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學

張仲景:嘔家有癰膿,不可治嘔,膿儘自愈 先嘔卻渴者,此為欲解

作者:由 網路下的我們 發表于 文學日期:2022-08-19

潰癰怎麼讀

嘔吐噦下利病脈證治第十七 原文

嘔吐噦下利病脈證治第十七

論一首 脈證二十七條 方二十三首

夫嘔家有癰膿,不可治嘔,膿儘自愈。

先嘔卻渴者,此為欲解;先渴卻嘔者,為水停心下,此屬飲家;嘔家本渴,今反不渴者,以心下有支飲故也,此屬支飲。

問曰:病人脈數,數為熱,當消谷引食,而反吐者,何也?師曰:以發其汗,令陽微膈氣虛,脈乃數,數為客熱,不能消谷,胃中虛冷故也。脈弦者虛也,胃氣無餘,朝食暮吐,變為胃反。寒在於上,醫反下之,今脈反弦,故名曰虛。

寸口脈微而數,微則無氣,無氣則榮虛,榮虛則血不足,血不足則胸中冷。

趺陽脈浮而澀,浮則為虛,澀則傷脾,脾傷則不磨,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谷不化,名曰胃反。脈緊而澀,其病難治。

病人慾吐者,不可下之。

噦而腹滿,視其前後,知何部不利,利之即愈。

嘔而胸滿者,茱萸湯主之。

茱萸湯方

吳茱萸一升 人參三兩 生薑六兩 大棗十二枚

右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溫服七合,日三服。

乾嘔,吐誕沫,頭痛者,茱萸湯主之。(方見上)

嘔而腸鳴,心下痞者,半夏瀉心湯主之。

半夏瀉心湯方

半夏半升(洗) 黃芩三兩 乾薑三兩 人參三兩 黃連一兩 大棗十二枚 甘草三兩(炙)

右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煮,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乾嘔而利者,黃芩加半夏生薑湯主之。

黃芩加半夏生薑湯方

黃芩三兩 甘草二兩(炙) 芍藥二兩 半夏半升 生薑三兩 大棗十二枚

右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再,夜一服。

諸嘔吐,谷不得下者,小半夏湯主之。(方見痰飲中)

嘔吐而病在膈上,後思水者解,急與之。思水者,豬苓散主之。

豬苓散方

豬苓 獲苓 白朮各等分

右三味,作為散,飲服方寸匕,日三服。

嘔而脈弱,小便複利,身有微熱,見厥者,難治,四逆湯主之。

四逆湯方

附子一枚(生用) 乾薑一兩半 甘草二兩(炙)

右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溫再服。強人可大附子一枚,乾薑三兩。

嘔而發熱者,小柴胡湯主之。

]小柴胡湯方

柴胡半斤 黃芩三兩 人參三兩 甘草三兩 半夏半斤 生薑三兩 大棗十二枚

右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胃反嘔吐者,大半夏湯主之。(《千金》雲:治胃反不受食,食入即吐。《外臺》雲:治嘔心下痞硬者)

大半夏湯方

半夏二升(洗完用) 人參三兩 白蜜一升

右三昧,以水一斗二升,和蜜揚之二百四十遍,煮取二升半,溫服一升,餘分再服。

食已即吐者,大黃甘草湯主之。(《外臺》方,又治吐水)

大黃甘草湯方

大黃四兩 甘草一兩

右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分溫再服。

胃反,吐而渴,欲飲水者,茯苓澤瀉湯主之。

扶零澤瀉湯方((外臺)雲:治消渴脈絡胃反吐食之,有小麥一升)

茯苓半斤 澤瀉四兩 甘草二兩 桂枝二兩 白朮三兩 生薑四兩

右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內澤瀉,再煮取二升半,溫服八合,日三服。

吐後,渴欲得水而貪飲者,文蛤湯主之。兼主微風,脈緊*,頭痛。

文蛤湯方

文蛤五兩 麻黃三兩 甘草三兩 生薑三兩 石膏五兩 杏仁五十枚 大棗十二枚

右七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溫服一升,汗出即愈。

乾嘔,吐逆,吐誕沫,半夏乾薑散主之。

半夏乾薑散方

半夏 乾薑各等分

右二味,杵為散,取方寸匕,漿水一升半,煎取七合,頓服之。

病人胸中似喘不端,似嘔不嘔,似噦不噦,徹心中憤憤然無奈者,生薑半夏湯主之。

生薑半夏湯方

半夏半升 生薑汁一升

右二味,以水三升,煮半夏,取二升,內生薑汁,煮取一升半,小冷,分四服,日三夜一服。止,停後服。

於嘔,噦,若手足厥者,橘皮湯主之。

橘皮湯方

橘皮四兩 生薑半斤

右二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溫服一升,下嚥即愈。

噦逆者,橘皮竹茹湯主之。

橘皮竹茹湯方

橘皮二升 竹茹二升 大棗三十枚 生薑半斤 甘草五兩 人參一兩

右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夫六府氣絕於外者,手足寒,上氣,腳縮;五藏氣絕於內者,利不禁,下甚者,手足不仁。

下利脈沉弦者,下重;脈大者,為未止;脈微弱數者,為欲自止,雖發熱不死。

下利手足厥冷,無脈者,灸之不溫,若脈不還,反微喘者,死。少陰負趺陽者,為順也。

下利有微熱而渴,脈弱者,今自愈。

下利脈數,有微熱,汗出,今自愈;設脈緊,為未解。

下利脈數而渴者,今自愈;設不差,必清膿血,以有熱故也。

下利脈反弦,發熱身汗者,自愈。

下利氣者,當利其小便。

下利,寸脈反浮數,尺中自澀者,必清膿血。

下利清谷,不可攻其表,汗出必脹滿。

下利脈沉而遲,其人面少赤,身有微熱,下利清谷者,必鬱冒,汗出而解。病人必微厥,所以然者,其面戴陽,下虛故也。

下利後脈絕,手足厥冷,日卒 時脈還,手足溫者生,脈不還者死。

下利腹脹滿,身體疼痛者,先溫其裡,乃攻其表。溫裡宜四逆湯,攻表直桂枝湯。

四逆湯方(見上)

桂枝湯方

桂枝三兩(去皮) 芍藥三兩 甘草二兩(炙) 生薑三兩 大棗十二枚

右五味,口父 咀,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適寒溫服一升,服已,須臾啜稀粥一升,以助藥力,溫覆令一時許,遍身架樑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淋漓。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後服。

下利三部脈皆平,按之心下堅者,急下之,宜大承氣揚。

下利,脈遲而滑者,實也,利去欲止,急下之,宜大承氣湯。

下利,脈反滑者,當有所去,下乃愈,宜大承氣湯。

下利已差,至其年月日時復發者,以病不盡故也,當下之,宜大承氣湯。大承氣湯方(見痙病中)

下利譫語者,有燥屎也,小承氣湯主之。

小承氣湯方

大黃四兩 厚朴二兩(炙) 枳實大者三枚(炙)

右三昧,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之滓,分溫二服。(得利則止)

下利便膿血者,桃花湯主之。

桃花湯方

赤石脂一斤(一半封、一半篩末) 乾薑一兩 粳米一升

右三昧,以水七升,煮米令熟,去滓,溫服七合,內赤石脂末方寸匕,日三服,若一服愈,餘勿服。

熱利下重者,白頭翁湯主之。

白頭翁湯方

白頭翁二兩 黃連三兩 黃柏三兩 秦皮三兩

右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溫服一升。不愈,更服。

下利後,更煩,按之心下濡者,為虛煩也,梔子豉湯主之。

梔子豉湯

桅於十四枚 香豉四合(綿裹)

右二味,以水四升,先煮梔子,得二升半,內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溫進一服,得吐則止。

下利清谷,裡寒外熱,汗出而厥者,通脈四逆湯主之。

通脈四道湯方

附子大者一枚(生用) 乾薑三兩(強人可四兩) 甘草二兩(炙)

右三昧,以水三升,煮取一斤二合,去滓,分溫再服。

下利肺癰,紫參湯主之。

紫參湯方

紫參半斤 甘草三兩

右二味,以水五升,先煮紫參,取二升,內甘草,煮取一升半,分溫三服。(疑非仲景方)

氣利,訶梨勒散主之。

訶梨勒散方

訶梨勒十枚(煨)

右一味為散,粥飲和,頓服。(疑非仲景方)

附方

《千金翼》小承氣湯 治大便不通,噦,數譫語。(方見上)

《外臺》黃芩湯 治乾嘔下利。

黃芩三兩 人參三兩 乾薑三兩 桂枝一兩 大棗十二枚 半夏半升

右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溫分三服。

嘔吐噦下利病脈證治第十七 精講一 概述

本篇講的《嘔吐噦下利病》,實際上,嘔、吐、噦,下利包括洩瀉和痢疾,1。在病位上,都是胃腸的疾患,胃腸的疾患,2。從臟腑辨證上,(1)它應該歸屬於脾,與脾的升降失常關係比較大,但是,(2)也有一類就是屬於腎陽不足,也可以發生嘔、吐、噦、下利病,(3)還有的和肝膽病變有關,《講義》上提到的,是說和肝膽疏洩不利有關,我覺得,單純來理解是肝膽疏洩不利不夠,是肝膽病變,因為目前臨床上,我們看到很多的疾病,能夠出現這些嘔、吐、噦、下利,因此,根據病位的情況,包括臟腑辨證上的病因病機,有相同,就是等於我說,在病因病機上,有相似處。這相似的地方,我說責之於脾為主以外,有的涉及到腎陽不足,有的涉及到肝膽病變,因此,可以歸為病因病機有相似的地方。3。就是在方證上,可以互補,本篇是簡單比較大的,一共47條原文,47原文,和《傷寒論》的重複,涉及到太陽、陽明、厥陰,三個篇章的方子,還有,就是和《金匱》裡面的,《痰飲》篇有重複條文,所以,整個的情況看來,47條原文,比方前23條,就是涉及嘔、吐、噦的內容,後24條來論下利,“噦”的內容比較少,就三條,就是第7條、22條、23條,就這麼三條,嘔吐的內容最多,涉及的方子最多,嘔吐涉及了13方,但是你一看,都似曾相識,或者學習過了,就是我說,在重複篇章裡全見過,13個方子裡,文蛤湯有爭議,剩下那些方子,都是很熟悉的,或者大家都能夠,在《方劑學》、《傷寒論》,包括《痰飲》篇等幾篇裡面,已經學習過了,他(仲景)為什麼要在這裡重複呢?就是為了使內容更加系統,便於專題研究、也便於掌握,使之利於臨床應用。

下面,我就想談一下這幾個概念問題,首先來說嘔吐,嘔和吐,嚴格來說是有區別的,《中醫內科》裡面也強調了,“嘔”,一定得是有聲有物,有聲有物才能叫做嘔,吐呢,有物無聲,但是,在病位上,都因為它同屬於胃,有的時候,嘔和吐是併發的,因此,不容易嚴格區分,這因為是常識,咱就不多說了。關於“噦“的問題,在十五篇講黃疸病的時候,我曾經講過一個變證,“噦者”,用小半夏湯,也特別講了,小半夏湯是屬於,溫胃化飲,降逆止嘔的方子,顯而易見,那個“噦”就是由胃寒所致,今天我要來說的,就是“噦”在名稱上,有一個階段性,在《內經》裡面,它有好多篇章涉及到“噦”,比方《靈樞•雜病篇》、《素問•宣明五氣篇》、《靈樞•九針論》,象《靈樞•九針論》、《素問•宣明五氣篇》,直接就說,“胃為氣逆,為噦”,所以,也等於就確定了這個“噦”,病位在胃,病機就是胃氣上逆,還有《靈樞•口問篇》也提到了,“噦”的問題,在我們《傷寒論》裡面,380條和381條,就遵照《內經》所說,380條講的,誤汗傷陽,胃寒致噦,“所以然者,胃中寒冷故也”,381條說,“噦而腹滿,視其前後,知何部不利,利之即愈”,這一條拿到這一篇裡來了,重複說明治噦證,首先得搞清病位,“視其前後,知何部不利,利之即愈”,關於這個篇名,仲景時代,他對“噦”,就是剛才我所講的,胃寒,致胃氣上逆,一直到什麼時候?噦變成和呃逆能夠並稱了呢?是在宋以後,宋以後也不是特別明確,因為朱丹溪發明了這麼一個詞,叫做,第一,它是屬於“噦”,第二,叫“咳逆”,現在我們說,咳逆應該屬於肺系的一個病證,“咳逆上氣”,“咳逆倚息不得臥”,小青龍湯證,但是,他認為,這也屬於這個範圍,說是包括在“噦”裡面,我們就提供參考,它出現了這樣一個含混的稱謂,所以,到明代以後,就把“呃逆”和“噦”,統稱為“噦”,噦逆,我上次講的小半夏湯治噦逆,就是說,在病名的問題上,在明代以後,把“呃逆”也叫做“噦”,而且分類成六種,叫寒呃、熱呃、氣呃、痰呃、鬱呃,和虛呃,脾胃虛寒,僅僅是呃逆當中的一種型別,所以我說,為什麼張仲景時代叫“噦”,就是因為他那時候這麼認為的,屬於病位在胃,而且是胃氣上逆,多是胃寒所致,就是這樣,所以,小半夏湯為什麼能夠治療黃疸的變證?就是因為這個,講清楚了。

下利,包括洩瀉、痢疾,但是,對他(仲景)當時的認識,是洩、瀉,這個xie,他都是有區別的,第一個“洩”,標誌是大便的溏洩,時作時止,所以,有的時候,結腸炎有一類就是,結腸炎當然也分好幾種,我現在說中醫的,我們不說別的,就說溏洩的這一類,是屬於這個“洩”,要說水樣便,就屬於這個“瀉”,尤其有的時候,它可能是如水下注一樣,那麼,《病機十九條》裡,還強調“暴注下迫,皆屬於熱”,那是其中一類,但是,水樣瀉,也可以稱之為“洞瀉”,都是用這個“瀉”來表示的,所以,它基本上都是屬於水谷不化,屬於瀉證範圍,作為一般地來說,洩瀉也有腹痛的情況,但是,它沒有裡急後重,一定是這樣。洩瀉,比方說,他因為便的次數多,肛門有不舒服的感覺,或者伴有肚子的疼痛,那是比較輕微的,或者說各種表現,但是,絕沒有裡急後重,而痢疾,它一定在初起的時候,裡急後重為重,這個症非常地顯著,是痢疾的標誌,再就是膿血便,中醫的名詞叫“下利赤白”,對痢疾就不說了,關於分型的時候,我們結合具體的條文吧,關於這一篇的概念,我想就說到這。

病因病機的內容,(1)嘔證的病因,偏重於水飲多,實熱少,(2)吐證的病因,虛寒多,實熱偏少,這就是根據它綜合了,47條,23條來說嘔、吐、噦的,它這是吐證裡面的病因,①虛寒偏多,實熱偏少,②就是肝胃不和,肝胃不和,它基本上是從積熱上來分析,肝胃不和,由積熱所致。(3)特別應該值得注意的,就是他提出了“胃反”的病名,我們對於條文,包括講完以後,大家要知道它的特徵,叫做“朝食暮吐,暮食朝吐”,而且主方,用大半夏湯,要知道大半夏湯怎麼組成的,起什麼治療作用,胃反的病因病機,特指是虛寒和水飲所致,要不它怎麼難治呢?比別的重了呢?它是把水飲和虛寒合在一起,病情就較單一的複雜了,時間關係,我就說到這,這是胃反的病因,簡單來說胃反的病機,胃氣不和所致,胃氣不降,那當然它就得上逆了,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存不下,和“水入即吐”,是怎麼回事,這都得具體講的時候解釋。(4)溏洩的病因,多屬脾虛,而且有的是脾腎俱虛,所以,它出現便溏不說,時間還久,恢復得慢。(5)水瀉的話,要具體分析,這個“瀉”,我說指洞瀉的那一類,水樣便,甚至如注,什麼樣好治啊?急性的好治,一般來說,多數屬於實熱或溼熱,象急性胃腸炎,就是初起是實熱為患,沒得到恰當的治療,它就會轉化了,由實轉虛了,這時候,飲食的習慣,包括形體消瘦等體徵就明顯了。所以,脾胃虛弱,再重的話,就該耗傷氣陰了,這就是整個的病理轉化過程,是一個必然趨勢。洩瀉,在方治上都有具體說明的。痢疾,十七篇也是講的,初起多側重於溼熱,對溼熱痢疾,有著名的方劑,白頭翁湯,這是非常典型的,稍久的話,易轉成脾胃虛弱了,脾胃虛弱之後,具體病位雖然是在腸,但是和肝血、和肺氣失調,甚至於和脾腎功能紊亂都有關係,痢疾的內容就顯得很複雜了,由於它涉及得比較廣,所以,在第1條和第6條裡,把《傷寒論》裡面的內容重複進來,實際上,要強調嘔吐還有治療禁忌的問題,所以,要審因論治,比方說,不能“見嘔止嘔”等,都是在這個條文裡面來體現的,但是,為了突出方證的治療,辨證施治的規律。

我們現在按著嘔、吐、噦,前23條的內容,給大家先綜合它的辨證施治,一、看嘔吐類的內容,首先是成因與脈證,這部分一個是第2條裡面,講了由飲邪導致的嘔吐,我一念原文,大家就明白了,看看是不是已經學習過了,飲邪致嘔,2條:

“先嘔卻渴者,此為欲解;先渴卻嘔者,為水停心下,此屬飲家;嘔家本渴,今反不渴者,以心下有支飲故也,此屬支飲。”(三類)

正好是十二篇裡面,屬痰飲嘔吐,我說這也可以簡稱為“飲嘔”,為什麼算狹義痰飲的範圍裡呢?因為上下兩條都叫做水停心下,“心下有支飲”,作為“此屬飲家”和“此屬支飲”,都告訴你,就是水停心下以後,舊飲沒去,新飲又生,這個時候拿什麼來判斷呢,就是看它(嘔)和渴之間的關係,嘔,如果能把飲邪驅除一些,就會減輕一些症狀,我說呢,不在於渴和嘔是辨證關鍵,辨證關鍵是“心下痞”的症狀,脘腹脹滿的症狀,是不是能最終解決,那才能證明,飲邪是否盡除,但是,這兩個條文,從《痰飲》篇的飲嘔完全搬過來,實際上,他教給你的是,如何辨別痰飲到嘔這種嘔吐,和水飲所作的這種嘔吐,怎麼鑑別呢?可以拿渴與嘔的先後順序來鑑別,我認為,重點是要解決噁心、脘腹痞悶,脹滿症狀,這是最主要的,所以,方證上就不重複了,這種嘔吐,有痰飲所作的,有口渴症、有心下痞證,用小半夏加茯苓湯,不重複了,這是一類。第二,就是虛寒的“胃反”,虛寒胃反,第3條原文,論虛寒胃反:

“問曰:病人脈數,數為熱,當消谷引食,而反吐者,何也?師曰:以發其汗,令陽微膈氣虛,脈乃數,數為客熱,不能消谷,胃中虛冷故也。脈弦者,虛也,胃氣無餘,朝食暮吐,變為胃反。寒在於上,醫反下之,今脈反弦,故名曰虛。”(三類)

這是透過脈象來分析胃反的病機,前面這段話,我覺得,在十五篇講谷疸的時候,已經說過了,當然,那個是按照趺陽脈來分析的,至少來說,數脈為熱,胃熱的話,他(病人)應該表現什麼特徵呢?消谷善飢,也可以叫做消谷引食,因為胃熱所致,吃得多,比方我們在講十三篇,消渴病的時候,“中消”的特點,也叫做“熱則消谷引食”,現在,他不是來強調吃得多的問題,而是要強調出現嘔吐是為什麼,我們來看,“發其汗,令陽微”,哪陽微了?胃陽,所以,誤汗傷陽致胃中的虛冷,必然導致嘔吐和,膈上胸中的宗氣不足,宗氣是什麼?已經說過好幾次了,胸中的宗氣,要是現在出現了陽微,那麼,“膈氣虛,胃中虛冷”,所以,有虛陽浮越的虛熱表現,這種脈象,叫做虛數無力的脈象,是虛熱脈象,它叫做“客熱”,這個“客熱”是假熱,和真熱相對而言的,這是它原文的意思,不是真熱,是假熱,所以,脈象是表現為,虛熱證之細數無力的脈,這是一段,由於病人脈數,醫生診錯了,把這種假熱看到真熱,用苦寒瀉下藥了,苦寒瀉下以後,更傷及胃陽,所以,它也有“土虛木賊”證,就是“肝木克脾土”的一種情況,脈表現為弦,因此,胃陽虛衰的話,直接影響腐熟水谷的功能,不能腐熟水谷了,就出現了朝食暮吐,他只是寫了這一個方面,他現在說不能消谷了,胃中虛冷,而表現為“朝食暮吐,變為胃反”,所以,這個條文裡面,簡單講了一下胃反病,是由胃陽衰微,不能腐熟水谷出現的朝食暮吐,這是一條,他這講的是把假熱,結果當作實熱,用苦寒藥誤下導致的胃反病。

下面,我們再來看第5條,說胃反,第5條,它說:

“趺陽脈浮而澀,浮則為虛,澀則傷脾,脾傷則不磨,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谷不化,名曰胃反。脈緊而澀,其病難治。”(二類)

等於給“胃反”下了個定義,什麼叫“胃反”,就是,“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谷不化”,這是症狀的描述,怎麼來的?用趺陽脈虛說明,是哪虛啊?剛才已經說了,上一條就告訴了,是胃陽的不足,這裡就是,這個“浮脈”,一定是浮而無力的,才能是虛,虛,剛才說,指胃陽不足;澀,剛才講澀脈,是瘀血的表現,在這裡面這“澀”,一個得當作傷脾來講,條文就這麼告訴你的,“傷脾”,這脾是怎麼傷的,剛才我說了,誤治後它不能腐熱水谷嘛,脾的動化,包括脾陽都跟著被傷,“不磨”,是脾陰的虧虛,兩相結合,既有胃陽不足,又有脾陰的不足,這在治消化道疾病的時候很重要,應注意這辨證,我們往往一考慮脾陽虛,就知道溫補,而沒有考慮脾陰的不足,包括胃燥的問題,他提到“胃反”,它為什麼複雜了呢?不僅有胃陽不足,還有脾陰的虧虛,兩相結合以後呢?胃寒脾燥,“不磨”就意味著不能腐熟水谷,因此,它就以什麼症狀為特徵了呢?“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完谷不化,它叫做“宿谷不化”,“朝食暮吐,暮食朝吐”,說它嘔吐證的嚴重性,和它所特有的特徵,早晨吃進去,晚上吐出來,傍晚吃的,第二天早上又吐出來,“宿谷不化”,和我們講的宿食、食積、經宿不化,可不是一個意思,那個宿食、經宿不化,用消導法,或者是根據病勢,用吐法、下法能夠解決,“胃反”不那麼簡單。這裡強調“脈緊而澀,其病難治”,為什麼脈緊而澀,又難治了呢?緊,陽虛而寒,和前面說的一樣,強調胃寒的問題,陽虛而寒,緊啊,為寒,澀,再一次來強調,這澀是什麼問題呢?津虧而燥,這兩種情況若並列在一起,出現矛盾了,上面是胃寒,底下又津虧而燥了,你說,你若為了解決胃寒,你就得溫陽,溫補法,溫補過了,津不更虧了嗎?滋陰的話,偏甘寒的藥物,對胃陽不足也不利,所以,治療出現了矛盾,他用脈象來表示趺陽脈若緊而澀,是這樣的一個病因病機,若胃寒,出現什麼症啊?因胃陽不足所致,上邊是吐,底下津虧而燥,又便秘,大便不通,你想潤下,用偏於甘寒的藥,對胃寒的嘔吐不行,那麼,你要用溫補的藥,或者是溫降的藥去止嘔,又對陰虧的腸燥便秘不行,因此認為是難治,治療大法怎麼辦?我就具體來說,初起的時候,應該溫養脾胃,降逆止嘔,你不能不給病人治啊,朝食暮吐、暮食朝吐,這病就夠典型了不說,它也確實是影響他(病人)正常飲食,整個機體狀態就迅速的惡化了,所以初期的時候,應溫養脾胃,降逆止嘔。後期的時候,應當補養胃氣,兼以滋脾潤燥,因此,說難治,難治我們也得治,怎麼辦呢?就是補養胃氣,同時兼以滋脾潤燥,大半夏湯能不能起到這作用?等到講16條的時候,再給大家介紹。

現在,我想講和現代醫學溝通的問題,讓大家瞭解一下,它相當於什麼病?應該說既有良性的,也有惡性的,第一,比方良性的,出現幽門梗阻,幽門梗阻的問題,有的是因為幽門狹窄,有的是先天因素,有的是術後所致,也有的是別的病造成的,特別是神經性的好說,為功能性,幽門狹窄或者幽門痙攣,這是屬於梗阻現象,比如屬於功能性的,包括象神經性嘔吐,還一類,就是胃鏡檢查的時候,發現他(病人)賁門痙攣,賁門痙攣的話,西醫就稱它為“賁門失弛緩症”,這就是在胃鏡的檢查下,才能夠排除胃癌,看到的是賁門痙攣,也可以叫做“賁門失弛緩症”,這都是屬於良性,而且特別符合我們講大半夏湯證的,條文要求,屬於功能性的改變,再一類,就是屬於器質性的,不管是賁門癌,還是合併食道下段的食道癌,那就是早期,越發現得早,手術越好,而且是綜合療法,可以延緩生命,不會出現轉移。再一類,就是我上次提到的,屬於噎膈範圍裡的,象賁門癌、食道下段癌,甚至整個食道癌,往下,賁門癌這樣的合病,是兩種不同的情況,但是,都屬於癌症,屬於噎膈範圍裡的,如果要用中藥治的話,可以用大半夏湯,配我們《金匱》裡的,旋覆代赭湯、橘皮竹茹湯,可起到止嘔降逆的作用,因為從病因病機分析以後,最終的病機是胃氣上逆,你就得調和胃氣,讓它沉降才行,關於大半夏湯的組成,和它的藥理研究,下次結合原文給大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