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學

古人說:女子無才便是德!為何孔氏家族的女子卻個個優秀?

作者:由 光河圖史 發表于 文學日期:2022-07-04

曲阜孔氏血統純正嗎

古人說:女子無才便是德!為何孔氏家族的女子卻個個優秀?

孔氏家族受到歷代帝王重視,歷經兩千多年而不衰,其家風自成體系,並且在文學藝術方面也有突出貢獻,以詩禮傳家、世守儒學,經學成就突出。

不僅男子學富五車,孔氏家族的女子更是個個琴棋書畫精通,無論是在自家還是未來的夫家都是非常優秀的,七十四代女孫孔祥淑以及七十二代女媳朱璵就是如此。

誰說“女子無才便是德”,孔氏家族恰恰推翻了這一說法,相反孔氏家族的女子甚至比男子都要優秀,這其中一定離不開延續多年的家規和祖法。

01

關於賢妻良母的思考

古代女子教育目的強調“賢妻”與“良母”。賢,指賢惠。良,指善良。李卓曾辨析過“賢妻良母”概念始於近代,自日本傳入。而“賢妻”與“良母”的概念則早已出現。

古人說:女子無才便是德!為何孔氏家族的女子卻個個優秀?

在人們固有的觀念中,“賢妻良母”同“賢妻”“良母”意義上區別不大,《史記·魏世家》:“家貧則思賢妻,國難則思良相。”自古以來,賢妻良母的教育目的鼓勵著女子專注提升自我,回報家庭與社會,但同時也阻礙了女子向其他方面發展。

女子為人妻為人母時,應孝順公婆,服侍丈夫,照顧子女,管理家庭大小事務,用勤儉、慈愛、堅韌、大度等品格撐起家庭的和滿。古代女子教育目的的設定基於對男子的服從。

她們被父母、社會考慮的並非女子自身,而是嫁到夫家後能夠發揮何種作用。這被預設為中國古來就有的儒家女性觀。孔氏家族首當其衝擁有此種觀念。

孔祥淑認為,為人妻應勤儉、安貧樂道、孝順公婆,為人母應為子女考慮,有奉獻精神。朱璵強調為人妻應遵守婦道,丈夫去世以後要守住貞潔,與丈夫家族族人和睦相親。

賢妻良母的教育目的利於維護家庭和睦,穩定社會和諧,但同時,女子會因此失去獨立思考的能力而成為男子附庸的教育結果受到後人的詬病。

古人說:女子無才便是德!為何孔氏家族的女子卻個個優秀?

近代以來,人們對賢妻良母的討論逐漸變成了對儒家,對孔氏家族教育目的的聲討,孔子“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的言論也常常被推上風口浪尖。

但是,曲阜孔氏家族的女子教育目的並非侷限於傳統意義上“賢妻良母”的培養。孔祥淑不僅以賢妻良母為傲,而且具備英雄豪傑的意識。她常在詩文中把自己置於國家,置於天下之中,心懷百姓,造福百姓。

朱璵在相夫教子的同時樂於發展自己的興趣愛好,求教於人且教於人。

孔祥淑的父親將孔祥淑從家庭中解放出來,置於大自然中,培養她堅韌的性格,在宦遊中也不忘請老師教她學詩學禮,培養她內外兼修的美好品格。

孔祥淑出嫁後與丈夫琴瑟和鳴,相互唱和。丈夫劉樹堂尊重孔祥淑的想法,並將她的詩整理成集,讓世人瞭解“奇女子”孔祥淑。孔氏家族女媳朱璵的父兄皆指導過她學習詩文,父親朱方增還為她選擇敦厚懂禮的夫婿,孔氏後裔孔憲彝。

古人說:女子無才便是德!為何孔氏家族的女子卻個個優秀?

婚後的朱璵受到孔氏族人的尊重和喜愛。在她去世後,丈夫整理她的詩文集,邀請族人、好友為其題跋題序,希望子孫後代能夠了解妻子的才學。

從孔氏家族女孫、女媳的教育經歷中可以看出,清代孔氏家族的女子教育目標並非傳統意義上的賢妻良母,她們有權利表達自己的教育需求。男子並非是她們接受良好教育路上的絆腳石,更大程度上,男子可以幫助女子實現自己的教育目標。

02

關於德才教育的思考

德才教育是從女子教育內容而言。婦德、婦言是古代女子教育的重要內容。在不同歷史時期,對女子德才方面的要求亦不相同。

於清代女子而言,德和才教育彷彿兩個矛盾體。“女子無才便是德”的說法就是最好的證明。熊賢君因這種觀念的形成將明代女子教育稱為“迴流”時期,陳東原準確的將這種觀念及它的若干變種的出現定為明末清初。

古人說:女子無才便是德!為何孔氏家族的女子卻個個優秀?

我們發現,討論女子德才教育關係問題時,一般將女子置於家庭角色中培養。作為妻子,作為母親,而非女子本身。基於此,許多家族從小培養女子“德”的教育內容。

孔祥淑“失德誤傾城”中的一句總結了她對女子在家庭中角色的定位。朱璵強調女子貞潔,詩歌《宋烈婦行》中將夫妻比作兔絲女蘿,互相依附,不能分離。

貞節是這一時代的道德獨有的特徵。但在士大夫家族中,女子僅有德已不能維持整個家族的運轉和進步,亦不能滿足丈夫對妻子的要求。

以孔氏家族為例。一是孔氏家族地位崇高,男女皆受世人矚目,受統治者關注,家族的發展必須依靠每一個族人的努力,孔氏家族男子需要襲封爵位、博得功名利祿。

古人說:女子無才便是德!為何孔氏家族的女子卻個個優秀?

女子需要“走出去”與人交流,包括知識文化的交流,她們既是孔氏家族活的名片,又可透過與其他世家大族女子交往,將家族與家族密切聯絡起來,互相攫取相應的利益,發展家族文化。

二是隨著社會的發展,男子逐漸意識到一個與之交流契合的妻子的重要性。孔氏家族以詩禮傳家,子孫後裔皆做學問,飽讀詩書,世代女媳、女婿能詩會畫者比比皆是,基於共同的興趣愛好,才可宜家宜室,夫唱婦隨。

“父為子綱”下,子女對父親應有絕對的服從,父親也應為子女樹立榜樣。但實際在家庭中,對子女教育問題起重要作用的是與子女相處時間更長、心思更加細膩的母親。

孔氏家族重視母教,故而為孔氏後裔創造良好的教育環境氛圍。基於以上原因,孔氏家族女子德才教育在清代的實施並非嚴格以“女子無才便是德”為標準,女子德才兼備才是世家大族的共識,“光耀門楣”不再只是男子的責任。

古人說:女子無才便是德!為何孔氏家族的女子卻個個優秀?

然而孔祥淑產生深陷女兒身的困惑。她空有一身抱負及造福百姓的才能,卻只能透過丈夫的社會地位、官職實現部分才能。因此,清代女子的教育成果最終只能應用於自身及家庭。

朱璵在恪守婦德的同時積極實踐自己的興趣愛好,留下許多精彩的作品,但她們一生所受的德才教育與最後形成的觀念卻終有不同。

許多女子甘之如飴的陷入矛盾之中,這是基於當時社會背景下的選擇,是無可奈何的選擇,也是作為女子權衡德才教育關係的另類智慧。

03

關於家族教育的思考

家族教育是從女子教育形式而言的。一個家族的教養和風氣往往會影響幾代人,會內化家族成員的氣質和品行,是承載女子教育的重要形式。

《管子·小匡》:“

公修公族,家修家族,使相連以事,相及以祿。

”家族是以婚姻和血統關係為基礎形成的社會組織,包括同一血統的幾輩人。

古人說:女子無才便是德!為何孔氏家族的女子卻個個優秀?

孔氏家族是中國歷史上延續時間最長、譜系最完整的家族。其家族成員的聯絡更加密切,受彼此影響較深,比其他家族更能體現家族教育特徵。

孔氏家族的家族教育發展離不開宗族制度,宗族聲望的增長中聯姻為重要策略。聯姻將兩個不同教育風格的家族聯絡起來。在古代女子不能為官的情況下,女子鮮少受學校教育的影響,更多受家族教育的影響。

女子教育便是兩個家族教育體現在女子身上的教育。包括女子出嫁前的原始家族教育與出嫁後的夫家家族教育。孔祥淑生於孔氏家族,“隨兄若弟”跟隨先生學習詩文,後隨父宦遊,造就她大氣磅礴的詩詞風格。

嫁給劉樹堂後,她接觸管家、理財等事務,劉樹堂的職務也為孔祥淑施展治水才能提供方便。德行方面,孔祥淑最終成為一個在內可嚴明治家,慈訓子女,在外可為治水救民提供幫助的女子。

古人說:女子無才便是德!為何孔氏家族的女子卻個個優秀?

而朱璵幼年生長在江南水鄉,書香門第,受自然環境及家族環境的影響極大,後隨父赴京,父親不僅指點她的詩文,而且給予她管理家庭的機會,使她能夠學會待人接物,接觸到當時的卓然名家。

嫁給孔憲彝的朱璵,受到孔氏家族文化氛圍的薰陶,與丈夫交流詩詞,向族人學習寫詩,同好友交遊唱和等,更是將家庭內外事務打理的井井有條。

可見,不同家族教育的側重點不同,環境氛圍不同,對女子性格、能力、才學的培養亦不相同。故女子成長不單單涉及某一個家族教育環境的影響,而是原始家族與夫家共同作用的結果。

男子需要外出遊歷、科考、做官,追求功名利祿,提高社會地位,女子則要留在家中照顧父母、子女,管理家庭事務。因此,父權制社會中,父親雖然擁有對妻兒的權威,但是在實際操作中,母親會在家庭中投入更多的時間與精力,對家庭成員的影響也更加細膩和隱晦。因而母教成為事實上的家庭教育的主流。

古人說:女子無才便是德!為何孔氏家族的女子卻個個優秀?

母教的施行並非母親單方面的付出,子女、丈夫甚至親族同樣會感懷她們。朱璵母親早逝,她卻寫下大量詩詞懷念慈母,並以“遙望紫雲悲欲絕”等詩句來形容母親離開自己後的心情。

公孔慶鎔在養母於氏去世後,在孔府東院建造“慕恩堂”,用以表達對於氏的尊重及懷念。孔慶鎔的兒子,孔子七十四代孫衍聖公孔繁灝有《畢太夫人行述》一卷,記錄母親懿行及他瑣事甚備。

04

結語

孔氏家族女子教育形式以家族教育為主,重視母教,重視空間的轉換。清代孔氏家族女子教育顛覆了我們對古代女子教育的認知。

古人說:女子無才便是德!為何孔氏家族的女子卻個個優秀?

其並非單純的以培養賢妻良母為教育目標,她們不是男子的附庸,而是擁有獨立意識的個體。教育內容方面,她們德才兼具,並非重德輕才,更不符合“女子無才便是德”的說法。

隨著社會的發展與進步,人們逐漸意識到女子教育的重要性。在家庭中,女子擔任妻子、母親等重要角色,在社會中,越來越多的崗位中出現女子的身影,因此,女子教育的發展刻不容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