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學

“應景造勢”的會,不開也罷

作者:由 華聲線上 發表于 文學日期:2022-07-10

應景造勢是什麼意思

段官敬

“不開應景造勢、不解決問題的會議,做到真減負、減真負”。日前,中辦印發的《關於持續解決困擾基層的形式主義問題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堅強作風保證的通知》明確提出要切實防止文山會海反彈,“不開應景造勢”的會議,狠殺不正風氣,替基層減輕負擔。

何為“應景造勢”的會,不言自喻,即追求氛圍“著累無工”式的會、營造聲勢“雷大雨小”式的會、坐而論道“不見下樓”式的會。如,有的注重會前準備、會中程式和會後宣傳,領導挨個要入境、發言,照顧到位,不管會議成效如何、解決什麼問題;有的在乎部署一次又一次、動員一場又一場,對工作推動抓在“嘴上”、沒有落到“手上”,研究多、調研少,督促多、執行少;有的沉迷會議轟轟烈烈、熱熱鬧鬧,“不知為什麼,就想開個會”,不開不顯得有幹勁、不開心裡沒有底、不開不知能幹嘛。

“應景造勢”的會容易傳染,因其只需浮在會場上咿咿呀呀、張嘴鼓掌、“拍照散會”,以會議落實會議、以檔案落實檔案,遠比到基層和前線具體抓落實、帶頭流汗、灰頭土臉、櫛風沐雨輕鬆多。於是“上行下效,有樣學樣”,層層先不管工作怎麼抓、問題如何改、接下來咋打算,“昨天參加了上級一個會,今天本級也開一個會”,由此“會來會往”,忙碌於造聲勢、應應景,生怕氛圍不夠足、流程不到位、“形式走得不夠好”。“會議主義”思想一旦滋生,就有應不完的“景”、造不完的“勢”,不開會不自在、抓工作找不到抓手;不開會“心很虛”、唯恐別人開得更多規模更大。

以實則治,以文則不治。“應景造勢”的會,常伴隨著“中看無用”的文而來,兩者形影不離、如同孿生。所謂,作風決定會風和文風。會場上,官話套話、假話空話一籮筐,那些桌上分發的檔案,也就必然是形同虛設、縹緲無影,有沒有乾貨暫且不說,能不能落實首先就得打個問號,甚至有沒有好建議、好政策都不一定能“打包票”。試問,如此會議和檔案,還有生存的必要嗎?

會議有強化認識的、有動員號召的、有整改推動的、有總結表彰的、有通報通告的,各種各樣、形式不一,但不管哪一種,都是為了解決問題去的,要麼形成共識、激發幹勁,要麼補齊漏洞、繼續發力,要麼總結經驗、做好打算,等等。若為了“形式而形式”,為了“會議而會議”,就是形式主義、裝樣子、假把式。注重氛圍和場景的“繁華”,不顧是否有利促進工作、有益增進民生福祉、有益提高解難效率,失去了會議的應有效應和價值。反之,為了開會準備各種材料、各種佈置等工作,會中安排和流程,佔據參會人員的時間和精力,會後組織宣傳、擴大影響,又浪費資源和行政成本。更為關鍵,歪風邪氣在群眾眼裡烙下不好影響,勢必反射到黨員幹部隊伍在群眾心裡的形象。因此,“應景造勢”的會,不開也就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