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學

行走的文學——《幾個人和幾座城市》

作者:由 詩人康健lcu 發表于 文學日期:2022-08-13

山的呼喚對我的人生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幾個人和幾座城市

作者:耿文靜

人們常說,沒有無緣無故的愛。於是我們選擇了臨清、博山和淄川。因著無數次夢中對山的呼喚,對水的渴望和對古人無窮智慧的好奇與感嘆。“披蓑戴笠踏草鞋,跋山涉水悟人生。觀古思今悼英雄,我以我心獻旅程。”當幾年來曾多次幻想的這種“文化苦旅”的狀態竟被我理想滲入時,自己已浸入了被幾個人的不同感化和對幾個城市的不同感動之中。

行走的文學——《幾個人和幾座城市》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還清楚地記得我們幾個揹著行李打著“文化苦旅”的旗幟拱出聊大校園坐車奔向臨清時,對聊城市區並沒有太多的留戀,甚至沒有向它揮手告別,惟有心裡一下子亮堂起來,溢滿的只是走出來的狂喜和自豪。只為共同完成了由讀書到行路的理想轉化。

從臨清由濟南轉車到博山再到淄川,一路走來,大多時候滿目盡是平凡但又新鮮的事物:或高或矮的山,或清或渾的水,或平或扁的石頭,或直或曲的路,或寬或窄的街道,或興隆或冷清的商店,或熱情或冷淡的人們,高樓大廈,平房矮屋,廣場,標語,條幅,最後是簡陋旅館裡的那盞熄滅的電燈。旅館裡的夜好長好長,夢從頭做到尾,完整而不安,清晰卻又充滿了對安全的憂慮恐懼和對故鄉安詳踏實感的思念。有人曾說,故鄉原本都是異鄉。可異鄉變為故鄉得需要多少滄桑的歲月和多麼漫長的情感歸一歷程啊!

行走的文學——《幾個人和幾座城市》

山不在高。博山的山不高,但不愧為博山,的確名副其實。站在一個山頭向四周望去還是數不清的山頭,只是遠處的遠處比遠處更朦朧些罷了。在這兒,山窮水復也無路,因為山不會窮盡。緊挨著的山如連起來的坐騎,競相奔騰;隔著的山如互不服輸的將軍,彼此傲視。相比之下,臨清土地的坦蕩讓人的心很快歸於平靜。一眼望去,盡收眼底,綠色的遠處還是綠色。平得毫不誇張,綠得毫不掩飾。

水不在深。博山的孝婦河不深,臨清的運河也不深。但沒有水的城市是沒有靈性的。孝婦河不僅沒有想像中的長,沒有想像中的寬,更沒有想象中的清澈。但在博山人民的心裡,它是一個驕傲,一座傳統道德的里程碑,一種沖刷了歷代博山人民心中灰垢的洗滌劑。有它在,博山人民就抓住了博山的歷史動脈,就覺得腳下踏的土地是有根基的,走起路來是踏實的、放心的。正如臨清的運河,一些河段散發著淡淡的刺鼻異味,各種顏色的方便袋浸在清裡發黑的水面上,現代垃圾十足糟蹋了歷史的驕傲。幾個老大爺蹲在凳子上,抽著煙,竟能在泛起圈圈漣漪的地方不時地釣上來幾條笨笨的小魚。其實也難怪,水至清則無魚,這水不清,當然就有魚了。說實話,遊人看後多半會有“僅此而已”之感。但在臨清人民的心裡,曾經的運河讓臨清走向了至今為止的鼎盛。可用一位詩人的詩來形容:十里人家兩岸分,層樓高幢入青雲。官船古舶紛紛過,擊鼓鳴鑼處處聞。有數字統計,最多時候,臨清的稅收收入是山東省其它地方稅收總和的4倍,佔全國稅收的1/4。雖然運河的逐漸衰落又使臨清經濟向低谷滑去。畢竟,運河漫長歲月的流淌滋潤了魯西北這快肥沃的土地,給臨清人注入了一股股靈性,由此,運河文化得以源遠流長。臨清人對文化的熱愛是由衷的,否則這裡不會成為京劇最火的地方,不會成為山東快書的發源地,更不會成為吸引八方遊客的歷史文化名城。當曾經的輝煌不再時,臨清人又自發去挖掘蒙塵的運河文化。因著運河,臨清是一個富含底蘊、後勁十足的城市。這一點,人們都相信。

行走的文學——《幾個人和幾座城市》

在我看來,街道絕對是城市的一大亮點。淄博的街道,相對濟南少了幾分繁榮,多了幾分寧靜;相對臨清,又少了幾分寧靜,多了幾分繁榮。濟南車多,人多,高樓多,一進市區,大城市的氣息就潮水般撲面襲來,卻讓人覺得心煩。臨清的街道上腳踏車明顯地多,計程車卻不是一輛接著一輛,雖顯清淨,卻有點惆悵。淄博的街道上無論是車輛行人還是商場店鋪,都那麼隨意,卻不隨便,鬧而不喧,絲毫無煩亂之感。

無論在哪個城市,人都是最美麗的風景。在濟南停了不足半小時,足以領略到了濟南人或為生存或為更好地生活而奔波忙碌的各種各樣的身影。說實話,走在濟南的街道上,是有很大壓力的。到達淄博火車站,候車廳裡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個多媒體大螢幕,正向各方客人展示著淄博的發展歷程尤其是現狀和前景的可觀。由此,淄博人給我的第一個印象就是很有頭腦。後來深入博山和淄川,兩地其中的一個共同點就是從清晨開始,各條大街都播放廣播節目,各種各樣的資訊隨時入耳。這種廣播文化的大眾化又進一步證實了我的最初判斷。走在淄博的大街上,是有很大動力的。在一個地方呆久了,臨清人對臨清的感覺已歸於平淡,但這決不等同於“過猶不及”。相濡以沫的古老風俗把現代浮華和虛空的灰塵沖刷得一乾二淨,並催長了臨清人天生的樸實,天生的樸實萌生了知足的情愫,知足的情愫帶來了對幸福的敏感,對幸福的敏感又使一切歸於平淡。走在臨清的大街上,是很輕鬆、很愜意的。

行走的文學——《幾個人和幾座城市》

昔人已逝,精神永存。臨清有張自忠將軍,博山有焦裕祿同志,淄川有蒲松齡先生。張自忠將軍紀念館雖臨近鬧市,但從喧囂的公路上一踏進紀念館的大門,心立刻就沉靜下來,態度馬上嚴肅起來。館內響亮的蟬鳴和躺在牆上的古槐枝更襯托了這種靜中之靜,讓人心為之一動,靈魂為之一淨。

蒲松齡故居的大門不大卻顯莊嚴。老先生早已遠逝,但整幢宅子並不顯衰老,院內生長的石榴樹、竹子和紫藤處處點綴著翠綠的鮮活。屋頂上鋪著厚厚的茅草,有人說這是歷史的沉積,我卻看不出有什麼故事。屋門都開著,供遊人進出;窗戶大都關著,屋內的陰

行走的文學——《幾個人和幾座城市》

暗給遊人一種悠遠之感。有人說這開合的門窗充滿了風雨歲月的印痕。其實也是,老先生七次未第的嘆息分明還掛在門窗上。舊木床、舊木桌、舊木椅如先前想象,倒是導遊的一句“這些傢俱大多是仿品”引起了遊客無限遐想和深思:真的又是什麼模樣的呢?

時間在焦裕祿同志身上戛然而止時,他才42歲。42歲本是慷慨付出大把收穫的年齡,他還有那麼多的夢想沒有實現,他還有那麼多的工作沒有做完。英年早逝,悲哉痛哉,令無數有志之士揮淚繼承壯士志,誓將遺志化宏圖。

除了歷史名人,每個城市都有值得驕傲的地方。舍利塔是臨清的驕傲,山東第一洞——開元溶洞是博山的驕傲,陶瓷是淄川的驕傲。

如果說歷史的巨人在臨清把手一揮,揮出了舍利塔這麼個巍峨,那是非常不恰當的。九層壘土,哪能“一揮而就”?舍利塔是的確能給人一種感覺的。一進塔門,遊客除了想跪下給佛像磕頭竟無他念。每踏一層臺階,都讓人深感神聖,似乎這是對時間和空間的穿越,彷彿進入了一個遙遠的世界。近400年來,數不清的草鞋、布鞋、綢鞋、涼鞋、運動鞋、皮鞋甚至光腳板踩在各層臺階上,留下了各種各樣的腳印,或年輕或蒼老,或富貴或貧窮,或輕鬆或沉重,或虔誠或虛浮,不管怎樣,它們永遠地重疊在了一起,並將和未來的許多新的腳印繼續重疊下去。建築本身已是凝固的音樂,何況舍利塔每層上吊的八角掛著的鈴鐺還能借風配樂呢?曾經一場大火在塔內熊熊燃燒,燒燬了七層通天柱。不知大火緣何而起,也不知持續了多長時間,更不知著火時塔裡有沒有人,燒傷了沒有,只知道經烈火之後,舍利塔仍雄渾高峻地矗立在此,不屈不撓。它是註定要給臨清留下一個驕傲的。

行走的文學——《幾個人和幾座城市》

開元溶洞是時間和空間賜予人類的一個奇蹟。從入口到出口1100米下來,水是一個永恆的存在。眼睛裡溢滿了水,心房裡流淌著水,肌膚裡滲透著水。正是這聖靈之水,千萬次澆注、滴落使得溶洞景緻千奇百怪,神秘奇美。海魚化石,玉鳥問天,海豚戲水,犀牛望月,麒麟送子,景景誘人。定海神針,擎天玉柱,洞中護神,天外來客,海市蜃樓,如臨仙境。迷途水母,別有洞天,群乳薈萃雙獅對舞,可與桂林佳景相媲美。玉水清清,飛瀑滴流,冬雪覆松,懸崖垂冰,點點成趣,絲絲流情。實可謂“此景只須天上有,人間奇景天上來。”

行走的文學——《幾個人和幾座城市》

導遊小姐坦言“三分想象,七分形象。”並時不時地問遊客“像嗎?”“不像嗎?”這像與不像之間留給人們多麼大的想象空間啊!洞內那躲躲藏藏的寬闊也是令人驚歎不已的。本來走到一處已很窄很陡了,不經意一轉身,一個寬闊的大石臺已呈現在眼前。也許溶洞不因形成在博山而驕傲,但博山確是以溶洞為驕傲的。

行走的文學——《幾個人和幾座城市》

行走的文學——《幾個人和幾座城市》

淄博的陶瓷文化源遠流長,早在8000多年前,陶瓷文化就在淄博這片土地上孕育產生。2005年8月1日至14日,第八屆國際“木火節”在淄博召開,來自韓國、加拿大、法國、義大利等10多個國家的70名代表各國最高水平的陶瓷藝術家應邀參加。除開幕式、閉幕式在張店舉行外,其餘活動全部在淄川區舉行。泥土給了淄川人力量,火的燒製給了他們奮發向上的精神。因了陶瓷,淄博是一座歷史底蘊深厚,充滿發展活力的開放型城市。一句話,陶瓷讓淄川走向了世界。

這幾個城市,我們幾個走過了。它們的山,它們的水,它們的街道,它們得人們,它們的驕傲都刻在了我們心中。我們幾個也應該在這幾個城市裡烙下了某些印記吧!

本文選自秦治洲、康健主編的《行走的文學與思考的文士》一書,詩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

end

歡迎關注

—校園文學—

九歌

以筆為戈,以憶為名

我們在等你

編輯 | 王瑜 劉家圓

版式 | 劉悅 李澤昆

稽核 | 康健 秦治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