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學

青年說|高校教師孫麗敏的“葫蘆夢”

作者:由 齊魯壹點 發表于 文學日期:2022-04-22

說的哪裡的話

齊魯晚報記者 鞏悅悅 高廣超

當高校教師深入到鄉村,能與那片土地碰撞出怎樣的火花?

連日來,濟南一位非遺烙畫傳承人在葫蘆上巧妙作畫的影片流傳網路。齊魯晚報記者瞭解到,這位烙畫者名叫孫麗敏,她在現實中有雙重身份,一個是濟南工程職業技術學院教師,另一個則是彩石鄉村振興導師。

這裡提及的“彩石”,是濟南市歷城區彩石街道辦事處所在地。兩年前,她曾以鄉村振興服務隊隊員的身份承擔起這片依山傍水之地的文化振興職責,服務期滿被重新邀請回來,成為了當地的鄉村振興指導師。

4月底,孫麗敏為當地謀劃好的“葫蘆計劃”即將落地。一想起能有更多遊人來彩石喝茶聊天賞葫蘆,百姓手裡頭的核桃瓜果不愁賣,並由此帶動發展起當地的民宿和加工廠,她就笑開了花。她期盼著這一天趕快到來。

青年說|高校教師孫麗敏的“葫蘆夢”

重新被邀回村,她想兌現承諾

在濟南市歷城區彩石街道辦事處二樓,一間用葫蘆藤裝飾門面的工作室顯得別具一格。屋子裡,烙著彩色花鳥果樹以及各種神話傳說的大大小小、形態各異的葫蘆,被精心擺放在各個角落。這裡是孫麗敏的工作室。

兩年前下鄉,孫麗敏曾決心“一定帶老百姓致富”,雖然有了“葫蘆谷”專案計劃,但兩年時間轉瞬即逝,她還沒來得及兌現承諾就服務期滿。回到學校的孫麗敏總也放不下,她知道自己文化振興的使命還沒畫上句號。

說來也巧,正當孫麗敏翻來覆去掛念著的時候,彩石街道辦事處的領導就來到了濟南工程職業技術學院,他們與學校合作簽訂鄉村振興合作協議。孫麗敏再次被邀請回彩石,她這次迴歸的身份是“彩石鄉村振興導師”。

去年,斷苕村試種的葫蘆長勢不錯。在和村裡反覆溝通後,孫麗敏決定由斷苕村來當第一個“吃螃蟹”的村莊。眼下,村裡的生產路修好了,地整平了,葫蘆苗培育好了,後續的排水和配套也都規劃好了。一切就緒,只等找個合適天氣進行種植。

孫麗敏的想法是,斷苕村的一名村幹部以前種松茸是一把好手,由他來帶頭種植更讓人放心。她想透過一個村子的“葫蘆谷”專案,逐漸帶動周圍其他村子的發展。

再次返回彩石,孫麗敏知道自己想要什麼。她想給自己一年的時間,盡全力感受這種學校裡得不來的別樣體驗。

青年說|高校教師孫麗敏的“葫蘆夢”

葫蘆上烙畫,彩石逐漸被看見

從學校走向學校,孫麗敏一畢業就參加了工作,社會經歷相對較少。她有時就在想,如果能在實踐中教學,教學之餘還能傳授點社會經驗、提供些創新創業的機會,就能夠幫助學生更順利地步入社會。而教會學生的前提是自己率先實踐。

因此在2019年,當得知有山東“萬名幹部下基層”行動的時候,時任藝術設計學院學工辦主任的孫麗敏第一時間就報了名,經篩選,她作為濟南鄉村振興服務隊歷城一隊成員來到彩石街道辦事處,承擔起了文化振興的職責。

剛來那會兒,孫麗敏常常在想為什麼要把鄉村振興服務隊派來彩石。想了很久,她得出結論:彩石需要被更多人知道,從而帶動當地經濟發展。透過什麼手段,能讓人們願意來此遊玩,如何吸引他們來了還想再來?

利用手頭資源,孫麗敏和服務隊成員們邀請濟南有名的作家、散文家來彩石採風,帶領大家到有山有水的地方創作,最終以散文詩歌的形式在各媒體平臺宣傳。

自此,彩石的宣傳路徑一下子打開了。

圍繞著做什麼能幫百姓增收,孫麗敏所在服務隊想了很多點子。彩石有受保護的水庫和水源地,因此畜牧業受限。種植業方面,種什麼增收多,眾人心裡沒譜。

孫麗敏從小就喜愛葫蘆,《葫蘆娃》《西遊記》裡的葫蘆形象都是她的最愛,更重要的是,擅長葫蘆烙畫的她還是非遺烙畫傳承人。能否以葫蘆促增收?因此在考察畝收益之後,她提出了種葫蘆的想法。在斷苕村試種完一批葫蘆之後,她拿起了看家本領——在葫蘆上彩繪、烙畫。

走訪彩石街道的村居,她發現當地人文歷史悠久、文化傳統深厚,有發展文化產業得天獨厚的條件。因此孫麗敏收集來很多與彩石相關的神話傳說,創作出《女媧補天》《降龍木傳說》《彩石西廂記的故事》等一批作品,她還利用工作之餘和晚上時間,將以往單純的文化符號故事靈動地展現出來。

因為葫蘆烙畫,彩石逐漸被更多人“看見”。

青年說|高校教師孫麗敏的“葫蘆夢”

打造“葫蘆谷”,以鄉村遊帶活經濟

孫麗敏的志向不止於此。

服務期間,她發現,一年到頭,農耕、碾米、收香椿的都是些上了年紀的老人。村裡人默默種下花椒、山楂、核桃和果蔬,但銷路卻成了難題:裡面的人不好往外賣,外面的人不知道從這買。

因此,從被邀請回來的那一刻開始,她心裡就打定主意,要在彩石打造“葫蘆谷”專案,用非遺烙畫文化帶動鄉村遊,從而助力當地的產業發展。

相對而言,彩石距離市區近,有山有水,文化底蘊深厚。結合這個優勢,孫麗敏想散種一片山谷的葫蘆,讓葫蘆在田野裡生長,在路邊攀爬,打造“人在架下過、頭頂葫蘆長”的葫蘆谷,引導遊客在斷笤村走走“福祿”道、品品“福祿”情。今年,將在斷笤村穿過新修的生產路、沿山谷拾梯而上,佔用20畝土地,種植亞腰葫蘆、蘋果葫蘆、雞蛋葫蘆等,預計每畝至少有上萬元產值。

從葫蘆發芽到葫蘆成熟,孫麗敏都盤算好了每一步要走的鏈條。六七月份剛長出來,新嫩葫蘆可包水餃、做湯、燉排骨做葫蘆宴;九月、十月,葫蘆皮發硬之前,選擇長相較差的加工成條、曬乾,做加工廠,進行二次銷售。

等到葫蘆成熟了,孫麗敏還計劃透過公益課堂的形式來傳承非遺文化,以遊學的方式帶動學生和家長步行葫蘆叢中尋寶,引導遊人感受葫蘆文化和非遺傳承的魅力,從而使得文化振興帶動當地的產業振興。

“現在村裡年輕人都外出打工了,等有了好的生活環境和鄉村產業,相信能把外出的遊子引回來,同時也能給大學生提供創新創業的機會。”話雖這麼說,但孫麗敏同時也有諸多擔心。對於技術方面,她心裡還不踏實。村民們雖然種過花椒、山楂和小米,但從沒種過葫蘆。

葫蘆之所以有價值,種植難度也是一大因素。如何種、如何施肥、出現問題如何用藥、風雨來了如何保護、雨過天晴如何排洪、葫蘆架的高度是否適合採摘、成熟後如何晾曬……這些問題不時盤旋在孫麗敏的頭腦中。

對她而言,由於沒有可借鑑的經驗,她只能趟水過河。困難雖多,但需要一點點解決。

經過時間的沉澱,孫麗敏也不再是兩年前幹事總想著趕快落地的“急性子”。雖然前路有太多未知,但她想把每一步路走踏實。透過努力,她期望看到村民們的臉上洋溢著笑容,大家都能在陽光下幸福美滿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