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學

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氣曰強,物壯則老,是謂不道

作者:由 我是青夜 發表于 文學日期:2022-08-07

心使氣曰強怎麼理解

老人們常常說:

今年的冬天能不能過得去,是去年冬天決定的;那麼,能不能迎來明年燦爛的春天,並安然度過明年的冬天,完全看今年冬天怎麼過。

那嘛,一

個在修道、行道的人,一定有一顆赤子之心。

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氣曰強,物壯則老,是謂不道

《道德經》第五十五章:

“含德之厚,比於赤子。蜂蠆虺蛇不螫,猛獸不據,攫鳥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精之至也。終日號而不嗄,和之至也。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氣曰強,物壯則老,是謂不道,不道早已。”

修道、行道直至最後悟道,心越來越合乎至道,心地也越來越柔軟,到了窺見大道,見到自己本來面目的時候,心意如虛空。得道所體現出來的“德”為大德、玄德、上德。老子之前說“上德不德”,最上品的德,是沒有德的痕跡可循的,彷彿初生的嬰兒般,看上去渾渾噩噩啥也不懂,卻充滿盎然生機。故說“含德之厚,比於赤子”。

赤子之心最純最真最無分別,該哭就哭該笑就笑,不做作,不刻意,不妄為,一任自然!修養到了這一步,“蜂蠆虺蛇不螫,猛獸不據,攫鳥不搏”,再兇猛的蜜蜂、毒蟲和毒蛇猛獸都不會傷害你。因為自己的生命自然、無為,對天地萬物都沒有了“敵意”,這些蛇蟲鼠蟻猛獸惡鳥都不會侵犯你。

悟道之人,身心都變得柔軟,“骨弱筋柔”,如嬰兒般“握固”——心心念念都把持得牢固。氣足神旺,生命自控,無憂無愁,無思無慮,一任自然!合於至道,就是合於自然,正如老君所說“道法自然”。一個人從煩惱眾多的此岸到了解脫快樂的彼岸,也就一轉身的工夫般而已。無可無不可,各種慾念均解脫自在。

如出生的嬰兒般,“刀槍入庫,馬放南山”,不需要男女之事,哪怕有時“無慾而剛”,也只是如嬰兒般由於元精圓滿充足,偶爾陽物自動勃起而已,毫無男女之念。這就是“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精之至也”的道理。養生修道的第一步工夫,就是要做到元精不漏。

順便說一下,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精之至也,與彭祖的攝生要訣“保愛朘精”一脈相承。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十問》中的第六問說:“人氣何是為精乎?彭祖答曰:人氣莫如朘精,朘氣鬱閉,百病生矣。朘氣不成,不能繁生,故壽盡在朘。”《御覽·卷七二零·方術部》引用《神仙傳》的話說:“彭祖之長壽之道,但莫傷之而已矣。”

“終日號而不嗄,和之至也”。

嬰兒具備充沛的元精、元氣,元神一直處於極其“中和”的合道狀態,所以哪怕終日啼哭聲音也不會啞。有很多修道有成的老師,終日給人做開示,忙這忙那,講了一天話,聲音也不會嘶啞,這也是“和之至也”——心平氣和,元氣高度合於至道。

進一步說,所謂“和之至”,就是心境平和,沒有妄念,沒有打妄想,“止於至善而達於中”,與大道高度契合,自然就陰陽平衡,元氣中和。做到這一點當然不容易,但是大家也可以朝著“心態平和”、“情緒穩定”的方向訓練自己那顆躁動不安的心啊!

元精充沛,元氣中和,妄念不起,心念平衡,這其實就是一種“定”的智慧。

持戒當然可以得定,由定自然能生智慧,但是最核心的還是“定”,而定,不僅是功夫,也是智慧。能恆常持定,元神安寧,元氣中和,元精充沛,恢復到嬰兒甚至先天狀態,才算入門。太上接著說,“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 知行合一,就能“和”,做到了“和”,就能得定、得道。

道是啥?道啥也不是又啥都是,其一大特性就是“常”,千古不變,亙古長存。當然,道也是“無常”,在在處處,無不有道,沒有“固定”不變。老君所說的“和”、“常”、“明”其實都是一個東西,都可以劃等號,都是道的“德”、道的顯化。所以說“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知行合一,元氣醇和至極,就是“和”,也就是“常”。這就是“知和曰常”。

知行合一,了悟到這個“常”就是“道”,那時就是明道了,故曰“知常曰明”。

“益生曰祥”呢,一般的注家都解釋為懂得養生之道就是吉祥的,這不能說全錯,但恐非老君之知音也!懂得養生修道當然是吉祥的,而事實上,一個人修煉到元精不漏,元氣充沛,元神合道了,就是最大的養生,當然也就最吉祥。

此時不養生而自動養生,不採而採,不煉而煉。—— 這是自然不過的。此外,聖人們此時已登覺岸,助益蒼生,變得自然而然,不造作,不故意,不妄為,一片祥和。或許這才是老子本意吧!

當然,以上說的,是在修道、行道的修行聖者才能做得到如赤子般。

對於芸芸眾生來說,無法一步到位,那就“模仿”著學起來,培養自己心情開朗,心態平衡,以和為貴,謙卑柔和,常懷赤子之心,這樣也有助於慢慢合於至道。

凡夫總是“心使氣曰強”,用心太重,各種折騰,各種妄想,各種心機,各種太“有為”的做法,這一切都是人為地逞強和硬來。

這種逞強、硬來的有為法折騰,自然就要消耗許多元氣,故曰“心使氣曰強”。你看天下萬物,到了剛強壯盛的時候,就是衰退、衰老開始的時候。這就是因為不懂得行返回之功,不合乎大道。故曰“物壯則老,是謂不道”。不合乎大道,一般來說都會“不道早已”——早早就已經準備去見馬克思了。

“物壯則老”,別的若做不到,心性上最少要開始放下各種傲慢、逞強,努力使自己變得柔軟、自然、謙和。若能再鍛鍊鍛鍊,減減肥,別讓自己太油膩。

老子在短短的五千言中告訴了人們這個“道”的含義以及與宇宙的形成、萬物的本源的關係、如何做人並最終如何達到返本歸真等一系列問題,而對其它問題的闡述恰恰是為了那個最終的目的做鋪墊。

此外,老子為了讓修道之人明白修道之法,還多次談到了有“道”的聖人在面對各種問題時是如何做的,以此作為人們的榜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