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學

感慨“李廣難封”,還原一個真實的飛將軍

作者:由 騎思我聞 發表于 文學日期:2022-07-01

然虜卒犯之的卒是什麼意思

“馮唐易老,李廣難封”一語寄託了後人對西漢名將李廣的多少感慨和惋惜,甚至是憤憤不平。“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君不見,沙場征戰苦,至今猶憶李將軍。”這些膾炙人口的唐詩佳句更是表達了後人對這位一代名將的景慕讚佩之情。”平明尋白羽 沒在石稜中。”更是給這位悲情將軍戴上了一層神的面紗。

自古以來,一個大的歷史事件或人物如果沒有文人的濃墨渲染,很容易就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被時代給忘卻。正如東漢末年魏蜀吳三國鼎立那段歷史最為中國人熟悉,是得益於羅貫中老先生的《三國演義》一樣。李廣成為千古名將同樣也是如此,得益於太史公司馬遷的格外垂青。

感慨“李廣難封”,還原一個真實的飛將軍

在《史記》中,一名將軍能夠列入其中《列傳》目錄,進入太史公的法眼,被單獨講述故事的人並不多。看看這些上榜名錄:孫子吳起、伍子胥、白起王翦、廉頗、蒙恬、黥布、季布、韓信、衛將軍驃騎、李將軍列傳等,其中孫子吳起、白起王翦都是合併列傳,與李廣同時代的將軍中,只有衛青霍去病,而且也是合併列傳的。如同春晚的舞臺一般,能夠在群演中登臺露臉已是莫大的榮譽,躋身於三人四人組合更是大牌中的王牌,單獨表演的則鳳毛麟角,屬於王牌中的王炸。《史記》中李廣被單獨列傳,可見其在太史公心目中的地位。而且太史公在講述李將軍的故事時,看似客觀描述,實則飽含深情,不僅引用孔子“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的金句來形容李將軍,甚至煽情的用“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來比喻李將軍的為人。

從此“悲情將軍”李廣被牢牢地銘刻在歷史的記憶中,還隨著時光流轉愈發飄逸出老酒醇香的味道。後世懷才不遇,仕途不順的文人墨客,更是以感慨李廣為題,抒發自己的鬱悶之情。

感慨“李廣難封”,還原一個真實的飛將軍

那麼,“李廣難封”究竟難在哪裡?原因很簡單,一言以蔽之就是“不夠資格”,進一步解釋就是戰功不夠,殺敵不多,沒有達到”封侯”的標準。秦漢以來,嚴格以殺敵掠地多少作為封侯封賞的標準被嚴格執行,從不含糊,在這件事情上,沒有人情可講,一切按照規矩來。如漢武帝的兒子繼位後,輔政大臣金日磾去世,漢昭帝想封他的兩個兒子為侯爵,因為他們仨人是發小,從小在一起玩耍。但是另一位輔政大臣霍光不同意,堅持只能有一個兒子可以繼承爵位。漢昭帝於是啟發霍光道:“封侯的事不就咱倆說了算嘛!”但是霍光固執的回答,”根據國家規定,除了法定的繼承人以外,只有對國家有功的人才能封侯。”漢昭帝無奈只能作罷。還有一個就是李廣的堂弟李蔡,與李廣同期為國效力,因戰功卓著被封侯封相,地位遠在李廣之上。如同現在的評職稱一樣,硬條件達不到,無論你年齡資歷名氣有多大,結果還是評不上。姑且不論這兩種規則的合理性,但是隻要嚴格執行,同時期它對每一個人又都是公平公正的。太史公司馬遷雖然在講述李將軍的故事時飽含深情,但通篇上下,卻沒有李將軍的戰績清單,只有一些形容詞,還有個別射殺的戰例。換言之,可能真的是沒有什麼,否則太史公是不會漏寫的。那麼沒有戰績清單,在這種公平公正的規則之下,李廣難封又有什麼怨言呢?

作為名將的李廣,為何名聲大卻功勞小呢?首先我們來綜合分析一下李廣的戰鬥力,從《史記—李將軍列傳》中可以得出李將軍的三個特點:一是單兵作戰擅長”射殺”,但近戰格鬥能力一般。二是擅長指揮防禦性作戰,運動戰和奔襲戰能力差。三是愛兵如子,但卻治軍鬆懈。關於李將軍的射箭技能,在《列傳》中著墨很多,後人瞭解的也很多,這裡就不再贅述。但是他的近戰能力卻讓人不敢恭維,《列傳》中基本上沒有其斬殺敵酋的描述,由此可推論,應該是沒有。其次,李將軍的履歷表中,長期擔任邊關守衛將領,讓匈奴聞風喪膽不敢進犯,由此可見其指揮防禦戰的能力還是過硬的,但是在運動戰和奔襲戰的指揮中,不是被俘就是迷路,或者就是一無所獲,結論也是明顯的。第三,作為帶兵將領,治軍水平是檢驗其是否合格的重要標準。但是李將軍在這方面卻差距很大,雖然太史公在這方面是以“”褒”的出發點來描述的:”程不識故與李廣俱以邊太守將軍屯。及出擊胡,而廣行無部伍行陳,就善水草屯,舍止,人人自便,不擊刀鬥以自衛,莫府省約文書籍事,然亦遠斥侯,未嘗遇害。程不識正部曲行伍營陳,擊刀鬥,士吏治軍簿至明,軍不得休息,然亦未嘗遇害。不識曰:“李廣軍極簡易,然虜卒犯之,無以禁也;而其士卒亦佚樂,鹹樂為之死。我軍雖煩擾,然虜亦不得犯我。”是時漢邊郡李廣、程不識皆為名將,然匈奴畏李廣之略,士卒亦多樂從李廣而苦程不識。”(史記—李將軍列傳)

感慨“李廣難封”,還原一個真實的飛將軍

意思就是說程不識和李廣從前都任邊郡太守併兼管軍隊駐防。在治軍方面,李廣行軍沒有嚴格的佇列和陣勢,駐紮軍隊,停宿的地方人人都感到便利,晚上也不打更自衛,幕府簡化各種文書簿冊,但他遠遠地佈置了哨兵,所以不曾遭到過危險。程不識對隊伍的編制、行軍佇列、駐營陣勢等要求很嚴格,夜裡打更,文書軍吏處理考績等公文簿冊要到天明,軍隊得不到休息,但也不曾遇到危險。程不識說:“李廣治兵簡便易行,然而敵人如果突然進犯他,他就無法阻擋了。而他計程車卒倒也安逸快樂,都甘心為他拼死。我的軍隊雖然軍務紛繁忙亂,但是敵人也不敢侵犯我。”那時漢朝邊郡的李廣、程不識都是名將,但是匈奴人害怕李廣的謀略,士兵也大多願意跟隨李廣而以跟隨程不識為苦。

《列傳》中的這段描述,暴露出李廣治軍鬆懈的嚴重問題,司馬光在《資治通鑑》中也指出了這一問題,並引用《易經》中“師出於律,否藏兇”來論證李廣治軍鬆懈可能帶來的嚴重後果。軍隊的戰鬥力取決於治軍是否嚴格,這是古今中外毫無爭議的標準,按照《墨菲定律》所總結的,鬆懈而有漏洞的管理,沒出事是僥倖的,出事則是必然的。李廣雖然做到了”愛兵如子”,但卻沒有做到“慈不掌兵”,由此而推論,李廣以及他所率領的部隊,沒有大的軍功也是有其必然的原因。

以上是對李廣的個人能力分析,下面我們再從時運方面來看看為何“李廣難封”。李廣屬於根紅苗正的”紅二代”,少年從軍曾隨從皇帝出行,常有衝鋒陷陣、抵禦敵人,以及格殺猛獸的事,文帝說:“可惜啊!你沒遇到時機,如果讓你正趕上高祖的時代,封個萬戶侯那還在話下嗎!”只可惜一語成讖,漢文帝對少年李廣的這番感慨,竟然影響了他一生。眾所周知,華夏農耕民族始終受到北方遊牧民族的侵擾,遊牧民族簡直就是農耕民族的”天敵”,猶如狼跟羊的關係一樣。在漢武帝之前,對待遊牧民族的戰略方針基本上是採取守勢,甚至是“和親”等懷柔政策。但是到了雄才大略的漢武帝時代,與匈奴之間的戰爭屬於亙古沒有的世紀對決,是你死我活的國運之戰。在戰略方針上,需要主動出擊,需要有一頭猛獅帶領一群羊,衝出羊圈,找到狼窩,一舉殲滅之。而不是扎牢籬笆,防止狼來侵擾。這一偉大的戰略目標,衛青霍去病做到並實現了,他們二人就是那頭猛獅;但是李廣卻做不到,因為他的打法已落後於那個時代,他能做到的僅僅是守好籬笆,看見狼來了就拿箭射死幾個,然後把狼群嚇跑。

感慨“李廣難封”,還原一個真實的飛將軍

最後再從其它幾個側面來看看”李廣難封”的幾個原因,首先從名望年齡資歷上來說,正所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李廣難封也是被名望年齡資歷所累。按照前文所分析的,李廣的個人能力以及打法已經落伍,但是如果他能清醒地認識到這一點,退居人後甘願做個副將,被封侯也是有可能的。如他的堂弟李蔡,和李廣一起侍奉文帝。到景帝時,李蔡累積功勞已得到年俸二千石的官位。武帝時,做到代國的國相。元朔五年(前124)被任為輕車將軍,跟隨大將軍衛青攻打匈奴右賢王有功,達到斬殺敵人首級的規定,被封為樂安侯。俗話說得好“當局者迷,旁觀者清。”高高在上的漢武帝對李廣的能力看的是一清二楚,不得已顧及情面准許他老將出馬,但是也特地叮囑衛青不能讓李廣擔任前鋒。這是正確的決定,莫斯科不相信眼淚,戰爭不是兒戲,在已有條件下,取最大機率做決策,是每個指揮官必然的選擇。但李廣就過於託大當做兒戲了,李廣射箭的方法是,看見敵人逼近,如果不在數十步之內,估計射不中,就不發射。只要一發射,敵人立即隨弓弦之聲倒地。因此他領兵有幾次被困受辱,射猛獸也曾被猛獸所傷。太史公對李廣的這番描述,看似勇猛,實則是暴露了李廣的性格弱點。

其次從宿命的角度而言,李廣難封也是有原因的,李廣曾當過隴西太守,當地羌人反叛,李廣誘騙他們投降,投降的有八百多人,而李廣用欺詐手段在同一天把他們都殺了。自古以來“殺降不祥”如同一個魔咒時刻提醒著為將者,要善待俘虜,特別是已繳械投降者。長平之戰白起坑殺四十萬趙國俘虜,項羽坑殺二十萬秦國降卒,這些行為都被人所不齒,這二人人生結局也不好。李廣這事做得也真不地道,更不厚道。不厚道的事,李廣還幹過一個,他曾在一天夜裡帶著一名騎馬的隨從外出,和別人一起在田野間飲酒。回來時走到霸陵亭,霸陵尉喝醉了,大聲喝斥,禁止李廣通行。李廣的隨從說:“這是前任李將軍。”亭尉說:“現任將軍尚且不許通行,何況是前任呢!”便扣留了李廣,讓他停宿在霸陵亭下。沒過多久,匈奴入侵殺死遼西太守,皇帝召見李廣,任他為右北平太守。李廣隨即請求派霸陵尉一起赴任,到了軍中就把他殺了。呵呵

感慨“李廣難封”,還原一個真實的飛將軍

後人知道並瞭解李廣是透過《史記—李將軍列傳》,《李將軍列傳》是司馬遷的一篇力作,尤其是對李廣的善射和愛兵如子,太史公更是不厭其詳地精心描寫。但是史料中確實缺少硬指標資料也是不爭的事實,筆端含情代替不了資料。《易經》有云:“德薄而位尊,智小而謀大,力小而任重,鮮不及矣。”在這容易惹來災禍的三種情形裡,李將軍起碼就佔了一個,在自己已然落伍,為了博名望卻要強出頭。最後再次迷路無功而返,拔劍自刎是死於悲憤還是羞愧,也只有他自己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