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學

歷史不待見叛徒:于禁從關羽手中逃脫後,又在吳魏兩國經歷了什麼?

作者:由 巍居一品 發表于 文學日期:2022-06-27

子何以中吾君什麼意思

明代有一幅著名的宮廷畫,名叫《關羽擒將圖》。它描繪的是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關羽攻打樊城,曹操命于禁、龐德率軍抵禦蜀軍。當時正值八月雨季,襄樊地區洪水氾濫,結果於禁的“七軍”皆被淹沒。

歷史不待見叛徒:于禁從關羽手中逃脫後,又在吳魏兩國經歷了什麼?

關羽擒將圖

為了保全3萬將士的性命,于禁不惜毀掉自己的一世英名,向關羽屈膝投降。而他的副手龐德則寧死不屈,最後被關羽所斬。

于禁為了保全部下而投降,實屬無奈,說起來還有些個人英雄主義的味道。但歷史不待見叛徒。

所以,在《關羽擒將圖》裡,只有氣宇軒昂的關羽和寧死不屈的龐德,而不見了另一位主角于禁。

這幅畫的主旨,當然就是歌頌關羽、龐德這樣的忠臣,批判于禁這種臨陣變節的叛徒。

不考慮當時的具體情況,單純是以這種歷史觀來評價于禁,這對他來說是非常不公平的。而這次變節也成為他人生的轉折點。

歷史不待見叛徒:于禁從關羽手中逃脫後,又在吳魏兩國經歷了什麼?

于禁

一、五子良將

于禁出身底層士卒,最早投在鮑信帳下。後來在與黃巾軍的戰鬥中,鮑信戰死,于禁便轉投了王朗(就是後來被諸葛亮罵的那位),任都伯一職。

王朗頗有識人之名,又將於禁推薦給了曹操。曹操對於禁頗為器重,在隨後的東征西討中,于禁也屢立戰功。

特別是在宛城之戰時,曹操被張繡追擊,狼狽逃竄,幸好于禁沉著應對,為曹操化解了險情。

曹操事後對於禁說:“將軍在亂能整,討暴堅壘,有不可動之節,雖古名將,何以加之。”(《三國志·于禁傳》)

曹操稱讚于禁臨危不亂,即使是古之名將,也就他這個水平吧!

由此可見,在《三國演義》中的“醬油”角色于禁,在正史中其實是十分了不起的。所以在《三國志》中,將他與張遼、樂進、張郃、徐晃並稱“五子良將”。

歷史不待見叛徒:于禁從關羽手中逃脫後,又在吳魏兩國經歷了什麼?

五子良將

二、備受刁難

水淹七軍以後,于禁被迫攜三萬將士投降,關羽是如何處置他們的呢?

在《三國志·孫權傳》中,是這樣記載的:“羽以舟兵盡虜禁等步騎三萬送江陵,惟城未拔。”

關羽得到了于禁的三萬人馬,接著用船把這些降卒送到了江陵大本營。但城中一時多了三萬多張嘴,蜀軍的糧食也不夠吃。怎麼辦?關羽於是“託以糧乏,擅取湘關米”。

關羽拿走了湘關一帶的米糧,這成為孫權背盟的口實。接下來,就發生了為我們熟知的一幕:關羽敗走麥城,孫權取得荊州。

歷史不待見叛徒:于禁從關羽手中逃脫後,又在吳魏兩國經歷了什麼?

關羽

此時,本來是關羽俘虜的于禁,就又落到了吳國人之手。

孫權對於禁的態度是複雜的:一方面,孫權知道于禁有著非凡的軍事才能,不能就這麼放虎歸山,將他白白還給曹操;另一方面,孫權又不敢直接砍了于禁,因為已經得罪了劉備,就不能再惹怒更強大的勁敵曹操了。

有一次,孫權帶著于禁騎馬出行,兩人的馬並排前進。旁邊的吳國大臣虞翻看到了,當場斥責于禁說:“爾降虜,何敢與吾君齊馬首乎。”《三國志·虞翻傳》

虞翻的意思是說:你于禁是個俘虜,怎麼敢與我們的君主齊頭並進?說罷,虞翻還要拿出馬鞭抽打于禁,被孫權及時阻止。

歷史不待見叛徒:于禁從關羽手中逃脫後,又在吳魏兩國經歷了什麼?

另有一次,孫權在大船上宴請群臣,于禁也作為賓客參加。席間,音樂聲響起,身為俘虜的于禁觸景生情,竟然哭了起來。

這時虞翻又站出來發難:“汝欲以偽求免邪?”意思是說,你以為自己裝可憐,我們就能放過你嗎?這一句話,又說得孫權悵然不平。

于禁在吳國住了近兩年,最後終於要被孫權送回魏國了。臨行前,又是虞翻站出來說:“還之雖無所損,猶為放盜,不如斬以令三軍,示為人臣有二心者。”(《三國志》注引《吳書》)

虞翻的意思是說:與其把于禁放走,不如在三軍面前斬了他,以警示那些敢有二心的人。

當然,釋放于禁是孫權長期權衡利弊之後的結果,不會臨時因虞翻的一句話而輕易改變。

有人會問,這虞翻到底是什麼人,為什麼要處處刁難於禁,難道他們有仇嗎?

歷史不待見叛徒:于禁從關羽手中逃脫後,又在吳魏兩國經歷了什麼?

于禁

三、惺惺相惜

其實,虞翻非但跟于禁沒仇,兩人反而有一段間接的交情。或者說,他們因為有共同的知遇恩人,所以互相惺惺相惜。而他們這個共同的知遇恩人,就是王朗。

當年,王朗向曹操推薦了自己的部下於禁,使之成為日後的魏國名將;而後,王朗到會稽郡任太守,又任命虞翻為自己的功曹。虞翻感念王朗的恩德,在王朗被孫策擊敗後,虞翻冒著生命危險護送王朗,直到其安全逃離。

誠然,虞翻對待叛徒是苛刻的。比如有一次他在江上遇到過背叛了關羽的蜀將糜芳,直接就大罵其不忠不信,讓糜芳羞愧難當。

但是,虞翻對於于禁,卻有著天然的親近,原因當然還是他們共同的恩人王朗。

其實,無論是在騎馬時斥責于禁,還是在酒宴上羞辱于禁,虞翻的目的都只有一個,那就是給孫權“上眼藥”、施加壓力,讓他早點放人:于禁在吳國就是一個尷尬的存在,雖然你孫權不情願,但最終還是要放了他,耽擱日久只會對吳國不利。

因此,虞翻的這兩次“激將法”,對孫權儘快釋放于禁,實際上是起到了促進作用的。

歷史不待見叛徒:于禁從關羽手中逃脫後,又在吳魏兩國經歷了什麼?

于禁

所以,當於禁回到魏國以後,還在曹丕面前大讚虞翻,讓曹丕對虞翻這個人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甚至“常為翻設虛坐”,夢想著虞翻能過來為己效力就好了。

四、晚節難保

于禁歸魏後,曹操已死。而且,因為先後在蜀、吳兩國為俘虜多年,于禁的身心遭遇到了極大打擊,他已經老病殘身,再不能馳騁疆場了。

更可悲的是,他面對的魏國皇帝曹丕,還是一個心胸狹窄的偽君子。

曹丕雖然高姿態的表示說:“樊城之敗,水災暴至,非戰之咎,其復禁等官。”(《三國志》注引《魏書》)

曹丕表面上將樊城之敗的原因定性為天災,免除了于禁的罪過,還恢復了他官職,但實際上,他仍然不能對於禁的變節釋懷。

於是,曹丕先是讓于禁作為特使,出使吳國。曹丕讓他再次回去見孫權,以此來羞辱他。

歷史不待見叛徒:于禁從關羽手中逃脫後,又在吳魏兩國經歷了什麼?

曹丕

而後,他又在曹操的陵墓之內繪製了樊城之戰的故事,其中有戰勝的關羽,不屈的龐德以及屈膝的于禁。

于禁看後當然是十分憤怒,不久便悵然而逝。

于禁在吳國近兩年,受到了無數白眼和冷嘲熱諷。回到魏國,又被曹丕變著法的羞辱。這種打擊,當然不是年老體衰的于禁所能承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