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成語

豆瓣8.9,12歲男孩鋃鐺入獄、控訴父母“生我是罪”!

作者:由 舒心醬 發表于 成語日期:2022-02-04

鋃鐺入獄什麼意思啊

《養家之人》中戰火狼煙之下的小女孩一直夢想能夠逃離四戰之地、擁有美好幸福的新生活,《何以為家》則用殘酷壓抑的現實來做出迴應:逃出戰亂的他們並沒能重獲新生,而成了在異國他鄉流離失所的難民,

離開了一種舊的苦難、又進入了另一種新的苦難中。

豆瓣8.9,12歲男孩鋃鐺入獄、控訴父母“生我是罪”!

他們沒有身份、沒有地位,連溫飽都是問題,窮到賣兒賣女,在生活的重壓下變成了更頹喪更面目可憎的人。父親酗酒抽菸、越潦倒越怨天尤人,母親打罵孩子、為了幾隻雞的彩禮就賣了十一歲的女兒;

在這樣一灘爛泥的處境中,年僅十二歲的小男孩,卻活出了大人們從來沒有的風骨與溫暖。

豆瓣8.9,12歲男孩鋃鐺入獄、控訴父母“生我是罪”!

繁衍本能vs教育義務

​比物質貧窮更可怕的,是心智貧窮;《何以為家》中這對父母喪失了愛的能力、徒留有怨恨的本能,沒有教育的意識、卻不斷放大有繁衍的本能。

成年人消極怠惰,孩童被迫謀生。所以他狀告父母“你們生下我,就是罪”。

豆瓣8.9,12歲男孩鋃鐺入獄、控訴父母“生我是罪”!

其實不是“窮人的孩子早當家”,而是“不被愛的孩子早當家”;重點並不在於貧富,而在於父母對孩子的照顧程度。

《何以為家》中的父母,將十一歲的女兒賤賣給開雜貨店的房東,所謂“女婿”看年紀大概是女兒的兩三倍,年幼的女兒二三個月後懷孕死亡,這對父母居然覺得自己很有理很正確,覺得自己的苦衷應該被理解。

神奇的是,如此消極不堪的父母打罵漠視之下

壓榨

大的兒子,因為早早就要學會自我保護並照顧妹妹們,所以被迫練就了“十八班武藝”。

豆瓣8.9,12歲男孩鋃鐺入獄、控訴父母“生我是罪”!

電影中他的實際年紀是十二歲,但無論是他自己還是父母都不知道他究竟幾歲,父母在混亂中生下孩子,連年份都不記得。小男孩審判之際,才有醫生鑑定出他十二歲,由於長期營養不良,他的身高看起來只有七八歲。

豆瓣8.9,12歲男孩鋃鐺入獄、控訴父母“生我是罪”!

如此年幼的一個孩子,能夠熟練幫人換煤氣、拿著扳手安裝,能夠帶著更小的妹妹們製作蔬果汁、在街邊擺攤叫賣,能夠從藥店“騙”來鎮定劑製作“飲料”。

因為不被愛不被照顧,他早早被迫學會了照顧自己,學會了讓人心疼的早熟。

豆瓣8.9,12歲男孩鋃鐺入獄、控訴父母“生我是罪”!

電影中的妹妹性格和贊恩相比,相對更傻白甜一些,因為她能躲在哥哥的庇護之下。

然而一個十二歲男孩對一個十一歲妹妹的保護,能夠經得起生活的碾壓和毀滅嗎?

豆瓣8.9,12歲男孩鋃鐺入獄、控訴父母“生我是罪”!

這是讓人無比心碎的事實,電影中贊恩發現了妹妹的月事,幫她洗乾淨褲子、偷來衛生棉,叮囑她千萬不可以讓爸媽知道、否則就會被賣掉。他甚至攢夠了路費要帶妹妹走,然而他遲了一步,撕心裂肺眼睜睜看著妹妹被賣掉。

豆瓣8.9,12歲男孩鋃鐺入獄、控訴父母“生我是罪”!

這一家人的遭遇實在太不幸,似乎天生對應著“同情”二字,

但在苦難面前,“同情”其實是一個危險又具有欺騙性的概念。

旁觀者在無力幫助時、很容易透過同情來完成道德滿足,

但躺在爛泥中自怨自艾、不惜賣掉親生女兒的人,當真值得被同情嗎?

而在苦難中像一把匕首、扼住命運喉嚨的十二歲小男孩,他比我們大多數人都更優秀,或許我們都不夠資格“同情”他,他應當被擁抱、被敬佩、被愛。

豆瓣8.9,12歲男孩鋃鐺入獄、控訴父母“生我是罪”!

在地獄中建造天堂

在如此艱難的處境中,小男孩贊恩始終沒有丟掉“無用”的幸福感,那是一種在貧寒艱難的困境中,發現美好、創造美好的超能力,一種在“地獄中”重建天堂的超能力。

無論拖著重重的貨物忙碌一天有多累,或者拖著垃圾袋裝行李滿城市找工作多少次碰壁,這個小孩子始終保留著可以快樂的天性;上一秒愁眉苦臉生無可戀,下一秒就可以拿著一切鍋碗瓢盆快樂敲打出樂章。

豆瓣8.9,12歲男孩鋃鐺入獄、控訴父母“生我是罪”!

這樣的時候,舒心醬很期待電影結局能像《神秘巨星》或者《馭風男孩》那樣,有天分的小孩子終於掙脫了窮苦生活的捆綁束縛,點燃自己的未來;可是《何以為家》裡只有愈加殘酷的現實,等待著十二歲小男孩沒有璀璨的舞臺而只有牢獄之災,從頭到尾無人在乎、無人過問他是否有音樂天分。

豆瓣8.9,12歲男孩鋃鐺入獄、控訴父母“生我是罪”!

電影中小男孩遇到收留他的衣索比亞“非法”女勞工之後,終於有了一塊可以遮風避雨的破瓦、一個情感意義上的家。一個沒有身份的女勞工,生下的一個沒有身份的嬰兒,撿來的一個同樣沒有身份的小男孩,三個處於社會邊緣的可憐人,卻擁有了難得的短暫溫暖時光。

豆瓣8.9,12歲男孩鋃鐺入獄、控訴父母“生我是罪”!

媽媽上班之後,小男孩負責在家帶小嬰兒,嬰兒啼哭不止,他用鏡子反射對面人家電視裡播出的動畫片,帶著小嬰兒透過窗戶鐵欄杆愉快看動畫。

動畫的明媚色彩和監牢柵欄一樣的裝置之間對比強烈,無聲無息傳遞出一種貧困所鎖住的自由生長的力量。

這種力量貫穿了小男孩贊恩所有的選擇

,和父母生活時、他選擇帶著即將被賣的妹妹逃跑;和同樣自身難保的“新姐姐”母子一起生活時,他在母親被抓捕以後選擇獨立撫養嬰兒。搶來鄰居孩子的滑板車,加上一口大鍋做成簡易運輸裝備,拉著放在鍋裡的嬰兒去集市賣東西掙口糧,十二歲的孩子就要承擔起養家餬口的重任。

豆瓣8.9,12歲男孩鋃鐺入獄、控訴父母“生我是罪”!

兩個小朋友都臭烘烘髒兮兮、飽一頓餓一頓,指甲永遠是黑色的、一件藍外套穿了無數天,而牛仔褲上印著的美國隊長超級英雄漫畫電影、他應該一部都沒看過、更遑論普通小男孩滿滿一屋的相關玩具,他什麼都沒有。

唯一一次洗澡,還是在洗車店裡央求好心人叔叔幫忙,拿著高壓水龍頭衝一頓就算數;辛辛苦苦掙來的血汗錢,藏在出租屋裡,被房東一把大鎖一併收回;

他是被命運碾壓踐踏到塵埃裡的孩子,但他從未屈服。

豆瓣8.9,12歲男孩鋃鐺入獄、控訴父母“生我是罪”!

關於這樣的孩子,命運最可怕的結局,莫過於有一天他長成他父母那樣的人,在被生活無情踐踏之後更兇殘踐踏自己和周圍的人;放棄一切向上的勇氣,放棄一切希望的能力。

所謂救贖是雙向的,外界制度層面、體系層面的物質保障、資源保障固然很重要,但內心的自我層面的自救、自強、自立的靈魂也同樣重要

;若個性永遠如同爛泥般自怨自艾,縱使生在豪門、也會揮霍到落魄不堪之地。

所幸,贊恩沒有變成這樣的人。

豆瓣8.9,12歲男孩鋃鐺入獄、控訴父母“生我是罪”!

然而他如此拼盡全力大費周章,所求的,不過是一點點早就該擁有的、天經地義的活著的基本。

在集市討生活的時候,贊恩認識了一個年級相仿的小女孩,同樣早熟早慧能當家,同樣處境艱難但心懷大夢,兩個小孩子對著一紙黑幫留下的電話,辛辛苦苦攢錢、快快樂樂幻想,希望有天可以去一個幸福的國度。

小女孩說:那裡的小孩子們,沒有一個是慘死的。

豆瓣8.9,12歲男孩鋃鐺入獄、控訴父母“生我是罪”!

舒心結語

不幸的是慘案一直在發生,這是《何以為家》最致鬱最壓抑之處。一個小男孩得救,還有千千萬萬小男孩生活在災難中。如何阻止戰爭、如何安置難民,這些太過重大的命題我沒有資格更沒有能力評價,我只能解讀電影中個體選擇的意義。

在命運的踐踏面前是選擇頹喪選擇怨恨,還是選擇愛選擇希望?《何以為家》中的父母顯然選擇了前者,在被生活碾壓之後繼續自我毀滅;而十二歲的小男孩選擇後者,選擇抗爭和愛。

他對那個渾濁不堪的世界依舊懷有星辰一般的信仰,身在溝渠,心如明月。

豆瓣8.9,12歲男孩鋃鐺入獄、控訴父母“生我是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