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學

村裡來了群“剃頭匠”

作者:由 湘湘帶你看社會 發表于 文學日期:2022-07-11

入戶門口可以放鏡子嗎

刮鬍須、理短髮,長陽鴨子口鄉馬連坪村的故事,得從一群“剃頭匠”說起。

6月28日一大早,馬連坪村委會門前就有了響動。拄著拐的老伯、帶著農具的大娘,都排好了隊等待“剃頭匠”們支起理髮攤。當天是村裡一月一次的“銀絲關愛日”,現場村裡50多位65歲以上的老人都等著剪個新發型,換個好心情。

馬連坪村版圖大、村組分散,山路也崎嶇,自從幾年前村裡僅有的一名流動“剃頭匠”去世後,村裡600多名老人的理髮成了難事。

“村裡沒了‘剃頭匠’,鄉親們都只能去集鎮理髮,往返車費26元,理髮15元,開銷高了不說,還得耽誤一天的農活。”2017年,長陽審計局駐村工作隊入戶走訪時,一位村民道出了心酸。

用心用情解民憂、暖民心。2017年7月,馬連坪村成立黨員流動服務站,經過專業理髮師系統授課,組建起以駐村工作隊員、村“兩委”班子為成員的“剃頭匠小分隊”。根據村裡實際情況,把每月28日定為“銀絲關愛日”,採取集中剃和上門剃相結合的方式,解決老百姓的“頭等大事”。

“我想留個短髮,把耳朵露出來,看起來精神。”“安排!”8點整,圍上圍布,田明英老人上座開剪,電推剪和梳子在髮間來回“飛舞”,動作行雲流水,老人蓬鬆、分叉的長髮被“剃頭匠”田科鳳修剪成了幹練的短髮。“一個小小的舉動,幫我們群眾節約了時間,節省了開支,更架起了幹部和群眾的‘連心橋’。”田明英說。

與此同時,順著村裡新修的水泥路,長陽審計局駐村第一書記陳勝帶領的另一支“剃頭匠小分隊”正向熱鬧村委會的反方向駛去。

刷上了白漆換上了新瓦,碑坳嶺上,一棟經過改造翻新的民房格外引人注目。和陳勝電話約定上門理髮的老人鄧新華樂呵呵地守候在門前,隔著老遠就和剛下車的“剃頭匠”們打著招呼。

搬出椅子,舀上熱水,扶老人到家門口坐好後,陳勝拿出工具開始理髮,陳勝還不忘關注老人近況,叮囑他有難處要及時告知。

不出半個小時,精神的平頭配上修剪整齊的鬍子,照著鏡子的鄧新華覺得自己又年輕了好幾歲。“把群眾的事兒當成自己的辦,把群眾的需求當成自己的追求,你們都是好樣的。”鄧新華笑著說。

收拾好工具,陳勝匆忙告別,開車繼續向大山深處駛去。

從脫貧攻堅到鄉村振興,縣審計局駐村工作隊成員換了一撥又一撥,但黨員流動服務站的“剃頭匠”們卻從未缺席。5年時間,黨員流動服務站“剃頭匠小分隊”累計為馬連坪村老人理髮約1。2萬人次,為老百姓節約開支近50萬元。

他們,既是服務百姓的“剃頭匠”,也是帶領群眾致富的“排頭兵”。發展生態養殖,搞起中草藥種植,建設2000畝茶園,引進規模化茶廠,幾年時間,馬連坪村摘掉了“窮帽子”,過上了好日子。

通往縣城的班車開進了村莊,電商物流架起致富的橋樑,村規民約引導村民積極向上,多年在外的年輕人慢慢迴歸山鄉……“剃頭匠”們不僅“剃”去了百姓生活上的貧瘠,更“刮”除了精神上的窮根。改頭換面後的馬連坪,用自己的方式繼續書寫著長陽鄉村振興的“開篇卷”。(記者 郭建華 高然 通訊員 柯燕 田亞敏)

【來源:三峽宜昌網】

宣告: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資訊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絡,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