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學

“惟道是從”是“德”的唯一評價標準

作者:由 時效波 發表于 文學日期:2022-10-19

蹠飛杭兮越海什麼意思

人性是物性的綻放,人道是天道的賡續。

天地萬物都在循規律而變化,天地對人的造化,天地運轉規律在人體中的自然發生,人體的能量要自然承接,

願意承受一切,

不進行無謂抗爭,或透過能動性把能量用於遵循規律的行為,這才是合大道

“道德經”中的“道”指的是一切事物最本源、最一般的規律,“德”指的是人觀察、領悟、配合“道”的能力。用舞蹈作比喻,“道”是舞曲,“德”是舞者聆聽舞曲的韻律並隨之起舞的能力。舞者不可能讓音樂停下來,更不能讓音樂順著自己的舞步,只有讓自己“配合”舞曲節奏才能完成舞蹈。

老子在《道德經》中告訴我們,真正的

“大德”就四個字:“惟道是從”。德不是指“仁義禮智信”這樣的道德評價,道在哪裡,孔子說“天命之謂性”,大道落在人身中,叫做性。洞察一個人是否有德,只是看這個人在人生的一切境遇之中,是否能夠確保順從道的發用,保證身中自性道氣的自然造化,時時不違背大道造化的規律,這才是

的唯一

評判

標準。

所以,只有

“惟道是從”、“順道而行”,才是真正的德。如果你所做的所謂的“德”,不能吻合本性的造化,那就是“偽德”,真德假德的分界在於能否吻合大道的規律、本性的造化規律。

“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老子認為,人是在失去了道後才追求和強調有德,失去德後才追求和強調有仁,失去仁後才追求和強調有義,失去義後才追求和強調有禮。一個人若失去了道,就是失去了根本,其所表現的一切“仁義忠信”都是假的。仁義道德是在隱匿自私的人性,越是彰顯人性,越不會過多在意別人的感受或評判,因為人性表達出來的就是自私的。因此,不要被道德綁架,只要遵循規律存在了,一切道德方面的糾結都沒有必要。並非說,得道的人就沒有禮儀,只是,他們不會刻意去講究禮儀,死守禮儀,禮儀只是遵循規律辦事的一種自然的行為方式而已。

生活中,

我們踐行

“德”,

往往

“德”理解成“道德規範”

認為

只要壓抑自我

自己遵守既定的社會規範,就

“德”

事實

是,

“德”的人瞭解自己的需要、性格、身體狀況、行為規律、社會地位等客觀條件;他知道怎麼讓自己的主觀意志配合自己的客觀條件,

順道而為

,使自己獲得最好的發展。所以,有德之人也是自私的:他理解自我,而不刻意控制自我。但正因為他放下了刻意的自我控制,

獲得了

“道”的加持。

理查德

·道金斯在《自私的基因》裡說:自私是正常的,自私是天經地義的,自私是被老天編碼的

,因自私產生的各種被道德所不允許的,被其他人所詬病的,都無所謂的,因為人就是這個

德行,就是這個灶性,知道這點之後,你就非常容易釋然了。

成長修行

不是為了讓自己成為一個完美的人,不是為了讓生活中不再有不如意的人事發生,抱

想法,

使人走向偏執

。真正的成長修行

僅僅是為了成為你自己

——

完整

自己,而完整就意味著有好的一面,也有陰暗的一面,這是所有人事的共性。

世間萬物皆包含矛盾關係,

完美

是頭腦假我的定義,是迎合外界標準的

理想化

定義。每一個生命都有獸性、人性和神性,成為完整的自己,就

接納並允許自己所有的特性。

莊子說過:仁義、是非,是人的枷鎖。人生的最高境界便是無善無惡,有了是非的牽絆,永遠做不到逍遙。聖人並不要求達到天下至善,人人沒有怨恨,事實上那是辦不到的。

“天道忌滿,人道忌全。”

守住大原則順道而為,不必求全責備。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天道是公平的,沒有偏私,沒有感情,並不因為你做了好事,就來獎賞你,也不因為你做了壞事,便來懲罰你。

事實

只是順道與否,受到的獎懲不同而已。

“惟道是從”是“德”的唯一評價標準

“惟道是從”是

”的

唯一評價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