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成語

嵇康的古琴造詣有多深,他的故去真的會令《廣陵散》絕嗎

作者:由 駭氏傳奇 發表于 成語日期:2022-02-15

良質美手遇今世兮什麼意思

為何《廣陵散》能如此觸動人心呢,“心之與聲,名為二物”,正如嵇康自己在《聲無哀樂論》中所說的那樣,音樂並不能使人產生哀樂的情緒,那些喜怒之情,本身就存在於人的思想中,音樂只是觸動了人的感情而已。既然如此,那麼,我相信,嵇康所留下的,不僅僅只是清冷灑脫的琴聲和千古流傳的傳說故事,更有他那深邃的思想。

對於嵇康來說,打鐵和撫琴一樣,都是能夠陶冶性情的。可不是嗎,它們聽起來,都是叮叮咚咚的,於是,嵇康的思想,就像打鐵聲和琴聲一樣,灌注進了世人的頭腦中,觸動了人們的情感,於是,世人就對嵇康的思想,產生了共鳴。是嵇康的思想感化了世人嗎,不,“心之與聲,名為二物”,或許,這樣的思想,本來就存在於世人的心中,嵇康,只是用聲音喚醒了它們,讓這些思想不再繼續沉睡於人們的頭腦中。“越名教而任自然”,這自然之道,不正是流傳於天地間的真理嗎?

“息徒蘭圃,秣馬華山。流磻平皋,垂釣長川。目送歸鴻,手揮五絃。俯仰自得,遊心太玄。”正如嵇康自己在《贈秀才從軍》中所說的那樣,他的思想,首先是從琴開始的,就是在那撫琴的俯仰之間,他與大自然的脈動產生了共鳴。所以說,嵇康的思想,首先是從一具古琴開始的。

嵇康的古琴造詣有多深,他的故去真的會令《廣陵散》絕嗎

嵇康在《琴賦》中,將他關於琴的思想,盡數說與世人聽。他從琴的用材說起,說到了制琴的方法,說到了琴的外在紋飾,說到了演奏琴之時的情狀,說到了琴曲的發展、風格、美感,他將琴之美,從各個角度展現在了人們的面前。在嵇康的《琴賦》中,對於琴的審美,是純粹從藝術角度進行的,與政治、宗教、倫理無關,嵇康告訴人們,音樂是獨立存在的,它不應該處於附庸的地位。就好像為人要“越名教而任自然”一樣,為琴,也要做到自然。“愔愔琴德,不可測兮;體清心遠,邈難極兮;良質美手,遇今世兮;紛綸翕響,冠眾藝兮;識音者希,孰能珍兮;能盡雅琴,唯至人兮。”從嵇康對於琴的態度中,我們也可以看出,他那傲然獨立,不肯摧眉折腰事權貴的竹林風骨。

看過嵇康的《琴賦》之後,我們便會對嵇康死前的慨嘆有所領悟了,“識音者希”,能夠如嵇康般明白其中道理的又有幾人呢?難怪他要擔心廣陵散絕了。

當然,嵇康的才學,絕對不僅僅只限於音樂。《嵇康集》十卷書,篇篇都提出了他的“越名教而任自然”的養生看法。當時的人,要麼崇尚修道成仙,要麼認為生死有命,富貴在天。可嵇康卻與這兩種看法都相左,他認為,做神仙是不可能的,但是,生命也並非半分不由人,可以依靠合理的導養,來得到延年益壽的效果。

嵇康的古琴造詣有多深,他的故去真的會令《廣陵散》絕嗎

不過,他並沒有什麼機會,來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證明自己的觀點,因為,他雖然身體力行,喜怒不形於色,條條養生的規則都做到了,可是,他卻做不到“營內而忘外”這麼一條,所以,最終遭人陷害而死。

我彷彿看到,熊熊的爐火前,嵇康和向秀正煅鑄著生鐵。峨冠博帶的鐘會率人前來,徘徊良久,嵇康始終都不理睬他。當鍾會正要離開的時候,嵇康卻突然發話了:“何所聞而來?何所見而去?”鍾會回答:“聞所聞而來,見所見而去。”這兩個人的第一次交鋒就這樣匆匆結束了,但是,卻埋藏下了無窮的後患,一場文雅而又殘酷的對決,一場魏晉時代特有的文人相輕。

嵇康用自己的思想,和那個混亂、黑暗、罪惡的魏晉時代的權貴們做著殊死的搏鬥。沒錯,他崇尚養生,養神,講究“蒸以靈芝,潤以醴泉,唏以朝陽,緩以五絃”,講究要清心寡慾,守一抱真,但是,君子有所為有所不為,當“仁”這個字就擺放在自己的面前的時候,他放棄了對長壽的追求,選擇為了正義,而獻出自己的生命。

嵇康的古琴造詣有多深,他的故去真的會令《廣陵散》絕嗎

這是否應該算是一種自相矛盾的行為呢?一個崇尚自然的人,居然會用“打鐵”這樣陽剛的姿態來迎接殘酷的挑戰。然而,這並不矛盾,嵇康之所以會提出“越名教而任自然”的做法,並不是他認為名教有什麼不好,在他的思想深處,其實並沒有徹底地否認名教,他之所以要“越”名教,是因為他認為,當時名教已經被司馬氏集團所利用。

魏末之時,司馬氏當權,並且正積極準備著要奪取帝位。司馬氏集團所代表的,是豪門世族的利益,他們之所以要標榜“名教”,其目的是要“以孝治天下”,用“名教”的思想作為枷鎖,來束縛人們。同時,他們還借用名教為藉口,誅殺異己,常常用不孝的罪名來剷除異己,大肆殺戮,比如呂安,他不就是因為不孝的罪名,才被捕入獄的嗎?

這樣一來,所謂的“名教”,已經再也不是以前的“名教”了,它儼然成了司馬氏篡位的工具,成了其遮掩政治陰謀的擋箭牌。他們一方面標榜名教中的“孝”,可是另一方面又用自己的背叛,破壞了名教中的“忠”,這充分表現了他們的虛偽性。

嵇康的古琴造詣有多深,他的故去真的會令《廣陵散》絕嗎

而嵇康,正是因為看到了司馬氏集團的殘暴統治,看穿了他們的真實面目,所以,才會如此痛恨虛偽的“名教”,並加以辛辣的諷刺。他抨擊司馬氏集團“憑尊恃勢,不友不師,宰割天下,以奉其私”,他還斥責他們“刑本懲暴,今以脅賢,昔為天下,今為一身”,正是在這種基礎上,嵇康才提出“越名教而任自然”的主張。你司馬氏不是要用封建禮教來束縛人嗎,好吧,那我就提倡過一種符合自然、符合人性的生活,就是要和你唱反調。

孔子說:“當仁不讓。”嵇康並不是真的反對儒家學說,他所反對的只是偽名教,所以,當他感受到正義在召喚自己的時候,便毫不猶豫地挺身而出,再也顧不上什麼養生了,他想用自己的死,來喚醒世人。

嵇康的古琴造詣有多深,他的故去真的會令《廣陵散》絕嗎

嵇康,他是一個智者,和西方的蘇格拉底一樣,他們都是窺破天機的人,嵇康太富有智慧了,他將自己所悟到的天機,洩露給了世人,就用他手中的那一具古琴。當琴聲響起的時候,他在一個莊嚴的儀式中,為我們演繹了一段廣陵散絕的千古絕唱,然後,獻出自己的生命來謝幕,將遺憾永遠留在世人的心裡。是否可以這麼說,天才都是如此早亡的,據說,嵇康死的時候,只有四十歲。

茫茫歷史中,人們書寫著文字,彈奏著音樂,思考著哲學,文學藝術和哲學思想,它們本不是這個世界上已經存在的事物,可是,人類卻創造了它們,並讓這宇宙中本不存在的東西,佔據了我們幾乎全部的生命。千百年後,當生命個體化為塵埃之後,我們所創造出來的這些東西,是不是也會隨著我們肉體的毀滅而消失殆盡呢?嵇康早就想到了這一點,所以,他提出了這樣的一個問題,一個關於《廣陵散》是否會絕的問題。

嵇康的古琴造詣有多深,他的故去真的會令《廣陵散》絕嗎

斯人遠去,只留下千古一嘆,琴聲悠悠,訴說著千載風流。很多年後,有一個叫向秀的人,他是嵇康的好朋友,他們曾經一起,在大樹下打鐵。當他偶然聽見鄰居吹笛子的時候,那清遠嘹亮的聲音,觸發了他的哀思。他想起了曾經的好友嵇康和呂安,“嵇志遠而疏,呂心曠而放”,這兩個懷有不羈之才的人,逝去已經有很多年了啊,於是,他便只有援筆作賦,寫下一片《思舊賦》,用以寄託自己的哀思。

“悼嵇生之永辭兮,顧日影而彈琴”,茫茫中,我似乎看見,囚車隆隆碾過,黃土飛揚,嵇康,這位孤獨的琴師,在三千麻衣太學生的面前,緩緩出場,“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一曲令人驚心動魄的《廣陵散》,在眾人心頭引起了強烈的共鳴。當刀鋒橫過之後,鮮血噴湧,鮮血向著天空的方向激射噴出,它也在追尋著屬於自己的自由,狂風過後,六月的飛雪在每個人的心頭慢慢飄落。而我們這些千年後的人呢,我們錯過了那嵇康用生命來宣講的最後一課,所以,只能打碎手中的酒罈,任甘冽的美酒傾灑地面,撫慰嵇康那不朽的靈魂。

嵇康的古琴造詣有多深,他的故去真的會令《廣陵散》絕嗎

《廣陵散》會絕嗎?如果這個問題要我來回答的話,我會說,只要這個世上還有一個人活著,那它就不會絕,因為,真正的思想,真正的智慧,是超越時間、超越地域,超越國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