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學

以《禮記·中庸》為例:什麼是聖人之道?

作者:由 哲學社 發表于 文學日期:2022-03-19

求聖人之道是什麼意思

君子作為儒家的一種“理想人格”,被賦予道德方面的涵義,而在君子之上還有賢人和聖人兩個級別。大體上是君子向聖賢學習,“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而聖人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與天地參”。

以《禮記·中庸》為例:什麼是聖人之道?

諸子百家對“聖人”的定義和內涵是有區別的,孔子崇堯舜,墨子贊大禹,兵家尊太公,法家立管仲,後世儒者以周公、孔子、孟子為聖;後世道家以黃帝、老子為聖人;唯獨老子說講的聖人不知是誰。各家對聖人描述的差別體現了其思想主張的差異性,在此不做討論,本文以《禮記·中庸》為例:探討《中庸》中對聖人形象的描述。

中庸之道實乃君子之道,“君子依乎中庸”因此在全文中多數章節是用來構建君子概念的,對聖人的描述相對比較少。中庸之道極其高明,雖然是聖人,也有他所不知道,也有他所做不到的。所以“聖人”對儒家來說並不是全知全能近乎神的人。

以《禮記·中庸》為例:什麼是聖人之道?

舜之所以被推崇為儒家的聖人,是因為舜的言行符合了儒家對“孝悌“的定義,不管是父母家人如何對待自己,依然可以孝敬父母,友愛弟弟。舜首先是有“大德”,然後才能“尊為天子,富有四海之內”,儒者認為“天命所歸”的必要條件就是一個人的德性,所以做事之前先學會做人,“大德必得其位”,把人做好了,事情也就順了,“大德者必受命”。

文王之所以被推崇是因為他制定了周禮,規定了每個階層的人的行為規範、祭祀禮儀以及應該守的規矩。君子最起碼得做到“素其位而行,不願乎其外”,做好自己的本分,不屬於自己的不要惦記。而聖人是屬於“君子居易以俟命”,君子做好了之後,等待“天命”降臨。由此可見,聖人並不是自己想要做就能做到的,在做好重複的準備之後還需要等待時機。

以《禮記·中庸》為例:什麼是聖人之道?

周公、武王之所以被推崇是因為他們“善繼人之志,善述人之事”,儒者不僅僅是講子承父業,更多是在講子承父志;不僅僅是要繼承父親的遺願,更多的是要講好父輩個事跡。周公和武王繼承了文王參乎天地而制周禮的志願,進一步豐富了周禮。並且在文王去世之後“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這就是“至孝”的體現了,也就具備了“天命所歸”的“大德”。

聖人在“知、行”問題上,表現出及其的聰明睿知,往往可以“不學而知,不行而成”是因為他們懂得了“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的道理,君子奉行人之道,“擇善而固執”,而聖人可以做到“不思而得,從容中道”。聖人“至誠”,能儘性,能盡人之性,能盡物之性,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與天地參。

以《禮記·中庸》為例:什麼是聖人之道?

中庸之道的核心是“誠”,聖人不透過學習就懂得,但是君子必須得學習。所以《中庸》一書本質是寫給君子的,君子可以透過“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向聖人靠攏,即使是很愚笨的人只要堅持不懈的踐行中庸之道,人家一遍就做到的自己學習百遍,人家練習十次就能做到自己練習千次。照這個方法和態度,夫婦之愚、夫婦之不肖也能知道、做到。

玩味《中庸》:何謂“君子”?

玩味《中庸》:何謂“君子之道”?

注:插圖源於網際網路,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