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學

臉皮·面子(雜談)

作者:由 老吳讀史 發表于 文學日期:2022-08-05

人見人什麼

凡人都有一張臉,表面看,臉有俊有醜。

《桃夭》中那張桃面就很可人意,《碩人》裡那個“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的嬌容簡直呼之欲出,古代四大美人更是個個嬌妍絕倫。美是人見人愛的東西,正因為此,古往今來,一些容貌嬌好者大加受寵,而相貌醜陋者多沒這福份,甚至因此壞事。唐末五代詩人羅隱,詩寫得很有名氣,連宰相的女兒都夢想嫁給他,可當她見到羅的一張醜臉時,大失所望,遂終生不再讀羅詩。可見容貌在人們心目中的位置。

有道是:“身體髮膚,受之父母”,天下人不可能個個長得美若西施,貌比潘安。實際上,在我們生活當中遇見的多是些相貌平常的普通人,況且,美與醜是相對的,即便是同一張臉,也會有不同的評價,這裡有個角度的問題。關鍵在於,臉只是人的外表特徵,不反映本質的東西,金玉其外,敗絮其中,倒是比比皆是。因此,大可不必為此炫耀或者喪氣,能擁有一張討人喜歡的臉固然幸運,但絕對不是最重要的。

臉皮·面子(雜談)

京劇(網圖侵刪)

在傳統戲曲中,演員臉部塗畫的種種圖案,大多有特定的譜式和色彩,藉以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徵,表現對人物的褒貶。比如紅色代表忠勇和正義,黑色寓意剛直和果斷,白色則表示奸詐與多謀等等。觀眾透過這些程式化的“象徵圖案”,即可辨別舞臺人物的性格特徵和姦忠善惡。

現實生活中,就不能簡單地“臉譜式”的識人了。有的人儀表堂堂,腦子裡裝的盡是歪門邪道,有的人貌不驚人,甚至很醜,心底卻善良美好。認識事物的方法是透過現象看本質。對具體一個人來說,也須要由表及裡地去認識,不可輕易以貌取人。但事實上,更多的情形是,我們倡導的價值標準往往站不住腳。前些年,一位考生儘管高考成績超出重點院校錄取分數線很多,卻因其醜陋而被一些學府拒之門外。此事雖在社會輿論的干預下喜劇收場,但其中的曲折很令人深省。

在這個世界上,耀眼的東西往往不具有價值,有價值的東西又往往不耀眼。要真正使名實相符,就先應剔除“以貌取人”的惡習。

臉皮·面子(雜談)

與臉關聯的是“臉皮”。俗話說:“人活臉,樹活皮”,什麼叫“活臉”?就是人無論在任何情況下,都應該知廉恥、辨榮辱、顧氣節,這是健康的人格,也是做人的根基。但“人心不同,各如其面”,自古有潔身自愛的,也有厚顏無恥的,故而臉皮也有了厚薄之分。

薄臉皮的人很多,留傳的美談也不少。西楚霸王項羽兵敗垓下,自覺羞愧難當,無顏見江東父老,遂在烏江自刎而死。三國魏司徒王朗,陣前勸諸葛降,諸葛辱其貪圖利祿,大罵王朗是真正的逆臣叛賊。書上說,朗臉由紅變白,慘叫一聲,跌下馬來,氣絕身亡。這是兩個榮辱感極強的人。

厚臉皮究竟有多厚?《時尚笑談》中有一段對話,甲:“天下何物最硬?”乙:“鐵硬。”甲:“鐵見火就烊,焉能為硬?”乙:“然則何物?”甲:“莫如鬍鬚。”乙:“鬍鬚安得為硬?”甲:“若干厚臉皮的都被它鑽了出來。”這是謔語。不過,臉皮一旦變厚,就沒什麼底線了。有的人吹牛放炮,臉皮越吹越厚,有的人投機鑽營,臉皮越練越堅,還有諸多老而厚的臉、厚而老的臉、鬼鬼崇崇的臉、笑裡藏刀的臉……下場也各有千秋,吹牛的到頭來丟盡了臉,投機的反被自己的聰明抹黑了臉。至於那些靠溜鬚拍馬風光一時者,自我感覺不錯,背後卻不斷有人戳其脊樑骨:死不要臉!

人總歸是人,貴在有恥廉德行,倘若無視臉皮或不顧臉皮,這個人也就徹底完蛋了,所以《相鼠》裡把不知廉恥、無威儀的人與鼠等同。

臉皮·面子(雜談)

臉譜(網圖侵刪)

由臉皮想到“面子”,面子是中國人重要的社會和文化心理現象。好像林語堂說過,統治中國的三個女神是面子、命運、恩惠,而在這三個女神中,面子比命運和恩惠更有力量。

面子往往代表地位、聲望和榮耀,一個人擁有這三樣東西,就獲得了一種身份,身份就是一種面子,也就是所謂的“臉”,要知道,這可是一筆“無形資產”。不過,這面子也需要經常性打理,才受人尊重和敬仰,倘使處處耍身份,什麼時候都以為自己是有面子的人,或者覺得面子無限大時,往往就是自我膨脹的開始,弄不好最終可能連一點面子都沒有。

普通人也講面子、愛面子,有時是為自己,有時也為別人,人情社會,禮尚往來,說起來還真是玄機萬千。但無論在那種情形下,要想使自己活得有面子,就不忘時時顧及尊嚴和廉恥,不至於丟臉;要想讓別人給面子,就先要給別人留足面子。前者是一種自省,後者是一種修養。倘若不怕丟臉,便是不要臉,不給別人面子,自己也不會有面子。

說到底,臉皮是自己的,面子其實是他人給的,如果光要面子不要臉皮,也就不知道什麼是羞恥了。人而無止,不死何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