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學

古人喝酒講究節制,這個“德”在書法上是這樣體現的

作者:由 北晚線上 發表于 文學日期:2022-07-04

其樂淘淘什麼意思

酒不單單是國人最愛,從世界範圍來看,都熱愛美酒。從酒可以看出明顯的中西差異。漢語中描述白酒的詞,如“醇厚”、“綿”,卻找不到對應的英文。國人喜飲白酒,且要有佳餚相配,西方人喜歡紅酒,幾乎當成飲料,無所謂菜餚,因為,紅酒主要是水果釀造,等同於“菜”,白酒是糧食製成,本質上仍等同主食,故佐以菜蔬。

古人喝酒講究節制,這個“德”在書法上是這樣體現的

辛棄疾《沁園春·將止酒戒酒杯使勿近》中有“醉後何妨死便埋”的句子,其實是誇張手法。《菜根譚》所謂“花看半開,酒飲微醺”的味道,才是最令人感懷的境界。酒可以助長激情,但人需要理性,書法創作要激情,亦需理性。唐代是“尚法”的時代,懷素的草書狂放之極,卻筆筆有法度。如果狂蕩失法,就不成為書法。

古人喝酒講究節制,這個“德”在書法上是這樣體現的

古人喝酒講究節制,這個“德”在書法上是這樣體現的

所以,飲酒有關風雅,和書法是一個道理,關鍵在於一個“德”字。“厚德載物”常被提起,一共有二十五德,最常說的就是“積點口德”,其中之一便有“酒德”。酒的習俗同樣也受到儒家文化的影響,講究“酒德”兩字。《尚書·酒誥》中集中說明了儒家的酒德:“飲惟祀”(只有在祭祀時才能飲酒);“無彝酒”(不要經常飲酒,平常少飲酒,以節約糧食,只有在有病時才宜飲酒);“執群飲”(禁止民從聚眾飲酒);“禁沉湎”(禁止飲酒過度)。儒家並不反對飲酒,用酒祭祀敬神,養老奉賓,都是德行。酒並不能真正解憂,只是令人在由興奮到麻醉的過程中暫時忘懷一切,即劉伶所謂“無息無慮,其樂陶陶”。但是酒醒之後,所謂“憂心如醒”,那份病酒的滋味仍不好受。善意地提醒節制是對的。“節”也是書法重要的指標,有放就有收,有縱即有斂,從而形成完美的韻律。無論飲酒還是練書法,最終要注意個體差異。“德不配位”對於書家來說,可能是最忌諱的,一旦不能正視自己,最終就可能犯很多錯誤。當下書壇的種種亂象,原因大抵如此。

古人喝酒講究節制,這個“德”在書法上是這樣體現的

在書法的臨摹和創作中,常常有一句評語:妙在似與不似之間,不似則欺世,太似則為俗。聽起來可能有些玄,但事實上,如果以酒相喻的話,道理就易懂,書家從臨摹到創作須經歷一個過程,而酒的釀造也有一個過程,這過程是一個化學變化的過程,不是直接相加,而是相融相生。臨摹王羲之後再臨顏真卿直至多家,最終似又非似,並不知哪筆像王羲之,哪筆像顏真卿,最終就成了大拼盤、大雜燴。切記:酒是米和水變的,但酒是酒,水是水,米是米。書家從臨摹過渡到創作,正是一個相類似的“自化”過程。

編輯:tf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