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學

字義眾多的“闢”,到底該怎麼讀

作者:由 立達國學 發表于 文學日期:2021-06-10

眾怎麼讀拼音

古代漢語存在大量假借現象,形、音、義的關係複雜。“闢”的本義為法律,法度。但在古籍中,“闢”有很多不表本義的用法。主要原因是“闢”是若干相關漢字的源字,並與它們分別構成古今字。

“闢”作為一個典型的古今字,其在古籍中的讀音令人十分犯難。如果不理解“闢”字的含義,很容易弄錯讀音。《左傳·宣公二年》:“寢門闢矣。”《論語·先進》:“師也闢。”《詩·大雅·板》:“無自立闢。”《荀子·榮辱》:“不闢死傷,不畏眾強。”這些古籍中的“闢”字是不是看起來眼花繚亂,不知該如何作讀。

字義眾多的“闢”,到底該怎麼讀

辭海對闢字注音有二:

①pì,有“開啟”,“開闢、開墾”,“屏除、排除”,“透徹”,“通僻,不誠實,邪僻”,“通擗”,“通譬”,“通霹”,“法律,法”九個義項;

②bì,有“國君”,“法,刑”,“徵召”,“除去,消除”,“彰明”,“通壁”,“通避”,“通躄”,“通襞”,“通睥”十個義項。

結合辭海的字音解釋,“闢”字雖只有pì和bì兩個讀音,但字義繁雜,有許多通假字字義。這就需要了解古今字相關的知識以便理解。

所謂古今字是指古今先後產生的記錄同一個詞的兩種字形。先產生的叫古字,後產生的叫今字。兩者即構成一對古今字。古今字是本無其字的假借,它強調字音相同,強調文字使用的時代不同和用法的分工。

“闢”與“避”、“闢”與“僻”、“闢”與“譬”、“闢”與“闢”分別構成古今字。古今字在意義上的聯絡屬於今字分擔古字的假借義,也就是本義仍用古字表示,另造今字表示假借義。

假借造成了“闢”的一字多義,“闢”字在古籍中的假借用法主要有:“闢”通“僻”,意為邪僻。《左傳·昭公六年》:“楚闢,我衷,若何效闢?《淮南子·說山》:“畏馬之闢也,不敢騎。”

“闢”通“譬”,意為譬如,比方。《墨子·小取》:“闢也者,舉他物而以明之也。”《離騷·九章·惜往日》:“背法度而心治兮,闢與此其無異。”

“闢”通“闢”,意為開闢。《孟子》:“欲闢土地,朝秦楚。《柳毅傳》:“語畢而宮門闢。”“闢”為“開闢”這一義項現在通行的簡化規範字,這來源於我們重新起用古字“闢”,廢棄今字“闢”。以上“闢”字都應讀作pì。

“闢”通“避”,意為躲避,避開。《左傳·僖公二十八年》:“微楚之惠不及此,退三舍而闢之,所以報也。”《漢書·武五子傳》:“時上疾,闢暑甘泉宮。”

“闢”通“壁”,有牆壁之義,《左傳·成公二年》:“齊候以為有禮,既而問之,闢司徒之妻也。”其外亦有星名之義,《爾雅·釋天》:“仲冬之月,日在鬥,昏,束在闢中。”

“闢”通“臂”,意為手臂。《墨子·傭城門》:“城上二步一渠,渠立程,丈三尺。冠長十丈,闢長六尺。以上“闢”字都應讀作bì。

最初“躲避”的“避”、“邪僻”的“僻”、“譬如”的“譬”等字尚未產生,有關詞義都借用同音的“闢”字,後來為了在書面上加以區別,分別另造“避”、“僻”、“譬”表假借義。

所以,要真正讀準古籍中的“闢”字,理解假借字含義是必不可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