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學

瓦,慢慢蘇醒

作者:由 微遊甘肅 發表于 文學日期:2022-10-25

垂瓦是什麼字

瓦,慢慢蘇醒

文字 |「誰最中國」

圖片 |「來自網路」

瓦,作為中華民族主要建築材料,

陪中國人走過了一個又一個時代。

瓦的出現,

使古人告別了茅草屋頂,

安逸的生活場景使幸福有了具體模樣。

瓦,慢慢蘇醒

在北京,它是皇城中平民的避風場所;

在徽州,它是煙雨江南的詩意符號;

在麗江,它是遊客流連忘返的歷史沉澱。

兒時,站在院子裡,看鳥兒在瓦上蹦躂蹦躂,想著有一天像鳥兒一樣和瓦來個“親密接觸”。如今,站在高處看那連綿的瓦房彷彿是大地的衣裳,撫慰著在大地上生活的人們,守護著他們的美夢。

瓦,慢慢蘇醒

瓦,取之於大自然中的泥土,以燒製使其堅硬。它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

《春秋》中關於青瓦的描述,“隱公八年,松公、齊候、衛候盟於青瓦屋。”在當時,已有青瓦為屋頂的建築。到了宋遼金時期,瓦在民間得到了推廣。從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中可以看到,在北宋都城汴梁普通的居民建築已經用瓦鋪屋頂。

瓦,不僅為數代中國人提供了遮風避雨的生活場所,更承載著四季的變化。

瓦,慢慢蘇醒

是夏,急速的雨來不及躲閃,站在陌生人的屋簷下,看著綿延的雨簾編織後的世界。是秋,風帶走秋葉,細碎地落於瓦上,黃灰相間的美意,裝飾著寂寥的秋。是冬,雪與瓦構成一幅構圖絕妙的山水畫,冰條從瓦當垂下,帶著冬的趣味。是春,一顆小樹苗從瓦的縫隙中鑽出來,屬於它的一生剛剛伊始。

瓦,慢慢蘇醒

瓦,慢慢蘇醒

瓦,慢慢蘇醒

瓦,在四季的流轉中,承載著特別的痕跡與記憶。雨水的沖刷,在瓦上留下斑駁的痕跡,使每塊瓦有了獨特的樣子;氤氳的世界,使青苔一不留神便長滿了瓦的表面,於是屋頂之上有了一個詩意的世界。

瓦,慢慢蘇醒

姜文在電影《邪不壓正》中,用瓦搭建了一個獨屬於“李天然”的理想世界。瓦不再僅僅是房屋的“衣服”,而是一個自由世界的承載。踩在用瓦搭建的屋簷上,或相聚、或分離、或是相愛。天空之下與屋簷之上,大地與天空之間有一個“平行空間”,人與鳥一樣可以在這起舞。

從屋簷下的世界,到屋簷上的世界,不僅是瓦的轉變,亦是人們目光的轉變。

瓦,慢慢蘇醒

2000年後,瓦逐步擺脫了屋頂的束縛,找到了滿足屋頂功能之外的新表達。

它與水的結合,靜態的水紋彷彿有了波瀾的生機;它與新材質的結合,平淡無奇的空間有了質樸的華麗感;它與植物結合,單調的空間有了一點禪意。

瓦,慢慢蘇醒

瓦,慢慢蘇醒

績溪博物館給瓦全新的視點,使瓦成為風景中的風景。

瓦,慢慢蘇醒

瓦,慢慢蘇醒

它的設計者是建築設計師李興鋼,他在設計中基於對古徽州建築的理解,大量運用瓦元素,建造了與山水相融又符合當代色彩的博物館。

他將瓦運用在垂直的牆面上,青瓦彷彿爬山虎,從屋頂上垂下來。灰色的青瓦與白色的牆面構成了一幅淡雅卻極具韻味的山水畫。白予空間的遐想,灰以空間厚重感。在牆體的造型上,採用了“折頂擬山”的手法。灰色的三角與周邊山形水系融合,雖是“人造山”,在遠處觀望為“屋山”,遠景則如真山。

瓦,慢慢蘇醒

瓦,慢慢蘇醒

在花窗的設計上,設計師透過巧妙的測算,將不同花窗紋樣佈置在大小不同的方格中。當光斜射過來,形態各異的瓦將光分解為不同造型的影子。這光的舞步,在績溪博物館一步步被拉長。

建築的詩意,也許便是如此。某個時刻,建築與大自然中的風、雨、光產生了聯絡,被你看在了眼裡。稀鬆平常的日子,也可以用詩去歌頌。

瓦,慢慢蘇醒

中國美術學院民藝博物館給瓦全新的姿態,瓦如雲停在我們身邊。

中國美術學院民藝博物館位於中國美院杭州市象山校區,是日本建築師隈研吾的作品。隈研吾曾表示,這是他最滿意的作品之一。他在設計這座建築的時候,秉承著“讓建築消失”的設計理念。透過人工與自然混雜相生的方式,使自由氣息流淌在建築中,也走入每個來訪者的心間。瓦,作為中國美術學院民藝博物館最重要的材質,在其中有著更自由的形式與表達。

瓦,慢慢蘇醒

瓦,慢慢蘇醒

瓦片,鑲嵌在交織的鐵絲網之間。遠遠望去,瓦片好似無數朵雲漂浮在空中。瓦,好似擺脫了空間的禁錮,有了自由的生命與深沉的感受。

光透過“瓦牆”透到地面,彷彿一隻只印在地面上的白鴿。在中國美術學院民藝博物館中,每片平凡的瓦都好似對生命有了渴望。

瓦,慢慢蘇醒

“該博物館位於山坡上,設計師為了順應坡地地形,設定了內部連續的坡道將整個建築空間與環境融合。”遠望它,它彷彿匍匐在坡地上,隨時準備著遠行。無論從總體還是從區域性,自由之意透過瓦得到了完美的呈現。

寧波博物館讓瓦的歷史迴歸,喚起人們久遠溫柔的記憶。

寧波博物館由普利茲克建築獎首位中國籍獲獎者王澍主持設計,獨具匠心的設計,使博物館本身成為了一件特別的展品。在高樓林立的寧波,建立一處這樣的建築是瓦的迴歸,也是文化的迴歸。

瓦,慢慢蘇醒

建築的外立面由青磚、龍骨磚、瓦、打碎的缸片層層疊砌而成,這樣的牆體被稱為瓦爿牆。它的建築材料大多是寧波舊城改造時積留下來的舊物。其中,青磚數量最多,多為明清至民國時期不等,甚至有部分是漢晉時代的古磚。廢舊的建築材料透過50多個工匠,手工砌築層層疊砌,歷時200余天完工。如今砌牆的工藝面臨著失傳,現代造房工藝的便利,越來越少的人願意一板一眼去學這門老手藝。

瓦,慢慢蘇醒

瓦,慢慢蘇醒

廢舊的瓦片在顏色和肌理在牆面的整體呈現出歷史的沉澱感。紅色的瓦給整體灰色調的牆體突出的視覺效果,撞色建築的背後亦是歷史與現代的碰撞。

當我們走近它,可以發現歷史的痕跡及當年燒製時留下的符號,每塊瓦都承載著它的歷史,每塊都在風雨中加深著對世界的感受。

瓦,慢慢蘇醒

寧波博物館這件展品,當它的外衣佈滿青苔,長出幾簇灌木。打上了時間的痕跡,享受著時間的滋養。

瓦,慢慢蘇醒

瓦的可塑性與延展性使它不僅作為建築體的外部修飾,同樣適用於建築的內部空間,予空間質樸的真實感,予生活詩意的感受。

瓦,慢慢蘇醒

瓦,慢慢蘇醒

瓦庫5號坐落於鄭州,是一個品茶與品瓦皆宜的茶空間。瓦庫的設計師為餘平教授,他以生活中常見而又瀕臨消逝的“瓦”為主要元素,讓瓦在我們的視野內再一次鮮活了起來。

在這裡,瓦變成了一頁頁書,懸掛在牆上;瓦變成空間中的一面牆,渲染著空間的意境;瓦變成了一個盤子,上面託放著一切與美有關的事物。

設計師將將瓦豎向掛於牆面,做成流水的牆面,潺潺的流水與古樸的瓦彷彿將我們帶入煙雨濛濛的江南。

瓦庫5號用瓦堆砌築成一個直徑5。5米的圓柱形空間,青瓦魚鱗紋樣使半隱半現牆體彷彿有了波光粼粼的動態美。瓦不僅起到了分割空間的作用,同時保障了通風與採光,營造了空間的韻律美。

瓦,慢慢蘇醒

瓦從室外走入室內,是瓦的轉身也是文化的需要。瓦,這一表達不同民族不同地域文化的建築材料,逐漸成為了新時期我們內心的訴求。

瓦,慢慢蘇醒

瓦,從幾十年前的隨處可見,後來的無處可尋,到如今的變體。瓦如同一條沉睡的魚,正在漸漸甦醒。

瓦從屋頂平移到牆面,從室外走入室內,從昨日的遮風避雨的建築材料,逐步變為可以裝飾建築與空間的詩意符號。瓦的變形與迴歸,不僅是建築材料的多重表達,也是文化的迴歸。

瓦,慢慢蘇醒

圖 | 唐嘯谷繪畫大雜院

“剛烈美麗之時為之玉,樸素擔當之時為之瓦。”樸實無華卻歷經千年而不腐的瓦其實代表著過去中國人的生活方式,記錄著一輩人關於家樸素的記憶。曾經的我們或是我們的父母,住在用瓦蓋的房子裡,推開門就是熟悉的街坊四鄰。在院子裡烹飪質樸的食物,在分享中感受時光的溫情。

瓦,慢慢蘇醒

瓦,慢慢蘇醒

弗蘭姆普敦認為,人與物之間存在著“移情作用”,在充分理解建造轉態和背景的基礎上,材料有了思想和情感,同時人也會形成強烈的情感反饋。瓦與中國人存在某種連線,瓦連線著中國人的情感與集體記憶。

瓦作為穿越了整個中華民族歷史的建築材料,用瓦做屋面,是中國建築最為重要的特徵之一。某種程度上來說,一片片瓦的連線,串聯著我們的家園、城市與國家。

當瓦重新以新的形式走入我們的視野,我們自然地去擁抱它。即使習慣了生活在鋼筋水泥中,瓦的記憶仍在我們血脈間靜靜流淌。

編輯 | 之源

-參考資料-

《青瓦藝術在當代建築室內設計中的應用》李影

《瓦在中國環境裝飾設計中的應用》 王秀秀

喜歡就點 - 誰最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