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學

為什麼穀物影響人類文明興衰?聽滬上學者解讀盤中餐密碼

作者:由 文匯網 發表于 文學日期:2022-12-01

為什麼要文明

為什麼穀物影響人類文明興衰?聽滬上學者解讀盤中餐密碼

自從人類開始以穀物為食之後,人類社會也被穀物塑造了。為什麼說穀物影響了人類文明的興衰?為什麼是穀物而不是瓜果或肉類最終成為人類主食?

“穀物能有啥故事?天天吃的東西,看似平淡無奇,有點像‘灰姑娘’容易被人忽略存在。但我讀過關於咖啡、甘蔗、胡椒、辣椒和棉花的通識書籍,敘事時間軸約是500年——這些物種主要是在哥倫布發現新大陸後走向世界的。相比之下,穀物是農業版圖中的‘主角’,是人類最悠久的馴化物種,有著一萬年曆史。作為‘配角’的其他物種都已被樹碑立傳,作為主角的穀物卻依然待在‘被遺忘的角落’裡。”前不久

“上圖講座”上與植物學家盧寶榮對談時,

食品工程專業博士、上海交通大學MBA課程教授崔凱分享新書《穀物的故事:讀解大國文明的生存密碼》,已由上海三聯書店出版。

書中試圖講述穀物橫跨一萬年、涉及五大洲的歷史演變與社會變遷,融合物種、農耕、飲食、戰爭和經濟等方面,分享大量穀物知識的同時,也試圖拓寬人們看待穀物的視角,讓讀者透過穀物一窺人類綿延的歷史。“與探幽發微的學術風格不同,這本書更注重內容的廣度,儘量將物種、氣候、生物、歷史、文明、經濟和貿易等內容融合在一起。自己很像‘拾荒者’,蒐集了很多別人眼中不太有用的‘邊角料’,試著去勾勒出‘一米寬’的‘大歷史’畫卷。”

為什麼穀物影響人類文明興衰?聽滬上學者解讀盤中餐密碼

書中穿插趣聞軼事,比如秦朝人吃什麼?清朝為什麼會出現人口暴增?進入現代社會,泡麵是怎麼被髮明出來的?書裡還有蘇格拉底、康熙皇帝和孟德爾的名人掌故,也包括凡·高、莫奈和齊白石的田野畫作,還有羅大佑、李健的詩詞歌曲等,甚至還有作者的成長經歷……

1970年生於吉林省吉林市的崔凱,童年在遠離城區的一個小村莊度過,“放學後要幫父母種地、割草,也常在田野裡捉蜻蜓、逮蟈蟈、掏鳥窩,不知不覺見證了穀物的春華秋實。

2018年到賓夕法尼亞大學做訪問學者,在人類學系選修課程《人類史大變遷》,人類學視角和全球化視野給我很大觸動。”崔凱

還與友人做過《公眾關注的農業》社會調查,覆蓋31個省市242座城市。

調查資料讓他意外——人們依然關注農業,只是這種關注從“鋤禾日當午”升級到“舌尖上的中國”。在他看來,從符號的意義來說,穀物已經滲入我們的文化日常生活。比如“科學”的“科”,是“禾”加“鬥”,實為測量之學。

復旦大學教授

盧寶榮評價,

《穀物的故事》跨越漫長曆史以及方方面面,在遙遠的過去,人們的生活狀態正是透過食物來體現的,穀物不只是植物,還是人發展、進化的重要媒介。

穀物文化深植於文明程序,

崔凱著作以大眾化語言普及了“盤中餐”密碼。

為什麼穀物影響人類文明興衰?聽滬上學者解讀盤中餐密碼

他們談到,

大約在400萬年前,人類開始直立行走,雙手被解放出來。約100萬年前,人類開始使用火,吃上了烤熟的食物。然而在相當漫長的演化史中,人類依舊以狩獵採集為生,與野生動物並沒有本質區別。直到1萬年前,人類開啟穀物馴化,命運才發生了根本性變化

,人類才有了定居生活,有了職業劃分,有了文字和藝術,形成了城市和國家。人類不斷探索先進的耕作技術,發明化肥、農藥和拖拉機,在單位耕地面積上生產出更多食物。

原因是什麼?1。3萬年前,地球突然遭遇一次冰期,氣溫驟然下降約8℃,這場冰期持續了約1200年,生態系統崩潰了,考古學家在很多遺存中發現,野草種子數量開始增加。很多學者推測,冰期帶來的生存壓力,迫使人類吃起了以前看不上眼的草籽,開啟穀物馴化道路。

“民以食為天,國以糧為本,《穀物的故事》讓讀者更多地瞭解穀物的過去、現在和未來。要解決糧食問題就需要更多地依靠科技進步,需要我們所有人共同努力。”中國科學院院士徐冠華評價。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金兼斌形容,書中有學者的探究、實踐者的思考,還有農家子弟的時代記憶,“就像一部有溫度的紀錄片”。

作者:許暘

圖片來源:出版方

編輯:王筱麗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