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學

讀二十四史——《史記》205:魯仲連聊城射書

作者:由 如匪浣衣RfHy 發表于 文學日期:2022-08-04

雖在縲紲之中的縲紲怎麼讀

魯仲連義不帝秦之事二十餘年以後,燕國有一員將官率軍攻佔了齊國的聊城,然後有人在燕王面前進讒言,說這位將軍的壞話。燕將畏誅,於是堅守聊城,不敢回燕國。齊國的田單打敗燕軍,殺死燕國主將騎劫,恢復了齊國七十餘城。但圍攻聊城一年多,士卒傷亡很重,但一直沒能攻下聊城。魯仲連正好碰上這件事,就寫了一封信給燕將,把信捆在箭桿上射進城裡。信中說:

我聽說,聰明的人不會違背時機而放棄利益,勇敢的人不會畏懼死亡而使聲名湮滅,忠誠的臣下不會先考慮自己而後考慮君主。如今您因一時之忿,不顧與燕王的君臣之義,是為不忠;聊城被圍,終將被攻破,您戰敗身死,威名不彰於齊,是為不勇;功敗名滅,不能留名於後世,是為不智。不忠、不勇、不智之人,君主不用,史籍無傳。因此智士不會猶豫不決,勇者不會畏懼死亡。現在您面臨生死榮辱、貴賤尊卑的選擇,希望您慎重決斷。

讀二十四史——《史記》205:魯仲連聊城射書

楚國攻打齊國南陽,魏國進攻齊國平陸,齊國不以南方楚國的進攻為意,因為失去南陽的損失小,不如得濟水之北的好處大,齊國根據利害的大小做出決策。現在秦國發兵,魏軍不敢東向。齊秦連橫,楚國的形勢也很不利。齊國寧肯捨棄南陽,也要爭奪濟水以北,可見齊國收復聊城的戰略是不可更改的。如今楚國和魏國的軍隊已經從齊國撤走,而燕國的援軍始終不至。齊國以全國之力攻打聊城,到現在已經一年多了,聊城早晚是要守不住的。

而且現在燕國國內大亂,君臣失計,上下迷惑,燕王重用國相慄腹,派他率十萬大軍征戰,結果五敗於外,慄腹戰死,燕國作為萬乘之國,卻被趙國圍困都城,被迫割地求和,被天下恥笑。燕國現在國敝而禍多,民無所歸心。您現在靠聊城疲憊計程車卒堅守,守城的能力可以媲美善於防守的墨翟,城中現在已食人炊骨,而士卒沒有背叛之心,您善於用兵如同當年的孫臏,您的才能已彰顯於天下了。

讀二十四史——《史記》205:魯仲連聊城射書

然而,為您考慮的話,還是勸您不如保全車甲以報答燕王。您如能統領全部軍馬返回燕國,燕王必然重賞你。如您能夠平安地率軍回到燕國,燕國百姓必將像看到父母一樣高興,全國上下勢必都稱讚您的功業。那時您上輔孤主以制群臣,下養百姓以資說士,改變國家的政策和風俗,足可立功名於燕。如果您不想回燕國,也可以投效齊國。齊王定會裂土分封給您,使您的財富比於陶衛,世代富貴,與齊久存。這兩條路,都可以讓您得到名聲和利益,希望您認真考慮,慎重抉擇。

我還聽說,在意小節者不能成榮名,在意小恥者不能立大功。從前管仲用箭射中齊桓公的衣帶鉤,這是對君主的大不敬;管仲作為公子糾的師傅,公子糾被殺卻不能殉主盡忠,這是膽小怕死;管仲作為大夫而成為犯人,身受桎梏,這是奇恥大辱。有這三種讓人不屑的情況,君主不會用他,鄉里不會與他交往。假如管仲那時死在鄰國的獄中,則名不免為辱人、賤行矣。雖低賤之人羞與之同名,況世俗乎!而管子不恥身在縲紲之中而恥天下之不治,不恥不死公子糾而恥威不申於諸侯,故兼三行之過而為五霸首,名高天下而光耀鄰國。

又有魯國的將領曹沫,帶兵抵抗齊國的討伐,三戰三敗,使魯國喪地五百餘里。如果當時曹沫以此為恥,倉促自殺以承擔罪責,那麼他在後世就只會留下敗軍之將的名聲。但曹沫能夠不顧戰敗之恥,而魯君也以齊魯實力懸殊,非戰之罪原諒了他。到齊魯柯地會盟時,曹沫手執匕首劫持齊桓公,讓齊國退還侵奪魯國的土地,魯國戰敗所失去的土地一朝而復,天下震動,諸侯驚駭,威加吳越。

管仲、曹沫二人,非不能成小廉而行小節也,以為殺身亡軀,絕世滅後,功名不立,非智也。故去感忿之怨,立終身之名;棄忿狷之節,定累世之功。是以業與三王爭流,而名與天壤長存。希望您擇一而行之。

讀二十四史——《史記》205:魯仲連聊城射書

燕將看了魯仲連的信,泣下三日,欲回燕國,而已與燕王有隙,歸國畏誅;想要投降齊國,而自己在齊國殺俘甚重,擔心投降後受辱。最終喟然嘆曰,與其為人所殺,不如自盡,遂自殺而死。於是聊城大亂,被田單屠滅。田單向齊王彙報魯仲連的功勞,齊王想賜爵位給他。魯仲連乃逃隱於海上,他說,與其富貴而屈從於人,寧貧賤而輕世肆志也。

宋陸游《嘆俗》詩,

風俗陵夷日可憐,乞墦鉗市亦欣然。

看渠皮底元無血,那識虞卿魯仲連!

——尤適合於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