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學

《論語》:需有“仁德”,才為公正無私,方是君子的風範

作者:由 墨書國學 發表于 文學日期:2022-07-18

什麼正無私

《論語》:需有“仁德”,才為公正無私,方是君子的風範。

《論語》:需有“仁德”,才為公正無私,方是君子的風範

現在人與人之間最大的一個矛盾,就是總是不懂得站在對方的立場去考慮問題,總是以自己的主觀情緒和意願去評價對方。

生活中很多的矛盾都是因此而起的,一個人甚至對於另一個人的處境和他的環境毫不瞭解,就輕易的評價一個人行為的對錯。其實這個是非常荒唐的,當你不瞭解一個人,你不知道他做這個決定的初衷和道理是什麼,就輕易的去評價對錯,這難道不是你主觀意識影響的一個問題嗎。

而且對於這樣的人來說,他似乎從未意識到自己的問題,所以在儒學之中就說,只有一個具有仁德的人,才有資格去評價別人。這樣的人愛憎分明,而且處事公道,不摻雜太多的私人情緒。

《論語》中有這樣一句話“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孔子說:只有那些仁德的人,才有資格去誇獎別人和批評別人。

《論語》:需有“仁德”,才為公正無私,方是君子的風範

這句話是非常有道理的,因為一個人只有內心公正,內心清靜的時候,他才會愛憎分明。才能真正的 站在一個合理的立場去評價對錯,而不是主觀的站在自己的角度來評判他人,指責他人。

這就好像我們剛才所說的,大多數人其實都是隻是站在自己情緒化的角度,去評價別人的對錯,所以說這樣的一個決定一定是不公平和不正確的。需要摒棄自我的一個情緒,擁有“仁德”,才能夠真正的建立一個良好的角度上。

我們在生活中,總是會遇到他人的一些是是非非,很多人就會對別人橫加指責。

但是我們永遠不要忘了,在指責別人的時候,自己需要先做出一番自我反省,才有資格對別人的行為做出一番評價。如果你沒有達到這樣一種良好的狀態,就不要嘗試著去評價別人,要多為自己著想,為自己修養內涵。

而且最過分的,是有一些人在評價別人的時候,他只是為了得到自我的一些利益,滿足自我的一個成就感。

《論語》:需有“仁德”,才為公正無私,方是君子的風範

比如說一些人,用道德綁架的形式去指責他人,這樣的一種人,就是典型的以偽善之貌來正自我之行。站在道德的一個高度上,去道德綁架他人,用所謂偽善的角度,去指責他人的過失。

這樣的人其實從根本上就已經背離了仁德,真正所謂的仁德,是一種淳樸,厚道,是發自內心的一種善良和公正無私。

孔子說:假如一個人立志於修行人的,就不會有惡行了。

正人者,先正己,要學會寬以待人嚴以律己。不要一發生事情,就在別人身上找原因,要知道自己行為的一些對錯,立志於修行仁德,自己的言行才能更合於人道。當你達到這樣的一種狀態,即便是你有一天評價別人的時候也更有資格。

而孔子就認為,人只要立志於積德行善,內心有仁德的時候,一生就不會做壞事,可以成為仁義之人。

古語中有這樣一句通俗的話,叫做“仁者無敵”,這並不是一個高大上的言論,而是切合實際的一個德行。

《論語》:需有“仁德”,才為公正無私,方是君子的風範

而且仁者無敵,除了能夠給他人帶來好的影響,對於自我的人生也是一個有良好的作用。

無論是在古代還是在現在的時候,沒有一個人會依靠一些卑鄙狹隘的手段,來獲取自己想要的東西。真正能成大事,能夠最終你的成功的人,都是有大仁大義的仁義之士。

因為只有仁義才能支撐一個人繼續向前,因為只有正道和仁德,才能讓一個人擁有更多人的支援。

天網恢恢,疏而不漏,那些一味的投機耍滑,用小聰明為人處事的人,即便是獲取了一時的利益,也很難長久的達到自我期望的狀態,反而會因此自食惡果。

一個君子應該修養仁義德行,嚴謹的對待自我,擁有仁德,才能有資格去糾正和指責他人的過錯。

《論語》:需有“仁德”,才為公正無私,方是君子的風範

一個人處在一個角色中,除了讓自己活得更幸福之外,還需要帶給身邊一些人正能量,以及仁德的一些影響,這就是一個人的社會責任感。

無論你處於什麼樣的角色,無論你的力量大小,無論你的價值高低,都要學會以微小的力量,獻出自己正能量的關愛,獻出自己仁義的風範,來影響這個社會,來帶動整個社會的發展。

本文由墨書之道原創,看了《論語》中的智慧,您是怎麼看待仁德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