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學

尋訪譚嗣同: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

作者:由 瀟湘晨報 發表于 文學日期:2022-03-25

黑白禁區譚氏四兄弟是哪幾個

譚嗣同是中國近代史上一位叱吒風雲的傑出人物,是瀏陽的驕傲。按照今天的網路語言,他在當時是屬於“高富帥”的人物,但他卻鄙視紈絝子弟,卓然特立,出類拔萃。連帝師翁同龢都稱讚他“通洋務,高視闊步,世家子弟中桀傲者也”。

他品行高潔,一生追求真理,摯愛著自己的國家、民族和人民;他天才軼蕩,所著《仁學》“以求仁為宗旨”,救國救世,變法圖存,是十九世紀末中國人的人權宣言,批判中國君主專制與綱常名教的啟蒙書,是維新變法的綱領。

2018年是戊戌年,為隆重紀念湖南維新運動和譚嗣同殉難120週年,學者們紛紛撰述有關紀念文章,或研究譚嗣同的思想,或弘揚先烈的精神,而作家

彭曉玲

卻立意新穎,別開生面,不直面談論維新運動與譚嗣同。她以

《尋訪譚嗣同》

為題,採用“從故園出發,從心靈出發”的紀實散文筆法,選取與譚嗣同關係密切的父母兄弟、愛妻師友及戊戌變法時的重要人物、場景,圍繞譚嗣同從不同角度作眾星拱月、萬蓮託佛似的敘寫,使譚嗣同的思想、情操、人格、精神等更鮮活、更故事化,讀來真讓人有如行走在山陰道上,有美不勝收的感覺。

尋訪譚嗣同: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

△ 《尋訪譚嗣同》,嶽麓書社出版

譚嗣同的父親譚繼洵、母親徐五緣、夫人李閏、二哥譚嗣襄及瀏陽三先生、吳樵父子等,都是此前尚無人專題寫作的新題材,彭曉玲透過大量文獻閱讀、深入實地的調查訪問,都寫成了便於人們更深刻認識譚嗣同人道精神、民族大愛、獨立人格和悲憫情懷的紀實散文。

她從《譚繼洵集》和譚氏年譜的字裡行間,找到了譚繼洵從瀏陽城外大山深處天井坡走向外面世界的路徑,敘述了譚氏不避勞怨,“勤求教養之方”的官宦人生,而以父子之間“點一盞燈,為乾坤增色”的對聯故事,突出了其父愛子孝的深沉,只是父親愛子的方式多從科舉功名出發。

在譚嗣同外婆家,聽彭義文老師和徐家後人講述其母徐五緣代姐出嫁與譚嗣同父子回鄉探親的故事,彭曉玲又以她素來的樸素語言,從容的敘述,挖掘出譚氏父子身上的人文光輝。此文最後以譚嗣同幼時對私塾老師講授宋人詩句“日暮狐狸眠冢上”的敏感,突顯譚嗣同一生的多愁善感和母親突然病逝後的孤苦傷痛。

令人十分欽佩的是,彭曉玲筆下的這23篇文章,竟都能像寫譚氏父母一樣以貼切的聯語、詩句為題,來畫龍點睛,來統帥全篇。這是非廣泛征討文獻,且有獨到領悟所難能做到的。

尋訪譚嗣同: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

△ 譚嗣同

彭曉玲是一位有著強烈的文學使命感且才情出眾的作家,近年繼《蒼茫瀟湘》在創作上取得新的突破之後,又有長篇紀實《空巢——鄉村留守老人生活現狀啟示錄》獲得了文學界的廣泛讚譽,認為《空巢》一書是對當今社會之痛作“病理切片”,為探析空巢老人現象提供了非常真實的範本,充分體現了她的人文關懷和社會擔當,是一部“真正用腳走出來的報告文學”。

在《尋訪譚嗣同》中,彭曉玲仍在發揮她的長處,不畏艱難,從譚嗣同的故國家園出發,走訪瀏陽東南西北四鄉、商洛、天水、蘭州、武漢等地,尋訪譚氏父母兄弟、瀏陽三先生與摯友唐才常的故址與後代,到譚烈士與夫人李閏的墓前多次祭拜,凝思遐想。

到岳陽,她找到譚嗣襄的後人譚士愷先生,看烈士生前用過的銅墨盒、印泥盒和硯臺;在株洲,她找到譚氏後裔譚志宏先生聊譚氏家史;在南京,她瞻仰楊仁山墓塔和金陵刻經處,瞭解譚嗣同為時務學堂購買儀器的諸多細節;在商洛道中、天水、蘭州,她探訪譚嗣同生前寫過的武關、藍橋、韓文公祠、王氏園林、莊嚴寺,生活舊地鞏秦階道署、憩園等地,盡力探究譚嗣同南北奔試的艱難及成長的奧秘;到北京宣武門外,更是多次瞻仰譚嗣同出生地和瀏陽會館,詳細詢問譚嗣同童年故事和會館住戶騰退情況,並以其女作家特有的纖細入微的視角,儘量捕捉訪談的閃光點,然後用質樸的文字付諸筆端。所以,我相信她的《尋訪譚嗣同》問世,一定也會像《空巢》一樣引起眾人關注。

當然,由於《尋訪譚嗣同》這一課題可選的題材非常廣泛,作者不可能面面俱到。

但從影響譚嗣同思想、行性中重要的因素來說,明末清初卓越思想家王船山的學術思想及其至今作為大儒聖地的衡陽湘西草堂,似乎也很有“尋訪”的必要。譚嗣同一生對王船山推崇備至,認為船山思想是民族復興的“昭蘇天地”的一聲春雷。因此,他“為學專主船山遺書,輔以廣覽博取”,且往往深造有得,“多發前人之未發”。梁啟超說,“近世譚嗣同私淑船山,青出於藍”,這話是很有深意的。所以,如果篇幅允許的話,我認為這一尋訪內容是可以增補的。這是我讀完全部書稿後,感覺到的不足之處。

至於關於譚嗣同的研究,我認為永遠沒有止境,因為譚嗣同提倡的人類仁愛精神、平等生萬物等課題都是人類永恆的大課題,只要他所要衝決的網羅仍未沖決,如利祿之網羅、俗學之網羅,君主、倫常、宗教等網羅尚未沖決,以實現大同、人類命運共同體,就是永遠常新不衰的話題。所以譚嗣同的崇拜者一直在不斷增加,譚嗣同的學說有可能像船山學說一樣成為一門學者們永恆的研究課題。

本文為嶽麓書社《尋訪譚嗣同》序,作者夏劍欽,嶽麓書社原社長、編審,船山書社副社長,湖南省譚嗣同研究會理事,《湖湘文庫》組委會副主任。

END

推薦閱讀

尋訪譚嗣同: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

《尋訪譚嗣同》

作 者:彭曉玲 著

定 價:¥78。00

全書按照譚嗣同的生平分為“身世飄零”“輾轉功名”“北遊訪學”“寓官南京”“投身維新”“戊戌北上”幾個階段。用“從故園出發,從心靈出發”的紀實散文筆法,每一階段分別選取與譚嗣同關係密切的父母、兄弟、愛妻、師友及戊戌變法時的重要人物、場景,圍繞譚嗣同,從不同角度作眾星拱月、萬蓮拖佛似的敘寫,使譚嗣同的思想、情操、人格、精神更加鮮活、更加故事化。

【來源:嶽麓書社】

宣告: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資訊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絡,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