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學

歷史不胡說——韓信盧綰列傳

作者:由 奔跑的歲月2011 發表于 文學日期:2022-09-21

寡人之於國這句話什麼意思

此傳有三人,韓信盧綰陳豨,三人都有一個共同的行為,與匈奴人勾結,背叛劉邦,所以並列一傳,傳名有韓信、盧綰,無陳豨,猜測是因為兩人都是作為異姓王,被動而反,陳豨級別不夠,更多的像一個追求享樂的官員,只不過因為排場過大,所以被人舉報有謀反的可能,最後也被

“逼”造反了,在淮陰侯列傳中,記載過淮陰侯與陳豨關於造反的對話,也有淮陰侯做內應的共識,看起來陳豨造反已準備多時,但是從後期發展情況看,他的造反影響力太小,太小兒科了。

韓信,以國為姓,故韓王族的後代,並不是淮陰侯。本身也是一個有能力的人,至少在漢定國後能成為戰國七雄王族後人立國的僅存碩果,這本身就是一個很好的證明。韓信能夠成為韓王,是楚漢相爭,互相尋找代理人的結果,在最後楚漢的角力中,漢贏了,所以韓王信也就名正言順了。在這不得不再次吐槽一下項羽,在爭奪天下的道路上,

“有困難能上,沒有困難創造困難也要上”。不明白,自己擁有“名正言順”的韓王成不用,非要重新立一個沒有韓國王族血統的鄭昌。如果韓王成“大旗”一立,原來韓地的老百姓民心還是向韓王成的。韓信在道義上站不住腳的,項羽應該能保住原來韓國的地盤。歷史沒有如果,不知道鄭昌以什麼能夠打動西楚霸王。

韓信也是一個被劉邦

“忽悠”的典型。剛開始跟隨劉邦,韓信帶著自己的手下衝鋒陷陣,立了一些功勞。後來在劉邦被封漢中後,他給劉邦“指明瞭”方向。漢王手底下大家都是函谷關以東的,大家都是相加的,這種想回故土的思念之情,是劉邦奪取天下的重要依託。劉邦覺得“有道理”,於是許諾韓信做韓王,作為佔領韓國故地的一柄利器。作為王族一員,尤其是以前王族的遠支,成為王是心中無法言語的“痛”,一朝能夠實現,那必定是抱著“必死”的信心的,算是給自己的這一支祖宗爭了光。韓信很賣力,失敗被項羽俘虜,假投降,又機會又跑回到了劉邦陣營裡。俘獲韓信的項羽“空頭支票”沒準備到位,到位後估計韓信也不會跑了。不過有韓王成的例子在前,估計項羽說什麼,韓信也不會相信,還是要跑。這一跑,回去還是韓王,應該來說很值。

韓國的土地屬於漢朝

“心腹之地”。天下雖安,心腹不是在自己手裡,肯定是睡不著覺的,就算不是心腹之地,韓王不是自己的親戚,也是靠不住的。於是,開始“卸磨殺驢”。韓信你還是做你的王,不過不能在老地方了,到邊境去,跟匈奴人過過招。這招“借刀殺人”用的太明顯了,但韓信卻不得不進這個“套子”。誰讓自己的王是別人封的呢。打不過,怎麼辦?求和,求和的時候誰又知道究竟在談些什麼呢?一來二去,有了藉口,劉邦就開始“動手”了,韓信覺得可能會死,那就死馬當成活馬醫,造反吧。韓信造反,引出了差點讓劉邦丟命的“白登之圍”,如果這次圍城劉邦被俘,那近2000年後的土木堡之變,朱祁鎮也就不孤單了。因為決策失誤,被俘虜過的就不是一個御駕親征的皇帝了。

歷史不胡說——韓信盧綰列傳

女人的力量不可小覷,尤其是在枕邊的時候,往往能定人生死。打動女人可能是珠寶之類的珍貴品,比如秦王妃拿到一件狐皮大衣就救了孟嘗君。也可能是危機感,比如楚懷王身邊的鄭袖、冒頓單于身邊的閼氏,擔心失寵所以救了屈原跟劉邦。劉邦被圍白登,究竟是怎麼去說服閼氏的?情報工作無論何時都很重要。閼氏說了幾句話,白登之圍就被解了。仇已結深,剩下的就是大家彼此攻擊,直到

“生離死別”。估計劉邦不堪其擾,在派兵打韓信的時候,不忘招撫。韓信的“三罪”自評表明了自己的態度。我覺得單憑劉邦的口頭承諾,失去兵權,等待一無所有韓信的解決將會是“人為刀俎,我為魚肉”。韓信“痿人不忘起,盲者不忘視”的兩句比喻,形象生動,“人生再無回頭路”。

盧綰,是劉邦的發小,同年同月同日生,家住一條衚衕,估計從小一起撒尿玩泥巴。關係太好了,所以一個當了皇帝,找個機會找個理由也要封兄弟當一個王。但是,就是這麼個兄弟,也背叛了劉邦。他的背叛,似乎有點說不過去。就算最後王位被免,盧綰一生包括兒孫幾代富貴是跑不掉的。但他還是暗地裡造反了,不知道盧綰最後是不是後悔死的?盧綰這種表現是典型的心態失衡。

“別人家的孩子”,是最容易相互攀比的,一旦心態失衡,弱勢的一方會做出一些遺憾終生的事情,比如兄弟反目。我覺得當時盧綰心態應該是兄弟你都做皇帝了,難道真要對我下手,把我的封國給取消嗎?保封國,不將自己與“榜樣”的差距越拉越大,這才是盧綰當時最想做的,也可能是他背叛的主要原因。盧綰做的比其他人“好點”的地方是他沒有主動攻擊劉邦,未發一兵一卒,只是在“拉偏架”,只是外交上的聯合,更多的是口頭上的,還沒落在行動上,只是是讓劉邦的敵人多活幾天,讓自己的“保質期”更長。

歷史不胡說——韓信盧綰列傳

盧綰的謀反,始於手下張勝的自作主張。一個人給仇人出主意,那麼一定要好好想一想他的目的是什麼。燕王臧荼的兒子高訴張勝,陳豨被滅之後,下一個物件將會是盧綰。有道理嗎?有。但是他會有那樣的好心嗎?只不過是策反罷了。於是張勝被說服。然後盧綰也被說服。

世上沒有不透風的牆,雖然盧綰一直都是偷偷摸摸的準備,但還是被發現了。當盧綰造反的訊息傳給劉邦,估計劉邦的心在

“滴血”,從沒給開“空頭支票”的發小居然背叛了自己。派人核實,追問盧綰。心虛的人是不敢正面面對質詢的。坐實謀反事情後,那就開打,已經在滅功臣路上走得越來越遠的劉邦也不差盧綰一個了。開打後,毫無戰鬥力的盧綰準備給劉邦道歉,估計這個時候盧綰已經對保留封國沒有任何想法了,但他肯定還是會認為,劉邦會赦免他的。時間沒有給我們答案,在等待的時候劉邦殯天,於是盧綰只能亡命大草原。在大草原,失去了庇護的盧綰,任人宰割,他的命運似乎比韓信差,因為主動找他茬的人太多。誰讓他是劉邦的發小呢?既然打不到正主,欺負欺負替代品,也能解心頭之恨。這也是“人之常情”,千百年沒變,一種阿Q精神?最後盧綰鬱悶而死。盧綰死後,正妻偷跑回漢朝,拜見呂后求條生路,以前大家估計是好妯娌,結果呂后也死了。

在盧綰叛漢的路上,張勝起到了關鍵作用。應該說他是一號人物,但他的思想已經遠遠落後於那個時代。如果早出生一百年,他還能在制衡的道路上展示自己的才能。已經大一統的漢朝,已經容不下分裂的隱患了。只能說張勝害了盧綰。

韓信、盧綰的後代後來都回到了漢朝,大漢天子對待他們待遇還不錯,都封了侯,這可是飛將軍李廣多少年夢寐以求卻從未實現的事情。

陳豨,距離太史公時代不遠。荊軻刺秦的見證人太史公都見過,陳豨的

“熟人”卻一個不知,竟然未記載陳豨的發家史,這似乎有很大的蹊蹺。不管怎麼樣,陳豨被封為侯,統帥邊兵抵抗匈奴,能力、戰功肯定還是有的。只不過這個人不懂“守拙”,太過張揚。隨行賓客千人,這個出行規模估計趕得上皇帝了。於是周昌舉報了他。那麼大的排場,劉邦估計是早有耳聞了,但直到周昌舉報陳豨才動手,為什麼?是因為沒騰出手來?派人暗中調查陳豨,發現問題不少。被調查後,陳豨心中很是不安,估計已經下定了造反的決心,與手底2名心腹大將進行了商議。劉太公(太上皇)喪禮,劉邦召見陳豨,陳豨心虛,怕赴“鴻門宴”。左思右想後,陳豨還是邁出了造反的實際一步。

歷史不胡說——韓信盧綰列傳

劉邦在對付陳豨的手段上充分利用了人心,凡是被陳豨打擊的,都赦免,丟失城池的太守免死,能力一般的趙地四將封侯,賞千金收購陳豨手底良將頭顱,讓燕趙壯士自覺選擇投靠物件,切斷了陳豨的兵源。應該說,手段很成功,陳豨之亂很快被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