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學

“詩意花城 聽見花開”|中科院院士吳碩賢在廣州的詩境人生

作者:由 廣州日報 發表于 文學日期:2022-08-10

作詩如何發表

3月15日下午,

由廣州市人民政府

新聞辦公室舉辦的

“詩意花城 聽見花開”

系列活動之

“吳碩賢詩歌主題媒體深度訪談”

在廣州市新聞釋出廳舉行。

01:07

為推進“詩意花城 聽見花開”系列活動深入人心,活動邀請到中國科學院院士,華南理工大學建築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建築技術科學研究所所長吳碩賢等,對談詩意花城、共品廣州文化氣韻。

“詩意花城 聽見花開”|中科院院士吳碩賢在廣州的詩境人生

中科院院士吳碩賢

詩書之家出了個理科奇才

令記者意外的是,在建築科學界取得如此多成就的吳碩賢,卻原來出自一個文學氣氛濃厚的詩書之家。

在訪談現場,吳碩賢告訴記者:“父親吳秋山是知名的作家、詩人和書法家。受家庭的薰陶,吳碩賢從小便喜歡詩詞,那時,吳碩賢也曾立志成為一名詩人和作家。”

後來,國家號召青年學子向科學領域進軍。吳碩賢一腔熱血願以科學報國,便轉而努力研習理工科。1965年,吳碩賢以福建省理科狀元、全國理工科總分第一名的成績被清華大學錄取。那時的他意氣風發地寫下了“投身學海尋珠玉,闢徑書山採桂芝。收拾行裝期北上,前程似錦任驅馳”的詩句。大學畢業後,吳碩賢先後被安排到西安、南昌、福州等地的鐵路局從事橋樑施工與建築設計等工作。

1978年,全國恢復研究生招生,吳碩賢再次走進了清華大學建築技術科學專業的課堂,成為一名碩士研究生。攻讀碩士期間,導師讓吳碩賢嘗試開展居住區佈局對交通噪聲影響的相關研究。吳碩賢從此走上了城市聲學研究的道路。

當時,國內有關城市交通噪聲預測的研究幾乎無人問津。吳碩賢從最基礎的資料測量工作做起,為車流量、車流速度與聲音強度關係的計算積累了大量的第一手資料。

吳碩賢的研究工作得到了導師的肯定,最終成為建築學院留下繼續攻讀博士學位的三位研究生之一。1984年,吳碩賢成為了中國建築界與聲學界培養的第一位博士,並在城市防噪規劃的理論與方法等方面做出了開拓性的研究。

“詩意花城 聽見花開”|中科院院士吳碩賢在廣州的詩境人生

年輕時候的吳碩賢

文理兼修:理緯文經織錦成

吳碩賢身上有很多“第一”:他是中國建築界與聲學界培養的第一位博士;他是中國城市交通噪聲預報、模擬及防噪規劃領域的第一人;他第一個闡明聲學虛邊界原理,解決了一個國際難題;他又提出一個新的學科——光景學,用一種全新的角度來研究人居光環境;他還是中國建築技術科學領域首位也是唯一一位中科院院士;他更是科學家中堅持每天詩歌創作的第一人。

吳碩賢的研究領域主要是噪聲控制學、廳堂聲學和聲景學。雖然把大部分時間和精力都獻給了科研,但吳碩賢至今仍保留著吟詩作詞、揮毫潑墨的雅興。

在吳碩賢看來,科學與藝術從來不分家,藝術不但是他相伴一生的愛好,還能為他的科研工作增添靈感。他將自己的治學理念概括為“理緯文經織錦成”,即把治學當作編織錦緞,以理科知識為緯線,以文科修養為經線,理與文交叉編織,相互融會。

“詩意花城 聽見花開”|中科院院士吳碩賢在廣州的詩境人生

結緣廣州的詩境人生

談及定居廣州的緣起,吳碩賢告訴記者:“畢業後,吳良鏞教授很希望我留下來當他的助理。當時考慮到家在福建,所以就想往南靠一靠,就去了浙江大學。以前交通沒有現在這麼發達,回家非常不容易。1998年調到華南理工大學。”

他說:“我因為是閩南人,所以覺得廣州的氣候更適合一些。”

在嶺南紮根後,自2016年起,當時已過古稀之年的吳碩賢在學生的幫助下開通了微信。此後每日清晨,他便作詩一首,發表於朋友圈,日日不落。

“詩意花城 聽見花開”|中科院院士吳碩賢在廣州的詩境人生

“詩意花城 聽見花開”|中科院院士吳碩賢在廣州的詩境人生

到目前,他已經創作2000餘首詩歌,這些詩結集出版,書名《恆吟集》。與1995年他出版的《偶吟集》是對照與延續,當時由著名文學家茅盾先生題寫書名,葉聖陶先生作序。

關於科研與詩歌兩個領域如何平衡的話題,吳碩賢表示:“自己所從事的建築學研究領域本身就與藝術密切相關。建築學研究即是科學與藝術的結合,而聲學作為一門物理科學,也與人的主觀聽音和音樂欣賞有關係。聲學有三個基本特性,第一是物理特性,對此人們研究得比較多,第二是資訊特性,因為聲音能夠傳播資訊,第三就是聲音有審美特性,人的聽覺藝術是與視覺藝術並列的。”

“詩意花城 聽見花開”|中科院院士吳碩賢在廣州的詩境人生

吳碩賢帶領年輕科研人員做研究

《詩經》給予靈感,開創“聲景”學

在科學與藝術的雙重浸染下,吳碩賢還受到啟發,將他對中國傳統文學和藝術的感受運用到自己的科研工作中,開始了對聲景學的研究,並開創了“聲景”學。

他告訴記者:傳統文學與藝術中處處可見由聲音形成的景觀。比如,我發現《詩經》裡就有28%的題目與內容涉及聲景。包括“呦呦鹿鳴”,呦呦就是鹿鳴的聲音;“關關雎鳩,在河之洲”,關關就是魚鷹的叫聲,這些都是很美的聲景。還有大量的詩詞都是描述聲景的,比如“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民族音樂中也有很多是以模擬聲景為題材的,比如《空山鳥語》《雨打芭蕉》《高山流水》等。

近年來,除了“聲景”,吳碩賢有了一個新的學術研究方向“光景學”,研究人居光環境。他說:“我們要美化人居環境,視覺和聲音景觀都很重要。我對聲景學和光景學的研究,就是要把這些文學歷史內容和科學技術融合在一起,透過聲景體現鄉愁,向傳統借鑑,使得建築師與規劃師在設計規劃人居環境時更符合人性,體現對人的關懷,特別是對人的聽覺和視覺的關懷。”

“詩意花城 聽見花開”|中科院院士吳碩賢在廣州的詩境人生

對話吳碩賢:每日寫詩,只因花城詩意無處不在

廣州日報:

作為科學家,您每天堅持在朋友圈發最新創作的詩歌,能否給讀者談談您是如何做到的?

吳碩賢:

自從我來到廣州的華工,學校給我創造了很好的條件。從“211工程”把我列入培育專案,到建築聲學實驗室的建設,再到首先建立國家重點實驗室,都為我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平臺,實現了我在建築科學領域多做貢獻的夙願。我從小也是喜歡古典詩詞,我在前面也說過,實際上科學跟文學、藝術之間很多都是可以相輔相成的,因為熱愛,加上從事科研的自律精神,所以差不多6年,我一直堅持下來了。

廣州日報:

紮根廣州這麼多年,您認為廣州的詩情畫意集中體現在哪些方面?

吳碩賢:

生活在廣州,就我個人而言,詩意無處不在,就像廣州春天的美一樣。我每天都會寫一首詩,正是對於廣州詩意的發現過程。今天我在校園看見滿地的黃葉,與廣州的花海相映成趣,於是就寫了一首《黃葉》或許可以說明廣州的詩意無處不在:“黃葉半乾枯,依依別植株。雖違枝上秀,卻把錦途鋪。”

廣州日報:

廣州正在著力打造詩詞之都,而廣州湧現出了包括屈大均、黃遵憲等50多位先賢。他們都是南粵本土的詩歌大家,對於打造詩詞之都,您有哪些建議?

吳碩賢:

前不久我參加了“詩意花城 聽見花開”灣區詩詞之夜的活動,各大媒體紛紛重點報道,全網刷屏。後來我聽到我的學生們非常肯定這樣的活動,同時全網都在談論廣州的這個詩詞之夜。

打造詩詞之都,首先宣傳好詩意花城非常重要,廣州在這方面的發力,值得高度讚賞。正如你的問題,嶺南有50多位“我手寫我口”詩歌創作的先賢,要讓現代的年輕人知道,廣州從來就是詩詞之都,要激發他們傳承詩詞文化的責任感;其次,要做好古典詩歌與現代詩歌教育的平衡,要讓每個街坊都懂得欣賞詩歌,然後才有傳承與創作的詩歌氛圍。

“詩意花城 聽見花開”|中科院院士吳碩賢在廣州的詩境人生

廣州日報:

說到詩歌創作的教育與傳承,在網際網路新媒體時代的當下,我們應該如何加強詩歌教育?

吳碩賢:

我覺得詩詞是我們中國的國粹,是應該要代代傳承下去的。詩詞對我的科研有非常大的幫助,詩詞的教育要從娃娃抓起,我個人而言也是得益於“童子功”的。首先要教會孩子們從小能夠欣賞、喜歡詩詞;然後慢慢地能夠寫一些古詩詞、格律、音樂,能夠創作。這樣我們這個傳統才能夠代代傳承下去。

廣州日報:

廣州的中學生們即將迎來中高考,您作為文理兼修的“學霸”,有哪些好的學習方法可以推薦給孩子們嗎?

吳碩賢:

關於詩詞學習方面,我建議孩子們先背誦下來,不一定非要理解其中的意思,比如《詩經》裡有很多對於孩子們而言是不好理解的,背誦下來,到了一定的年齡就會理解。語言是一個工具,如果不儲備工具,到使用的時候就困難了。在其他課程的學習方面,我個人贊同“雙減”,要讓孩子們在遊戲中開發智力,人的每個階段智商發展不同,因此只要開發了腦潛力,學習就不成問題。

廣州日報:

今年的植樹節,您帶領院士團隊去越秀山植樹成為媒體報道的話題,對於廣州的生態綠化建設,您有哪些建議?

吳碩賢:

過去人們長期與自然界的動植物相伴,人們也天生喜歡自然界的聲音,高山流水、潮汐湧泉、鳥唱蟲鳴,這些都能觸動人的內心,是構成鄉愁的重要因素。所以,我們要美化人居環境,視覺和聲音景觀都很重要。我對聲景學的研究,就是要把這些文學歷史內容和科學技術融合在一起,透過聲景體現鄉愁,向傳統借鑑,使得建築師與規劃師在設計規劃人居環境時更符合人性,體現對人的關懷,特別是對人的聽覺與視覺的關懷。

文/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吳波

圖/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 :吳波

影片/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吳波

通訊員:丘惠婉

廣州日報·新花城編輯:戴雨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