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學

說君子(67)

作者:由 趣觀天下 發表于 文學日期:2022-07-03

小人喻於利的上一句是什麼

說君子(67)

3。義之德與君子之廉

就“廉”德之本義來說,首先那一定是與“儉”“斂”相關,所以廉德就表現為不貪求的廉清,不受賄的廉正,不貪汙的廉潔,不苟取的廉明,也就是說,廉德乃是表現在一個人對待錢財物的超越性態度。通俗地說,廉德體現在一個對待“利”的超越性。正因為所此,這種德行當然地成為君子之德行呢!而在儒家思想體系中,與“利”相對的那是“義”呢。“義利之辨”是也。

“義利之辨”的主旨在於要使人們弄清楚,究竟何為人之為人的本質屬性?人的意義和價值究竟體現在哪裡?也就是說,儒家是想透過比較的方式來呈現人的本質屬性和人的意義價值所在。並以對“義利”的不同選擇成為分判和分辨“君子”與“小人”的標準。這就是大家非常熟悉的那句名言:“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論語·里仁》)。儒家所強調的“義以為質”“義以為上”“以義為利”都是在討論人性的問題。人性問題所要回答和解決的是,人,你要知曉人與禽獸的本質區別在哪裡,人,你要知曉決定人之為人的根據和標準是什麼,知曉人應當做什麼,不應當做什麼,知曉人更應當做什麼,更不應當做什麼。所有這些構成了人之義。儒家堅持認為,無論何種環境,人都是需要意義的生活。追逐意義,而非一味追求物質的滿足,這是人與動物的根本區別。

知曉這一點對於人類社會的進步和美好是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的。正因為如此,一個文明的社會需要精英分子,“關鍵少數”最先知曉這一點,在社會上形成一種示範性和表率性,透過他們去教化人民,並最終同他們一起和睦家庭,和諧社會,和諧自然。一句話,淨化人心,淨化社會。由此可見,“君子喻於義”命題的內涵是豐富的。實際上這也是從反面告訴人們,只知曉物利、名利、自利者,那簡直太遮蔽了人性的光輝了。“義利之辨”透過君子與小人這兩個認知主體的不同選擇去昭示人的真實性,正當性,正義性,正道性。君子一定是代表著“人間正道”的方向呢!正因為如此,你就不能僅將君子理解成是隻是追求“義”而不要“利”的聖教徒。也就是說,知曉“義”的內涵及其意義價值所在並不代表完全否定人有物質利益的追求。關於這一點孔子說得再清楚不過了。孔子說:“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論語·里仁》)。不是透過道義而實現的富貴,君子是不會安處的;不是透過道義而擺脫的貧賤,君子是不會接受的。

廉者才可以成為君子。他們之所以在可以取,可以無取的情況下而不取,最重要的是他們“不想這樣做”。應當怎麼做與不應當怎麼做始終是他們的信念和原則。廉者和君子者之高行恰恰體現對於他們人性的彰顯。人性的自覺。廉者,義士乃真君子也。

孔子在歸納出君子有九思中特別在最後指出“見得思義”(《論語·季氏》)之思。見有可得的時候考慮是否合乎道義。《禮記·儒行》也說:“見利不虧其義”,還是在強調面對利益誘惑不要遺棄道義。

《中庸》強調指出:“君子素其位而行,不願乎其外”。通俗地說,“不願乎其外”,就是你不要多求多得,特別不能透過不正當的手段去多求多得。官員的收入就不可以像商人那樣,你不能有一種心理,為什麼商人那麼有錢,我也要撈取,那就壞事了。你就不是“素其位而行”了,你越界了。一旦如此,你就會走向反面。“中庸”的實質在於有“度”,一旦越過就會發生質變啊!義德一個非常重要的特點也就是讓人明白不要做本分以外的事,不要羨慕本分以外的名利。建立了這樣一種觀念你就不會羨慕你所不應當取的東西,從而做你應該做的事。如此,廉德、義德以及君子之德就在這種“應當做得到”中重合。

廉者,君子者一定是重義輕利者。義者道也,義者正道也。天道之正在於利他而不害,人道之正在於樂道而崇義。廉德的建立那一定要有重義輕利之心。換句話說,廉德的建立一定要建立起“一重”“一輕”,即“重義輕利”。荀子說:“君子之求利也略,其遠害也,其避辱也懼,其行道理也勇”(《荀子·修身》),君子對於追求利益是淡泊的,對於遠離禍害是有預見的。沒有這一重一輕,是斷斷建立不起廉德的啊!所以“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是這一重一輕的最好證明。

重義輕利也好,見得思義也好,見利不虧其義也好,不以利而害義也好等義德中所包含的廉德的內容,其目的是遠離恥辱啊!這同時也是君子之德行呢!荀子說:“故君子苟能無以利害義,則恥辱亦無由至矣”(《荀子·法行》)。由義知廉即可遠恥辱。

所以,如果說“由於義”的目的是知廉,那麼“由於義”的目的亦是知恥呢!

【來源:現代快報】

宣告:此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透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絡,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郵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