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成語

酈食其:天公不負書生眼

作者:由 九派新聞 發表于 成語日期:2022-02-06

何為措顏無地

酈食其是劉邦的謀士,他走近劉邦緣於自薦。原先他雖然讀書不少,滿腹經綸,可混得不好,僅僅是個“監門吏”。他雖為小吏,卻狷介不羈,是縣裡出了名的“狂生”。

陳勝舉事,項梁隨起,城頭變幻大王旗,路過的將領如過江之鯽。酈食其瞭解到這些將領不足以成大事,便遠遠躲藏起來。君子不立於危牆之下。

直到劉邦領兵抵達陳留郊外,酈食其才出山,直奔軍門遞上名片求見,並揚言可“口畫天下便事”。劉邦聽說是一穿儒生衣,戴儒生帽的儒生,一口回絕。劉邦“不好儒”,由來已久,與人談話,時破口大罵儒生;更有甚者,看見戴著儒生帽子的賓客,常將其帽子解下來,往裡面撒尿。

使者謝絕了酈食其,酈食其則怒目圓睜,手按佩劍,厲聲呵斥:“去!再去對沛公說,我是高陽酒徒,不是儒人!”使者不知酈食其是何方神仙,害怕吃罪不起,又去稟告劉邦,還添枝加葉說是什麼天下壯士,高陽酒徒。劉邦正值用人之際,便說:那就請吧。

酈食其走了進來,劉邦坐在床沿岔開兩腳,兩個女子正為其洗腳。酈食其拱手為禮卻不下拜,並冷言而問:“足下欲助秦攻諸侯乎?且欲率諸侯破秦也?”劉邦沒聽出話中有話,信口大罵:“豎儒!夫天下同苦秦久矣,故諸侯相率而攻秦,何謂助秦攻諸侯乎!”酈食其則反唇相譏:既然是想聚合群力,討伐無道,就不應該如此傲慢地接見長者。劉邦不由一怔,停止了洗腳,整理好衣服,表示歉意,還恭請酈食其居上座。

“計將安出?”劉邦隨口而問。酈食其分析了劉邦義軍的現狀:烏合之眾,散亂之卒,且數目不滿萬人。指出想以此攻打強大的秦國,結果只能是羊落虎口。因此,要想成就大業,先得奪取陳留。陳留,是天下可以憑依的要衝,是兵馬會戰之地,而且城防堅固,積粟有數千萬石。佔據了陳留,就有了堅固的後方,藉此聯合天下反秦的兵馬,才有橫行天下的可能。劉邦之志本就在於橫行天下,可又如何奪得陳留?酈食其成竹在胸:自己與陳留令素有交情,可以去說服他歸降,如果不成,還可強攻,自己做內應。劉邦何許人也?酈食其的把戲,於混跡江湖多年的他而言,實屬雕蟲小技。不過,有人甘願出頭露面謀取陳留,何樂而不為之?

酈食其倒是實心實意,他要依賴劉邦而有所為。於是,他腆著老臉,連夜去遊說陳留令:天下人都背叛了暴秦,何不同仇敵愾,建功立業?可陳留令懾於秦法的嚴厲,立馬下了逐客令:逆秦並非我的本意,希望別再說了。酈食其一計不成,便實施第二預案:夜半時分砍下陳留令的首級,然後越牆而去,面見劉邦。劉邦兵臨城下,將陳留令的首級掛在了長竿上,陳留不攻自破。

自此,劉邦以陳留為根據地,迅猛崛起,成了諸多反秦隊伍中不可小覷的、獨樹一幟的力量。這一切的獲得,酈食其功不可沒。

劉邦平定三秦,與項羽正面展開楚漢之爭。在你爭我奪的拉鋸中,劉邦因幾次受阻於滎陽、成皋,計劃放棄成皋,而酈食其力勸劉邦,不僅不能放棄成皋,還得利用楚軍出兵外援,搶佔敖倉。

酈食其深知“王者以民人為天,而民人以食為天”之常理,更洞悉:敖倉,不僅藏有很多的糧食,而且一直是天下糧食轉運的集中地。項羽攻下滎陽,竟不堅守敖倉,反而領兵東去,這是天助我也。倘若退卻,就等於放棄了大好形勢。酈食其看得更為深遠的還有:佔據敖倉,就可以收復滎陽。如此,既可以展示大漢的強大實力,以震懾舉棋不定的諸侯各國;還可以安穩民心,使之心有所歸。

劉邦按照酈食其的謀劃,再度佔守了敖倉;酈食其則自告奮勇,出使齊國。齊國廣袤千里,背靠大海,南臨楚國,有黃河、濟水之險,強兵二十餘萬,而齊王田廣又善變多詐,難以對付。面對齊王,酈食其先以“王知天下之所歸乎”之問開宗,引發齊王對話題的興趣,然後指出,知與不知,將直接關乎齊國未來的存亡,促使齊王深思。接著明義:“歸漢。”

酈食其條分縷析:項羽背棄“先入咸陽者王之”之盟約,此為不義;強制將義帝南遷長沙,並加害於他,此為不忠;戰勝而不得獎賞,奪城而不得封邑,非項氏家族不得用事,此實在無道。而劉邦呢,聞項羽不義不忠又無道,慨然起兵,先是馬踏而定三秦,後又劍指而安燕趙,“與天下同其利”。雲泥之別,天下所歸,不言而喻。

酈食其列數劉邦於徵戰中,奪取三十二座城池的偉力,盛讚其“非人之力也,天之福也”的勢在必得。最後話中暗含殺機:“天下後服者先亡矣。”田廣不得不權衡取捨,於是下令撤除歷下的兵守戰備,“與酈生日縱酒”,做著他齊王的好夢。

韓信得知酈食其憑藉著搖唇鼓舌,拿下齊國七十餘城,打算停止攻齊。謀士蒯通以為不可:將軍受命攻齊,漢王沒有罷兵之令;將軍率數萬之軍,浴血奮戰一年多,才拿下趙國五十多城邑,反不如酈食其的三寸之舌之功,豈不措顏無地?

韓信自然不肯輸給一個儒人,於是率軍渡過黃河,進兵齊國。韓信順風吹火,拿下毫不防備的歷下,既而又兵至臨淄。這時,齊王方大夢初醒,他認定是酈食其出賣了自己,逼迫酈食其設法退兵,否則,烹殺不赦。

酈食其早已置生死於度外:“舉大事不細謹,盛德不辭讓。”他確定,自己的險棋,已有了成效:當下的齊國,已無力再對漢王構成威脅,便從容赴死。

“掉舌降齊七十城,休因掩襲恨遭烹”,酈食其是否有“恨”,不得而知,人們知道的是,在中國歷史的前行中,他的高瞻遠矚,他的身體力行,他的義無反顧,充分顯示了一個書生,不可小覷的力量。

□陶曉躍

【來源:南通日報】

宣告:此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透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絡,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郵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