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學

「每日讀詩」羅隱:“西施若解傾吳國,越國亡來又是誰?”

作者:由 乙說 發表于 文學日期:2022-04-20

厲與西施的下一句是什麼

【每日讀詩】羅隱:“家國興亡自有時,吳人何苦怒西施。”【每日讀詩】羅隱:“西施若解傾吳國,越國亡來又是誰?”

「每日讀詩」羅隱:“西施若解傾吳國,越國亡來又是誰?”

【原詩】

家國興亡自有時,吳人何苦怨西施。

西施若解傾吳國,越國亡來又是誰?

——唐 羅隱《西施》

【註釋】

「每日讀詩」羅隱:“西施若解傾吳國,越國亡來又是誰?”

家國:

意為國家,此處指吳越。

興亡:

興盛和滅亡(多指國家)。如顧炎武的《日知錄·正始》中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自有時:

指的是事物發發展的自然規律。

「每日讀詩」羅隱:“西施若解傾吳國,越國亡來又是誰?”

吳人:

指的是春秋時期的吳國人。吳國,是周朝的周王族諸侯國,始祖為周文王的伯父太伯,姬姓。吳國國境位於今江蘇、安徽兩省長江以南部分以及環太湖浙江北部,太湖流域是吳國的核心。國都前期位於梅里(今無錫梅村),後期位於吳(今江蘇蘇州),是春秋中後期最強大的諸侯國之一,在吳王闔閭、夫差時達到鼎盛。前473年,遭越王勾踐復仇滅國。

「每日讀詩」羅隱:“西施若解傾吳國,越國亡來又是誰?”

西施:

春秋末越國美女。越王勾踐將西施獻給吳王夫差,以亂其政。吳王惑於西施,終至亡國。

傾:

傾覆,滅亡。

越國:

越國是夏商周以及春秋戰國時期中國東南方的諸侯國。越國處在東南揚州之地,始祖為夏朝君主少康的庶子無餘,是華夏先祖大禹的直系後裔中的一支。春秋末期,越國的允常時與吳國發生了矛盾,並相互攻伐。允常死後,勾踐即位滅吳,並出兵向北渡過淮河,在徐州與齊、晉諸侯會合,向周王室進獻貢品。勢力範圍一度北達齊魯,東瀕東海,西達今皖淮、贛鄱,雄踞東南。秦始皇二十五年(前222年),秦軍盡收越地,必置會稽郡。

「每日讀詩」羅隱:“西施若解傾吳國,越國亡來又是誰?”

【翻譯】

一個國家的興亡是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吳國被滅與西施何干?吳國人沒必要怨恨她。

如果西施真有使吳國滅亡的本領,那麼,越國滅亡時,西施早已人間蒸發,那又該怪誰呢?

【辨析】

「每日讀詩」羅隱:“西施若解傾吳國,越國亡來又是誰?”

羅隱的《西施》,是一首為西施平反詩,因為,歷來詠西施的詩篇多把亡吳的根由歸之於女色,客觀上為封建統治者開脫或減輕了罪責。羅隱這首小詩的特異之處,就是反對這種傳統觀念,破除了“女人是禍水”的論調,閃射出新的思想光輝。

「每日讀詩」羅隱:“西施若解傾吳國,越國亡來又是誰?”

“家國興亡自有時,吳人何苦怨西施。”

開句便地擺出自己的觀點,反對將亡國的責任強加在西施之類婦女身上。“自有時”表示吳國滅亡自有其深刻的原因,所以,吳人而不應歸咎於西施個人。

“西施若解傾吳國,越國亡來又是誰?”

後面這兩句巧妙地運用了一個事理上的推論:如果說,西施是顛覆吳國的罪魁禍首,那麼,越王並不寵幸女色,後來越國的滅亡又能怪罪於誰呢?

「每日讀詩」羅隱:“西施若解傾吳國,越國亡來又是誰?”

從一個角度理解,詩人羅隱是個最先覺醒的“女權主義者”,羅隱一貫反對將國家興亡之事,嫁罪給婦女。僖宗廣明年間,黃巢起義軍攻入長安,皇帝倉皇出逃四川,五年後才返回京城。羅隱因感而發,創作了《帝幸蜀》一首絕句記述其事:

馬嵬山色翠依依,又見鑾輿幸蜀歸。

泉下阿蠻應有語,這回休更怨楊妃。

「每日讀詩」羅隱:“西施若解傾吳國,越國亡來又是誰?”

“阿蠻”即“阿瞞”的通假,是唐玄宗的小名。前一回玄宗避安史之亂入蜀,於馬嵬坡縊殺楊貴妃以杜塞天下人口。這一回僖宗再次釀成禍亂奔亡,可找不到新的替罪羊了。詩人故意讓九泉之下的玄宗出來現身說法,告誡後來的帝王不要諉過於人,諷刺是夠辛辣的。聯絡《西施》作比照,一詠史,一感時,題材不同,而精神實質並無二致。這樣看來,《西施》的意義又何止為歷史作翻案而已!

「每日讀詩」羅隱:“西施若解傾吳國,越國亡來又是誰?”

羅隱是晚唐的著名詩人之一,為時人所追崇。比如,割據青州的王師範經常派人送信送財物給羅隱,求他贈詩,等得到後,大喜不已,愛不釋手。另外,有個朋友中了進士,羅隱寫詩祝賀,朋友的父親卻說:“兒子及第我並不高興,高興的是得到羅公詩文一篇。”

「每日讀詩」羅隱:“西施若解傾吳國,越國亡來又是誰?”

羅隱的才學出眾、名氣之大,因而脾氣也大,有些憤世忌俗,比如《西施》與《帝幸蜀》,都是激憤之作,這樣的人,當政者是不會喜歡的,所以,影響了他的仕途。應進士試,歷十餘次而不第。自稱“十二三年就試期”,史稱“十上不第”。黃巢起義後,避亂隱居九華山。55歲時歸鄉依吳越王錢鏐,歷任錢塘令、司勳郎中、給事中等職。公元910年1月26日(五代後梁開平三年十二月十六日) 去世,享年77歲。

(圖片來自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