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成語

馬來西亞華文:本土化還是漢化?究竟如何使用,才不會引起爭議?

作者:由 跟著地圖看世界 發表于 成語日期:2022-01-08

拿下馬來是什麼成語

馬來西亞華文:本土化還是漢化?究竟如何使用,才不會引起爭議?

在馬來西亞華人社會,假如想理性地對華文字土性進行探討,很容易被抨擊為親中或反中。因此對華文規範的討論容易淪為群體認同與形態的戰場,難以就事論事。

馬來西亞華文:本土化還是漢化?究竟如何使用,才不會引起爭議?

不久前,關於華文規範的課題又在馬來西亞引起廣泛議論。爭議的引火線源於馬來西亞一家補習班在社交媒體上分享一篇關於“華語用詞規範”的文章。原意是想對小學生的遣詞造句提供建議,不料在網路上引起批評的聲浪,最終迫使補習班刪帖了事。

馬來西亞華文:本土化還是漢化?究竟如何使用,才不會引起爭議?

“華語用詞規範”為何引發巨大熱議?

馬來西亞華文:本土化還是漢化?究竟如何使用,才不會引起爭議?

為何這件事會在馬來西亞華人社會引起巨大的反響?原因有兩個方面:

馬來西亞華文:本土化還是漢化?究竟如何使用,才不會引起爭議?

下南洋

首先,該“規範”否定了許多馬來西亞華人習慣使用的華語詞彙,認為是“口語”,不適合寫作文。而所提出的“規範性詞語”則以中國常用詞語為準,衝擊了人們的常識和語感。例如“巴剎”、“腳車”、“幼兒園”等詞語在表中被列為“不規範”,讓馬來西亞華人感到莫名其妙。

馬來西亞華文:本土化還是漢化?究竟如何使用,才不會引起爭議?

其次,對於該補習班所選用的“規範標準”提出疑問。認為製作的規範表格過於主觀,未經過嚴謹的考證。尤其發現不少列為“不規範”的本土詞彙,如“一路來”、“巴士”、“戲院”、“返工”,其實都有收錄在中國編輯的《漢語大詞典》之中。於是質疑其所謂的“不規範”定義何在?

馬來西亞華文:本土化還是漢化?究竟如何使用,才不會引起爭議?

其實,有關馬來西亞華文規範化的問題也不是新鮮的話題,一直在當地華語文工作者中受到激烈的討論,甚至在報刊上進行公開的交鋒。

馬來西亞華文:本土化還是漢化?究竟如何使用,才不會引起爭議?

下南洋

話題的焦點主要圍繞在一個問題上:馬來西亞華文是否需要跟隨中國的規範?

馬來西亞華文:本土化還是漢化?究竟如何使用,才不會引起爭議?

贊成者強調,馬來西亞華人的口語表達及詞彙深受方言的影響,若不形成或跟隨一套統一的標準,除了會降低書寫水平,也會使得馬來西亞華人無法與其他華文世界社會對話。其次,認為畢竟華文發源於中國,因此跟隨“文化母國”制訂的規範體系理所當然。

馬來西亞華文:本土化還是漢化?究竟如何使用,才不會引起爭議?

反對者則認為,有些本土產物無法使用中國已有的詞彙來詮釋,而且馬來西亞華人社會已有了約定俗成的詞語及表達方式,如:甘榜(意即“村莊”)、黃梨(菠蘿)、大紅花(木槿花)、胡姬花(蘭花)、蘭卡威(蘭卡威島,用“浮羅”來譯“島”)、“你走先”(即“你先走”,受方言影響)、地名對“峇”字的使用偏好(如“哥打峇魯”)等。照搬中國的詞句沒必要且還會水土不服,這樣反而會使語言失去生命力及靈活性,因此主張具有馬來西亞特色的華文應該存在。

馬來西亞華文:本土化還是漢化?究竟如何使用,才不會引起爭議?

由此衍生的一個問題是,是否有人去推進這樣的工作?我們知道中國有“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來負責文字的規範工作,那是否有人去搞所謂馬來西亞的華文規範?其實還真的有,那就是“馬來西亞華文規範理事會”。

馬來西亞華文:本土化還是漢化?究竟如何使用,才不會引起爭議?

“馬來西亞華文規範理事會”的前世今生

馬來西亞華文:本土化還是漢化?究竟如何使用,才不會引起爭議?

據“馬來西亞華文規範理事會”多年未更新的官網及負責人的專欄文章所述,早在1997年,華人社會便認識到本土華文的規範工作非常重要,便成立了由民間主導的“馬來西亞華文規範工委會”。後來該組織在2003年解散,另組“馬來西亞華文規範理事會”,交由馬來西亞國家新聞部接管,並於2006年轉交由教育部負責,由應屆教育部副部長(多為華裔)擔任主席,至此成為“半官方”性質的組織。

馬來西亞華文:本土化還是漢化?究竟如何使用,才不會引起爭議?

“華教族魂”林連玉先生,一直堅持捍衛華人權利和推動華教發展,一生為華文教育嘔心瀝血

馬來西亞華文規範理事會的成員涵蓋馬來西亞的商界(如華總)、華文教育界(如董教總)、馬來西亞翻譯與創作協會、教育部的課程發展司、課本司與考試司、華文出版界及華文媒體的代表。該會成立的宗旨是為了“統一馬來西亞國內各個政府部門、地方及非華裔領袖之中文名字”,鼓勵與督促馬來西亞華人使用該組織訂立的華文詞彙。

馬來西亞華文:本土化還是漢化?究竟如何使用,才不會引起爭議?

儘管馬來西亞華文規範理事會創辦以來出版了多冊《華文譯名手冊》,對華文詞彙及譯名進行規範,看似對中小學的教學及華文媒體有一定的影響力,但事實上存在諸多問題。

馬來西亞華文:本土化還是漢化?究竟如何使用,才不會引起爭議?

首先,由於華文不是馬來西亞的官方語言,沒有任何的行政權力與資源來貫徹規範華文的執行,使得該組織在華人社會缺乏影響力,最終規範工作淪為自娛自樂的行為。

馬來西亞華文:本土化還是漢化?究竟如何使用,才不會引起爭議?

再者,也是該機構最為學界所詬病的,是相關文字規範工作非常不嚴謹,如在某些時候堅持採用本土的譯名,卻在另一些時候呼應中國的譯名。

馬來西亞華文:本土化還是漢化?究竟如何使用,才不會引起爭議?

馬來西亞檳城

由此可見,無論是民間,半官方或華社組織對於華文及規範的認識是非常短淺的,所提出的本土詞彙規範也是驚人的隨便。

馬來西亞華文:本土化還是漢化?究竟如何使用,才不會引起爭議?

馬來西亞華文作家朵拉

馬來西亞華文教育未來怎麼辦?

馬來西亞華文:本土化還是漢化?究竟如何使用,才不會引起爭議?

馬來西亞華人用的華文教科書

最後,對馬來西亞華文規範問題,未來應該怎麼辦?

馬來西亞一般民眾不會特別去關注“華文規範”的意義,強調規範的人目的也不一致。學校及補習班的詞語規範是為了便於教學,而主導華文規範工作的人只一味強求統一全國的詞彙、譯名及發音。對於“要規範什麼?目的是什麼?怎麼樣規範?規範的邊界在哪裡?”沒有清晰及宏觀的認識。

馬來西亞華文:本土化還是漢化?究竟如何使用,才不會引起爭議?

畢竟馬來西亞有700萬華人,有超過60年的華文教育及完善的中小學華文教育體系,民間與官方都有對華文術科的考試,那麼馬來西亞是否形成了獨有的華文體系?這個難說。

馬來西亞華文:本土化還是漢化?究竟如何使用,才不會引起爭議?

遍佈馬來西亞的華文小學

許多人對華文多樣性的認知不足。長期以來馬來西亞華人社會內總有一種聲音,認為本土華人沒有很好地繼承正統中華文化,有感於當地華文水平日漸低落,希望有一套“標準”的詞彙和“正規”的表達方式來改正華人的華文程度。在這種想法的作用下,產生一種否定語言存在流動與地方性的認知,認為這僅僅是華文學不好的表現,進而主動迎合、要求跟從普通話的規範。

馬來西亞華文:本土化還是漢化?究竟如何使用,才不會引起爭議?

小學二年級

然而,對“正統”的追求使得他們忽視中國的詞彙存在地方性,同一件事物或行為在中國各地方可能就有不同的稱呼,如“洗澡”與“沖涼”、“空調”與“冷氣”、“土豆”與“馬鈴薯”、“賓館”與“酒店”等等。這些不同地方、不同習慣所造成的用語差異,不代表是不正確的。

馬來西亞華文:本土化還是漢化?究竟如何使用,才不會引起爭議?

其實,馬來西亞華人慣用的詞彙及發音受福建廣東一帶的影響。既然當地人也是這麼講話的,那有必要糾結嗎?況且英語也有美式和英式兩個體系,兩者同樣也存在詞彙和發音的差異。

馬來西亞華文:本土化還是漢化?究竟如何使用,才不會引起爭議?

小學三年級

有人說:如果不訂立規範,那華文豈不是變得沒有標準?進而任由作者自由發揮亂寫一通?其實對於很多認同華文存在多元體系的支持者來說,他們並沒有否定語言規範的重要性,只不過他們想對規範的過程、內容和細節做更進一步的界定,科學地探討語言的本質。

馬來西亞華文:本土化還是漢化?究竟如何使用,才不會引起爭議?

由於“規範”這一行為往往隱含著標準取捨的權力與規範的可使用範圍,這樣的討論經常會淪為親中或反華的爭論。最近在馬來西亞華人社會,若欲理性地對華文字土性的認識及對多元體系的探索,很容易被抨擊是不是想搞去中國化?被質疑為何不想跟從中國?有沒有反中的意圖?反之,也容易被攻擊為親中份子,或斥責為進行文化滲透。

馬來西亞華文:本土化還是漢化?究竟如何使用,才不會引起爭議?

除了本文提到的對華文詞彙的規範化問題外,馬來西亞還有“馬來西亞講華語運動”等組織倡議華人要少說方言,多說普通話,也有“講福建話運動”等組織,憂慮新一代的華人已不再說福建話等方言,因此倡議華人該儲存各籍貫的方言文化。可見原本是溝通工具的語言,一旦牽涉到個體、群體的認同之爭,以及大眾對語言本質認知度不高的情況下,就變得更為複雜。

馬來西亞華文:本土化還是漢化?究竟如何使用,才不會引起爭議?

未來馬來西亞的華文文規範之路該怎麼走,主流普通話與當地多樣的華人文化該如何共存,也許仍有待在華人社會中進行更多的對話,來凝聚共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