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學

荀子師道觀具有時代背景,人性本惡及治世意向,是符合歷史需要的

作者:由 善良的歷史事 發表于 文學日期:2022-08-13

勿輕略什麼意思

人性論或人性假設,往往是人們建立教育學說,及政治學說的理論前提,人性問題的研究在中國古代思想史上,是一個及其重要的問題,而荀子的人性觀則是其中十分特殊、也是相當重要的一環。

孟子和告子之間曾有一段著名的關於性的爭論,告子認為生之謂性,孟子對他進行了反駁,他並不承認天生以來的屬性均為性,單把人之天生屬性中,異於禽獸的那部分屬性稱為人性。

而荀子則認為性是天之就也,可見,荀子是承認第一層面的性的,這一觀點也為漢儒所繼承,如董仲舒講:“性者,

天質

之樸也”。既然人性是天生的,便充滿了不確定,也可以

看做

是教育中的可塑性,荀子認為人性具有趨善和趨惡兩種傾向,這點孟子也是贊同的。

荀子師道觀具有時代背景,人性本惡及治世意向,是符合歷史需要的

但是,孟子偏向於認為人們能夠透過自我反思、自我修煉來實現善端的擴充與壯大,而荀子則偏向於認為,對於初生之人來說,惡端強於善端,因此,人不能實現自我向善,必須要藉助聖人之教。所謂:夫胡越之人,生而同聲,嗜慾不異,及其長而成俗也,累數譯而不能相通,行有雖死而不相為者,則教習然也。

針對性,荀子又提出偽這一理論,心慮而能為之動謂之偽,慮積焉,能習焉,而後成謂之偽。,即偽是人對天性加工過後的外在表現。

荀子師道觀具有時代背景,人性本惡及治世意向,是符合歷史需要的

人的這些屬性,是可以透過

偽來

改造並完善的,只是這樣自美的完善需要導師的教導,來認識到他的潛能以及不良發展的後果,從而改造自身的行為。所以,荀子特別強調外教、王教,認為這是促使人性轉化為現實之善的必要條件。

所以,荀子在人性論的影響下,十分注重教化,他強烈批判不教而誅這樣的為政道理,提倡透過教化來達到社會穩定,而不單單是用刑法,強調先教化而後刑罰。

《荀子》一書中,禮講的最多,荀子之所以重禮與他的人性觀有很大關係,同時荀子之所以隆師,與禮也密不可分,所以說在荀學理論中,把性、師、禮的關係梳理清楚是十分必要的。

荀子師道觀具有時代背景,人性本惡及治世意向,是符合歷史需要的

荀子認為人生來眼睛喜歡看好看的事物,耳朵喜歡聽動聽的樂曲,嘴巴喜歡品嚐美食,這些原本無可厚非,關鍵在於順是二字,即任憑這些本性發展下去,那麼人人都只追求自己的利益而不顧及他人,這個社會必然會陷入混亂,最終人們什麼也得不到。

由此觀之,荀子之性惡,並不是從人的天性或慾望本身來看的,而是從它們的結果來看的。進而,荀子認為只要用禮義來治理國家,社會就會井井有條,人們的利益都能最大限度地得到滿足,從而避免順人性帶來的惡果。最後,荀子便順理成章地把禮產生的源泉,歸結於人性發展可能帶來的惡。

荀子師道觀具有時代背景,人性本惡及治世意向,是符合歷史需要的

荀子視行為不可消除的先天屬性;但他同時覺得,按照某種社會秩序和既定的欲求目標,進行調整是相當必要的。荀子強調的禮,就是使之達到這種平衡的調整方式,荀子希望透過禮,控制被內在化並持之以恆;用我們的話說,就是感情是有基礎的,這和刑法之治截然相反,後者只能暫時限制人們的行為,而前者則能從心理上產生根深蒂固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