德國社會結構的變化,當然也不能避免的講述了父輩或者祖輩,經歷的迫害、悲慘的經歷等等。

每個小故事,都能讓人合上書,回想半天。

有一個小故事

,是說

芭芭拉·穆爾

肯憑著一個繪本愛好者的身份,是如何經歷諸多波折,聯絡上湯姆·賽德曼·弗洛伊德的外孫女,“找回”湯姆,找回她的作品,找回她的手稿,讓她不再被遺忘。

對的,弗洛伊德就是我們熟悉的那個弗洛伊德,湯姆是我們熟知的那個弗洛伊德的外甥女。

這個故事之曲折精彩,是絕對可以寫成一部長篇小說的。

有一個小故事

,是關於畢加索的模特菊薇特,碧姬·芭鐸的髮型,保不準就是參考的菊薇特呢。

對於柏林牆推翻前後那個階段的東德,講述的細節最多的就是

高立希

安德烈·威爾根斯

,這兩篇值得仔細看看,我書摘就做了很多,但是由於某些眾所周知的原因,估計發不出來。大家可以自己研究一下。

漢娜·阿倫特

的很多想法,也會對這個時代的我們很有啟發。

想知道劉慈欣和餘華在德國是何等的受歡迎嗎?看看這本逸聞趣事吧

書中第三部分,講了舉辦柏林電影節和法蘭克福書展時的見聞。

整體上,看下來還是都比較輕鬆的,總覺得我可能是過度敏感,在書裡看出了也許不是作者本來想表達的意思,但是這也是一種“有意思”,那個“意思”可以不時的拿出來把玩、咀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