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學

《道德經》第51章:“道”“德”

作者:由 5000言 發表于 文學日期:2022-06-29

化生萬物之謂德什麼意思

《道德經》第51章:“道”“德”

【原文】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長之育之;亭之毒之;養之覆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譯文】

道生成了萬物,德養育了萬物,萬物呈現出各種各樣的形態,環境使萬物生長起來。因此,萬物沒有不尊敬道而重視德的。道之所以受到尊敬,德之所以受到重視,就在於它不加干涉而順其自然。所以,道生成了萬物,德養育了萬物;使萬物生長髮育,使萬物成熟結果,使萬物得到撫養和保護。(它)產生了萬物卻不據為已有,養育了萬物卻不自恃其功,導引了萬物而不做萬物的主宰。這才是極大極深遠的“德”啊。

【解析】

老子在這一章裡將“道”和“德”二者並立起來論述,這在前面的章節中已經有所涉及,這一章我們主要就道德和萬物的關係進行解說。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我們知道,萬物之所以能夠生長和發展,就是因為其順應了客觀的自然規律,也就是大道。所以,老子稱其為“道生之”。萬物由道生出以後,接下來該由誰來撫養呢?這時候出現了德,它剛好能夠承擔這一職責,老子稱其為“德畜之”。道和德共同構成了完整的“道德”體系,萬物由道生.由德養,道和德就像是生養我們的父母一樣,我們怎麼能夠不尊敬他們呢?

在前面的章節裡,老子已經多次論述了德的性質和作用:所謂德,其原始意思就是得,後來引申指事物在發展過程中應具備的道德品質,它具體表現為人類的行為準則。如果人們的行為合乎道的大德,那麼人類就能繁衍生息,否則就會自我毀滅。

“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萬物之所以敬畏道和德,並以道和德為尊貴,這並不是出於主宰者的刻意命令和安排,而是他們對自然界的客觀規律的遵從和運用,是自然而然的事情。萬物順其自然地誕生,又自然而然地發展,並透過遵循自然規律而生生不息。

“故道生之,德畜之;長之育之;亭之毒之;養之覆之。”這句話是說,道生長萬物,德養育萬物,使萬物生長髮展,成熟結果,使其受到撫養、保護。老子認為,在道化生萬物的過程中,萬物紛紜各異不過是情勢使然,它們都源於道而畜於德,而且最終都會積德歸道。

“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大道生成了萬物,但是不把萬物據為已有;撫育了萬物,但是不自恃有功;引導了萬物,但是不強加干涉,不以萬物的主宰自居。大道深厚無私,是人類行事的楷模。人們追求禮尚往來,並以此作為我們行動的指南,這其實是不合乎大道的,也是違背自然規律的。大道遵循自然,無慾無求,即便在付出的時候也從沒想過要得到回報。大道沒有分別之心,所以也就沒有付出和回報的分別了。當大道付出了很多卻得不到回報的時候,它也不會感到煩惱和怨恨。人類卻不同,一旦我們的付出多於回報,或是慾望得不到滿足時,我們就會感到煩惱和怨恨,有的人甚至還會做出極端的事情來,這樣不但傷害自己,也會傷害別人。

在現實生活中,任何人都無法躲避別人有意或無意的傷害。如果我們因為怨恨曾傷害過我們的一個人而怨恨起整個社會來,就會變得憤世嫉俗、心胸狹窄起來。以充滿仇恨的眼睛看社會,勢必會影響我們的判斷力,在這個世界上,任何人都不是完美的,誰能保證從未傷害過人呢?既然我們也曾傷害過別人,又怎能奢望不被別人有意或無意地傷害呢?因此,當我們的付出和回報不能劃等號時,就一定要冷靜地看待得與失,不要因為得不到足夠的回報而心生怨恨。老子在這一章中,闡述了只知付出不求回報的思想,這一處世哲學充滿了智慧,對於我們每個人來說都是有益的教導。

王弼《道德經注》

物生而後畜,畜而後形,形而後成。何由而生?道也。何得而畜?德也。何由而形?物也。何使而成?勢也。唯因也,故能無物而不形;唯勢也,故能無物而不成。凡物之所以生,功之所以成,皆有所由。有所由焉,則莫不由乎道也。故推而極之,亦至道也。隨其所因,故各有稱焉。

事物是先生成,然後發育,然後成形,然後完成。由什麼生成的?道。由什麼養育?德。形態是由什麼決定的?物質。是什麼使它最終完成?情勢。有原因,萬物才可以成形;有情勢,萬物都能發展完全。萬物的生成、功績的鑄就都有它們的由來。有所緣由,都是源於道。所以推導到源頭,也還是道。因循著道,所以萬物各有各的名稱。

道者,物之所由也;德者,物之所得也。由之乃得,故曰不得不尊;失之則害,故不得不貴也。亭謂品其形,毒謂成其質。各得其庇廕,不傷其體矣。有德而不知其主也,出乎幽冥,是以謂之玄德也。

道,是萬物生成發展的由來;德,是事物在發展變化中所獲得的特性、品質。遵從道的這個由來就能夠得,沒有得到德,就是沒有遵從道;失去對道的遵從就會受到損害,所以必須要重視道。亭是說具備了形態,毒是說具有了實質。道使萬物都得到庇護,而不受損害。有德而不知道是誰給的,感覺像出自於幽暗深遠的地方,所以叫深黑色的德。

蘇轍《老子解》

道者萬物之母,故生萬物者道也。及其運而為德,牧養群眾而不辭,故畜萬物者德也。然而道德則不能自形,因物而後形見;物則不能自成,遠近相取,剛柔相交,積而為勢,而後興亡治亂之變成矣。

形雖由物,成雖由勢,而非道不生,非德不畜,是以尊道而貴德。尊如父兄,貴如侯王,道無位而德有名故也。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恃爵而後尊貴者,非實尊貴也。

道是萬物的母體,生成萬物的是道。等到它運轉而成為德,領導和養育萬物而不推辭、不停止,所以說養育萬物的是德。但是道德都是沒有自身形態的,作用在事物的身上引起形態的變化才能被人看見;實際存在的事物是要在與其他事物的對比和作用中才能體現,遠處的和近處的相互影響,剛柔相互作用,積累成為趨勢然後興盛、滅亡、安定和混亂的變化就形成了。

形態雖然由事物的物質構成決定,最終結果雖然由事物發展的趨勢決定,但是沒有道,萬物都不能得以生成,沒有德,萬物都無從繁育、成長,所以尊重道而珍視德。要像尊重父親、兄長那樣尊重道,要像重視君王那樣重視德,因為道是沒有地位的,而德有著美好、被眾人仰望的名聲。對道的尊重和對德的重視,是不能命令的,而順其自然就能一直保持。因為害怕崇高的地位與權力而對其尊重,不是真正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