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學

25歲的科爾在競選活動中嶄露頭角,這使得他在黨內極具影響力

作者:由 醉美財稅 發表于 文學日期:2022-08-14

力在角是什麼意思

引言

1950年,萊茵蘭一法耳茨州首府由科布倫茨遷到美因茨。這一年,科爾正忙於去上大學,但有一件事引起科爾的注意,就是萊茵蘭一法耳茨州青年聯盟向其母黨基民盟提出挑戰,要求廢除“雙重委任制”,反對黨的領導機構-一執行委員會成員在專門委員會兼職。

基民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新成立的政黨。該黨成員不是1933年以前從政的老人,就是1930年後出生的十幾歲的青年,中間層斷檔。這是因為,戰爭使得1920-1930年出生的人,很多戰死疆場。這種畸形的人員結構,被稱為“爺孫關係”。

當時佔據領導職位者,幾乎都是過去參過政的老資格政治家。例如,萊茵蘭一法耳茨州基民盟領導機構--執行委員會是由40名成員組成,其中僅有一名青年聯盟的代表。起初。剛涉足政壇的年輕一代對黨內有著豐富政治經驗的長輩相當重,但當年輕一代政治上日趨成熟,工作上才華橫溢時,在黨內仍得不到重用,自然大為不滿。更何況老一輩身兼數職,因循守舊,黨內“家長制”的領導作風相當盛行。

25歲的科爾在競選活動中嶄露頭角,這使得他在黨內極具影響力

於是,兩代人之間的矛盾日益激化。1950年,青年聯盟抓住萊茵蘭一法耳茨州即將舉行換屆選舉之機,公開向母黨提出挑戰,迫切希望黨內進行人事制度改革,為年輕人的晉開掃除障礙。然而,他們的挑戰遭到黨內元老派的頑強抵抗。

1951年6月,萊茵蘭一法耳茨州舉行第二屆議會選舉。結果基民盟雖然保住了議公第一大黨的地位,但其得票率大幅下降,由1947年的47。2%下降到39。2%。

6月13日,基民盟與自民黨組成聯合政府,彼得·阿爾特邁爾繼續擔任州長,科爾啟蒙老師的胞弟阿爾貝特出任教育和文化部長。

1953年秋,法耳茨基民盟領導班子改選,增補一名成員。競選法耳茨基民盟執行委員會成員的候選人之一是著名酒城蘭道市市長阿洛伊斯·克雷默爾博士,另一位候選人是青年聯盟的代表科爾。當時科爾剛23歲,在海得堡大學讀三年級。

克雷默爾博士是地方上有影響的老年政治家,由他出面競選本以為易如反掌,結果卻以一票之差敗給了科爾。在旗鼓相當的競選表決中,科爾把黨內元老、蘭道市市長擊敗,成為轟動一時的事件。選舉結果公佈後,猶如一顆重磅炸彈,炸得黨內元老驚慌失措。阿爾特邁爾預感到黨內人心思變,年輕人的挑戰已漸漸對他的權威構成威脅。

兩年以後,1955年1月,萊茵蘭一法耳茨州基民盟召開第六次黨代會。會議在科爾的家鄉路德維希港舉行。科爾作為法耳茨區的代表出席了大會。

基民盟成立初期發展較快,1947年黨員人數已達65月人。但是,由於黨的組織工作薄弱以及其他一些原因,1954年全國黨員人數銳減到21。5萬人。萊茵蘭一法耳茨州的情況也大體相同。州基民盟自1947年執政後,一直保持執政黨地位。但是黨的領導對組織工作缺乏重視,阿爾特邁爾及其領導班子因循守舊,年輕黨員對此大為不滿,黨內矛盾逐漸公開化。基民盟黨代會就在這種形勢下召開。會議首先由阿爾特邁爾作黨的工作報告,隨後改選黨的執行委員會。

25歲的科爾在競選活動中嶄露頭角,這使得他在黨內極具影響力

科爾在會上代表青年黨員發言,指出目前黨的領導思想僵化,習慣於按舊框框、老規矩辦事。黨內缺乏組織民主,不能發揮青年黨員的作用,挫傷了年輕人的積極性,導致黨內代溝加深,黨員退黨。科爾的發言引起很大震動。黨內一些德高望重的老政治家,表示贊同科爾的觀點。

他們意識到應該改變現狀,應該廢除獨裁式的領導方式,允許黨員在決策方面發揮作用。

在選舉黨的執行委員會的議程中,出現了一場意想不到的情景,使黨內元老派大為吃驚。

科爾在近幾年競選活動中的積極貢獻,使他在黨內的聲望大大上升。這次黨代會上,他在州文化部阿爾貝特·芬克的支援下,決定與聯邦政府家庭事務部長弗朗茨一約瑟夫·維默林博士競選萊茵蘭一法耳茨州基民盟副主席。

維默林博士是州基民盟創始人之一。阿登納任總理後,他擔任聯邦總理府國務秘書。1953年新成立家庭事務部,他改任家庭事務部長。無論從資歷及工作經驗來看,科爾都無法與之匹敵。因此,大會組委會認為,科爾決定競選副主席完全是異想天開的無知舉動,根本未予重視。然而,事態的發展使他們大吃一驚。臨選舉前,黨內資深政治家、60歲的州議員古斯塔夫·許爾澤要求發言。他直言不諱地議,選舉科爾任副主席。他的講話很有號召力,一時間與會代表紛紛議論,使會議陷於混亂,大會執行主席深感不妙,竟然追問許爾澤議員道:“這個建議果然當真嗎?”當他聽到肯定的回答時,頓時心裡涼了半截,只好無可奈何地順其自然。

選舉結果,科爾僅以一票之差未能當選。科爾能得到這麼多選票,說明擁護他的不僅有年輕人,而且有許多“老人”。因為,與會代表中青年聯盟的代表不多,科爾所得選票多數來自黨內的“老人”。這使墨守成規的元老派大為震驚。

25歲的科爾在競選活動中嶄露頭角,這使得他在黨內極具影響力

在這次黨代會上,科爾是勝利者,不僅當選為萊茵蘭一法耳茨州基民盟執行委員,同時贏得了廣泛的支援。從此,科爾的名聲大振。

科爾團結志同道合的好友,共同商討如何改變黨的現狀,廢除舊的體制。他們認為,基督教民主聯盟不應成為紳士黨和老人黨,而應成為群眾性的政黨。

在這種形勢下,霍爾肯布林克和科爾領導的青年聯盟,在全州各區組織起“反對派小組”,為了他們的共同目標而奮鬥。由此,黨內兩派的爭論和鬥爭日益激烈。這種鬥爭持續了11年,直到1966年科爾當選萊茵蘭一法耳茨州基民盟主席。阿爾特邁爾時代宣告結束,黨內鬥爭才告一段落。

在歷次政治鬥爭中,

科爾均以“代表未來的年輕人”的面目出現

,人們對他早已寄予厚望。因此,科爾便成為當時政壇上的核心人物,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競選活動中顯露才華

1955年,萊茵蘭一法耳茨州迎來了第三屆州議會的熱局選舉,這一年,科爾25歲。根據選舉法規定,科爾在議會中已擁有被選舉權。當時,科爾已是黨的領導機構成員之一,在黨內具有相當的影響。許多人認為,科爾將參加議員競選。然而,科爾主動放棄這次晉升機會,因為他想集中精力於學業,攻取博士學位。

25歲的科爾在競選活動中嶄露頭角,這使得他在黨內極具影響力

競選活動開始後,科爾積極投入工作。他帶領青年黨員組織集會散發宣傳材料,為基民盟在競選中取勝而努力。選舉結果,基民盟得票率高達46。8%,在州議會100個席位中,獲得51個席位,繼續保持一大黨的地位。1955年6月,第三屆州政府組成,阿爾特邁爾蟬聯州長。選舉結束後,科爾返回海德堡大學繼續完成學業。

兩年後,1957年秋,德意志聯邦共和國舉行第三屆聯邦議院選舉。競選活動開始後,在大學學習的科爾回到家鄉路德維希港,負責基民盟在該選區的競選工作。在科爾領導下組成了競選領導班子。首先,科爾建議推選經濟專家格哈德·弗裡茨博士為路德維希港選區基民盟的候選人,直接競選聯邦議員。

結語

弗裡茨博士是位無黨派人士、實幹家。戰後一直在路德維希港工作,為該地區經濟建設做出很大貢獻,深受群眾尊敬。科爾親自拜訪弗裡茨博士,勸說他參加競選聯邦議員。弗裡茨答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