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學

《追風箏的人》:在殘缺的原生家庭長大的人,永遠不懂得如何自救

作者:由 xy枯葉蝶 發表于 文學日期:2022-07-25

恤孤院怎麼讀

隨著這幾年閱讀量增加之後發現,有些書百讀不厭,有些書讀一遍都嫌煩,慢慢的也學會了如何去選擇好書,把短暫生命的時間都花在有價值的事情上,把閱讀時間都花在有意義的書上。那麼什麼是有意義的書呢?答案有很多,但是有一條是首當其衝的,那就是閱讀經典。

經典的力量在於人性的永恆,在於美的永恆。

而閱讀經典的收穫也是很大的,處於不同時間,不同地點,不同狀態的你,就算是讀同一本書,也會有不同的感受,總結的人生經驗也不盡相同。

還記得初讀《追風箏的人》是還在上大學的時候,那時候我的感受除了為阿米爾背叛友誼感到憤怒和對哈桑的忠誠感到敬佩;另外就是覺得人生要足夠勇敢,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多麼意氣風發的想法啊,記得第一次讀完書的書評是:

邁出人生的第一步,勇敢的去追,生活是自己的,只有自己能夠親身體驗,任憑別人再怎麼“為你,千千萬萬遍。”也要要擔當,許多看來自己不能做的事情,許多看起來超過自己能力的責任,其實都沒有那麼恐怖,只要邁出去,風箏就一定是你的!

初入社會時,我也如同書評裡那樣,勇敢的選擇了自認為最好的人生,在社會爬摸滾打兩年後,再次讀到《追風箏的人》,我發現有些東西,真的會對自己造成一生的影響,比如原生家庭造成的那些人性上的殘缺。

《追風箏的人》:在殘缺的原生家庭長大的人,永遠不懂得如何自救

有句話是這樣說的:

幸運的人一生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用一生治癒童年。

這句話很真實也很現實,所謂童年,其背後隱射的就是我們生長的原生家庭。

好的原生家庭可以讓你健康積極的長大,而在這種積極的環境下形成的性格會讓你一生受益。相反,不好的原生家庭造成的傷,會是你一輩子都不能釋懷的,形成的性格也會在你未來的人生路上拼命地拖你的後腿。

《追風箏的人》中,我們可以看到三個孩子的童年——阿米爾、哈桑、阿塞夫,在這三個人中,哈桑代表絕對的善,阿米爾是善與惡的結合體,阿塞夫是絕對的惡。但從這裡來看,哈桑是最完美的,其實不然,這裡的三個人都是人性缺失的代表。

曾看到過一句話“

大善即大惡,大惡即大善

”:

大善即大惡,古人典故:一斗米養恩,百鬥米養仇,在一個人吃不上飯的時候你給他一斗米,這是恩,但你因為善良天天給他米,直到某一天你停了下來就是有仇,你讓他斷了糧,這就是大惡,因為是你的善良讓他失去了自主生活的能力。

大惡即是大善,這句也是一個典故,傳說佛家普賢菩薩成佛前,是一個屠夫般的殺手,屠了幾個城的人,後來天空雲彩呈現如來法相,普賢回頭一望,感悟天地,立時盤腿坐在地上,成佛家正果,這就是著名的: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當他一直在殺人,直到某一天,他放棄了殺人。那便拯救了很多人,很多本來會被他殺的人,這種狀態下,他的善是無法比擬的,因為放下屠刀就是救了眾生。

《追風箏的人》:在殘缺的原生家庭長大的人,永遠不懂得如何自救

哈桑

,是純粹的善的代表。他很聰明,她能找到別人找不到的風箏;他很忠誠,至死都沒有背叛過他的阿米爾少爺;他很能幹,和父親兩人包攬下阿米爾家裡的所有活,追風箏總能跑第一;他很善良,從未主動的傷害過任何人,也從不記恨傷害過他的人;

然而,哈桑的善是愚善,同時也是一種大善表象下的大惡,因為善行往往會導致惡行,同時對

別人太過善良也是對自己的惡。

哈桑對阿米爾絕對的忠誠和善的背後導致了很多的惡行。

為了追風箏,而不惜以自己身體為代價,讓自己受辱,讓父親和自己一起承擔痛苦,讓阿米爾揹負上良心上的負罪,最後離開喀布林,讓阿米爾的父親(也是哈桑的父親)一輩子覺得歉疚,他的愚善導致了自身的“殘缺”,是那麼多人因此而痛苦自責,間接的導致的悲劇的發生。

《追風箏的人》:在殘缺的原生家庭長大的人,永遠不懂得如何自救

為了守候阿米爾的房子,本來生活在相對安全的地方的哈桑,帶上妻子和兒子來到戰亂的中心喀布林,因為他自以為是的忠誠,讓兒子和妻子生活在刀尖上,當別人要來霸佔阿米爾懂得房子時,他不會迂迴退讓,而是自投羅網,導致自己和妻子橫死街頭,還被當做是擾亂治安,兒子索拉博孤苦伶仃被阿塞夫侮辱,身心都受到了極大的傷害。

哈桑的善導致了很多悲劇的發生,之所以他的善良顯得這麼愚昧,是因為他從小的原生家庭就是殘缺的,阿里的教育讓他只學會為主是從,卻沒有教會他愛人先愛己,也沒有教會他要看形勢做事,所以才導致那麼多的悲劇發生,而悲劇的發生前他卻不懂得如何自救,更有甚者他都意識不到應該要自救,明明悲劇可以不發生,卻因為所謂的忠誠,讓事情沒有了挽回的餘地。

《追風箏的人》:在殘缺的原生家庭長大的人,永遠不懂得如何自救

阿塞夫,

是絕對的惡的代表,在書中,他做了很多傷害阿米爾和哈桑的事情,書中對他的家庭的描寫是,爸爸是個乾瘦商人,母親是個粗鄙的夫人,從某種程度上,父母的存在給阿塞夫帶來了自卑的心理感受。

所以阿塞夫的童年都活在了證明自己最強的陰影下,他嫉妒阿米爾有一個像哈桑那樣忠誠又能幹的僕人,使得他常常比賽輸給阿米爾。他嫉妒哈桑的精明能幹,阿塞夫是喀布林最強壯的孩子,卻事事輸給哈桑,這讓他很不服氣,甚至還曾被哈桑威脅過,這讓自負的阿塞夫感到失敗。

此後的一生,阿塞夫都一直以傷害別人為榮,用造成別人痛苦來找自己的價值感,他強姦孩童,傷害弱小。然而我們為什麼說大惡即是大善呢?後來阿塞夫手握大權,就像寓言故事中的屠夫一樣,掌握生死大權,只要他心軟一分,就可以有無數人重新獲得活下去的機會。

索拉博就是他心存一善才活下來的,在當時要殺一個哈扎拉人很容易,然而阿塞夫沒有殺死索拉博,當阿米爾去救索拉博時,阿塞夫也因為逞強和阿米爾打賭,最後索拉博拉彈弓打傷他的眼睛,因為事先約定不阻攔他們才得以成功逃走。所以大惡面前的大善,有時候比愚善更有價值。

阿塞夫的一生,就是因為原生家庭教育的失敗,導致了他一生只有恨沒有愛,他的一生也是悲劇的一生,試想一個人活著,連愛是什麼都不懂得,那該多麼的悲哀啊!

《追風箏的人》:在殘缺的原生家庭長大的人,永遠不懂得如何自救

阿米爾

是我們普羅大眾的代表,事實上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原生家庭真正幸福的人真的不多,大多數的人都或多或少的因為原生家庭的不好而留下了一些性格上的缺失。

我們透過觀察可以發現一個現象:大多數父子的關係都不是很好,父子之間不能達到一個相互理解的默契,有些父子可以透過一些事情慢慢的理解對方的難處,而另外一些則是到死都不能化解矛盾。

阿米爾和父親屬於前一種,因為戰爭的爆發,使他們站在同一戰線上生活,互相瞭解也做到了互相理解,最後父慈子孝的完成了這一場漸行漸遠的親情的道別。

阿米爾性格上的缺點是最多的,然而也是最中立的,但是想要改變也沒有那麼容易,因為人性本就是惰性的,反人性的改變會引起很多情感和身體上的反抗。

阿米爾成長在一個缺愛的原生家庭裡,母親因為難產而死,父親對他抱有很大的希望卻不給他情感上的關愛,每天都活在孤獨中,為了得到父親的肯定,他不惜傷害自己的玩伴哈桑。

《追風箏的人》:在殘缺的原生家庭長大的人,永遠不懂得如何自救

他性格懦弱是因為哈桑幫他擋住了外面的風雨,照顧他的衣食住行,父親給他提供了生活的保障,他不需要為生活為自己做任何事情,久而久之失去了自己面對風雨的能力,形成了懦弱的性格。

他心理病態是因為沒有完整的家庭,沒有得到足夠的關愛,導致他為了得到父親的關愛做出了很多他本身不願意做的事情,比如詛咒恤孤院孩子死去,陷害哈桑偷竊等。

父親背道而馳的教育方式更是逼迫著阿米爾在自己不擅長不喜歡的領域做著無效的努力導致他自己痛苦不已,導致父親連連對他失望,所以很多時候,逆著孩子的天性去教育他,不但不能讓他變得優秀,反而會傷害他原本健康的心理和人格,導致他後半生無法透過自己的努力去救贖自己。

幸福的家庭彼此相似,不幸的家庭各不相同

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那些

原生家庭健康的孩子在社會上更加的出色,他們會勇敢積極的去面對生活。而原生家庭不幸福的孩子長大後會有各種各樣的性格缺陷,在生活中或是消極懦弱,或是極端激進,很多人用盡一生都無法讓自己得到救贖。

書中的阿米爾最終透過拉辛汗的幫助找到了那條再次成為好人的路,得到了救贖,追到了那隻屬於自己的風箏,願我們也能透過不斷的努力修補自己的缺陷,讓自己的人生得到救贖。

《追風箏的人》:在殘缺的原生家庭長大的人,永遠不懂得如何自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