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學

儒家與道家都重視“修身”,兩者是否有高下之分?

作者:由 一念清輝 發表于 文學日期:2022-07-15

八目中的修身是什麼意思

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都是中國幾千年來傳承至今的文化瑰寶,直到現在也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我們每一個人的觀念、習俗和生活。

儒家與道家都重視“修身”,兩者是否有高下之分?

圖片來源於網路,侵刪

儒家思想講究“有為”,塑造了中國人積極向上、努力拼搏進取的精神;而道家思想講究“無為”,鑄就了中國人遵循客觀發展規律、“無為而無不為”的處事方式、淡然灑脫的個性。可以說,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雖然在體系上有著明顯的差異,但始終在我們的不同人生階段、不同境遇、不同人際關係等方面體現著各自不一樣的指導意義和價值。不過,雖然兩種思想差異巨大,但卻都認為“修身”是一切的重中之重。兩家都認為修養自身是立身處世的根基,都從自身講到天下。但對於如何實現“修身”與從自身到天下的實現方式則存在明顯差異。

儒家與道家都重視“修身”,兩者是否有高下之分?

圖片來源於網路,侵刪

在儒家思想的經典《大學》中就詳細的論述了修身的重要性:“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修身是“八目”的根本,前四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是修身的方法,後三目齊家治國平天下是修身的目的,修身居中處於核心地位。“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已修身為本”,意思是:從天子直到百姓,都要把修養品性作為根本。

儒家與道家都重視“修身”,兩者是否有高下之分?

圖片來源於網路,侵刪

在道家思想的經典《道德經》中,老子也闡述了修身的重要性:“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脫,子孫祭祀不輟。修之於身,其德乃真;修之於家,其德乃餘;修之於鄉,其德乃長;修之於國,其德乃豐;修之於天下,其德乃普。”

從以上可以看出老子同樣認為修身是根本,而修身的準則是立身處世的基礎,只有基礎牢固,才能立身、為家、為鄉、為天下。他所提的“善建”、“善抱”,就是指人應善於建設和抱持自己的內心,即加強自身修養,勤練內功,提高自身的思想水平,這就是修身。當自身修養水平達到一定高度,就會隨著德性水平的繼續提高,而逐漸擴及到家族、鄉里、邦國、天下。

儒家與道家都重視“修身”,兩者是否有高下之分?

圖片來源於網路,侵刪

不過我們從中也可以看出,兩家雖然同為“修身”,但兩種思想對於修身的方法和實現目標的方式卻並不一樣。

第一,在實現修身的方法上有不同。

儒家思想體現出的是“有為”,要格物、致知、誠意、正心,意思就是要不斷地學習和深入研究各種外在事物以增加對事物的認知,這樣才能意念真誠,才能思想端正,從外在的學習進而提升內在的思想,以達到修身的目的。而道家思想體現出的是“無為”,固守和建設內心,以加強自身修養,也就是注重直接從內心入手,勤練內功,由內而外的達到修身的目的。這也體現出了老子對“道”的理解,內心越純淨越樸素就越接近道。

儒家與道家都重視“修身”,兩者是否有高下之分?

圖片來源於網路,侵刪

第二,實現“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方式不同。

儒家思想體現出了對於修身後具有明確的目的性和計劃性,修身的目的就是為了有能力先做到齊家,做好齊家的目的就是為了治國,治國做好了就可以平天下。而道家思想則體現出順應自然發展的一面,以固守和建設內心來實現修身,這是目的,也更接近道。隨著自身德性的增加逐步擴及到家、鄉、天下,感覺“齊家治國平天下”更像是一種修身的“副產品”,所以,這也就不具有類似儒家思想的先齊家再治國最後平天下的計劃性。

儒家與道家都重視“修身”,兩者是否有高下之分?

圖片來源於網路,侵刪

總而言之,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雖然基於“有為”和“無為”的不同出發點,在“修身”的方法和目的性上有比較大的差異,但對“修身”的重要性卻保持了一致認可。而在我們當今的社會中,這兩種思想下的“修身”依然體現出了不同的意義,並不存在高下之分:道家的修身更注重內在,追求內心的純真、樸實,非常適合於減輕很多整日忙忙碌碌的現代人的心理壓力和焦慮感,而儒家的修身則更注重堅持不斷的自我學習和努力拼搏的進取精神,這有利於在現代社會的工作和生活中保持積極樂觀的向上態度,併為之實現個人的人生理想。

所以,對於傳承了幾千年的思想文化,我們可以根據個人的需要以及工作、生活環境的不同而靈活運用。不過對於我們每一個人而言,無論如何運用或取捨,終究是離不開“修身”,修身是提高自我修養、塑造高尚人格的唯一方式,更是為人處世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