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學

假如漢武帝當年沒有獨尊儒術,而是獨尊墨家,會是怎樣一番景象?

作者:由 小逗傳媒泰松 發表于 文學日期:2022-10-09

儒術體系叫什麼名字

漢武帝曾推行過一個著名的文化大一統的政策,即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但首先得說清楚漢武帝最後選擇儒家是有必然性的,而本篇的討論是在完全忽略這些之後才展開。

獨尊儒術後,漢朝開始重用儒生或偏向儒家思想的官吏,在此基礎上建立治理國家的文官體系;而這個不侷限於漢朝,也在後世對古代中國產生重大影響的體系,其核心思想的基礎是《易經》、《尚書》、《禮》、《樂》、《春秋》這些儒家經典;後來又經過南宋朱熹之手編纂修訂出了四書,它們由內且而外地對我們整個國家民族的歷史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

假如漢武帝當年沒有獨尊儒術,而是獨尊墨家,會是怎樣一番景象?

這些經典首先會變成歷代讀書人的必讀,因為這是文官體系的門檻,也逐漸因此在後世成為積累學問的門檻。

但如果獨尊的是墨家,最明顯的肯定是漢朝時候的經典和門檻就會變成《墨子》、《胡非子》等著作,而後世又會由經典引起無限的討論,出現眾多關於墨家學說詳細問題的書籍文獻,再有墨家的集大成者使墨家學說出現階段性的發展,直到我們今日尊崇的文聖也會由孔子變成墨子和他原本籍籍無名的許多傳人。

假如漢武帝當年沒有獨尊儒術,而是獨尊墨家,會是怎樣一番景象?

儒家與墨家第一個顯著不同就是對於人際關係的處理。

儒家主張博愛,但愛是有分別的,墨家卻主張無分別之愛,即“兼愛”。

假如漢武帝當年沒有獨尊儒術,而是獨尊墨家,會是怎樣一番景象?

儒家與墨家的第二個顯著不同就是由第一個延伸而來。

因為從我們作為“人”的視角來看,誰生了我和誰生了別人不是區分很清楚嗎?那怎麼看才會得到天下父母皆“父母”的結論呢?只有越過個人視角,從人人平等的上帝視角來看。上帝視角,或者用中國古代的常用說法——“天”,視眾生是平等的,既然眾生平等,那麼重等級的儒家所主張的天子之禮貴族之禮等等,豈非白花陣仗?

所以墨家很反對儒家主張厚葬所謂身份高貴的人,如果尊墨家,皇帝就不應該修陵墓,貴族也不應該大張旗鼓地陪葬金銀,人死只需薄葬。

這種想法在今天倒實用,只是可能今天我們得少很多帝王陵著名景點,也少發掘不少金玉古董。

而且墨家所主張的平等,不是像厚待我父親一樣厚待別人父親,而是像薄待別人的一樣薄待我的,所以中國人今日頭上還重重的“孝”字、每逢長假大規模遷徙歸家的習慣,等等,可能都會被改寫。

假如漢武帝當年沒有獨尊儒術,而是獨尊墨家,會是怎樣一番景象?

比如之前提到薄葬,墨家當然覺得薄葬省下來的人力物力就應該投入生產實用中嘛。既然要平等,那大家就都平等地減薄待遇嘛,這就是墨家的“節用”。

“節用”來源於墨家的創始人墨翟所屬的小農階級。在春秋戰國這種鐵犁才使用不久的年代,沒有系統的農業技術和經驗知識,也沒有方便省力的農業器具,那時的農民不僅生產效率低,且時逢戰亂,物資經常匱乏,所以在墨家眼裡,一切都十分有限,需要節省和提高效率。所以,實用主義才是墨家的真正原則。

在實用主義原則下,墨家在力學、幾何學、代數學、光學等等自然科學的研究成果上做出了重大貢獻,這是其他諸家望塵莫及的。

如果真以墨家為尊,很可能在封建社會後期就會改寫科學家被人認為是不務正業的偏見和走投無路的情況,甚至改寫清代最終視科學為“奇技淫巧”,導致整個國家科技停滯,最終落後捱打這種痛心的下場。

然而也不盡然是好事,因為墨家堅持絕對的實用,所以“不實用”的東西沒有任何存在的必要,所以想進電影院、遊玩迪士尼你就死了這條心吧,藝術、娛樂這些不生產物質產品的活動是不該存在的,生活的“進一步享受”是浪費。

說白了就是以自苦為極樂,日夜不休,如同大禹治水。“非禹之道也,不足為墨。(《莊子》)”

倘若是這樣,那麼詩詞歌賦又要置於何地?被瞧不起的是不是就會由科學家變成詩人、文學家、藝術家?

我們不得而知,萬一如此,少了李白蘇軾這些文壇大咖,中華文化又如何能有我們所見的驚豔璀璨啊。

“其生也勤,其死也薄……天下不堪。”語出《莊子》,道盡墨家。但無論儒墨百家,任何時代的思想都會經過變革與融合去適應時代的需要。

所以不論是歷史還是現在,都有人生前孝悌,死後薄葬;既生活簡苦,也才華卓然。

思想存在的意義,最終是要更好地為人生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