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學

戰國初年,能夠繼承孔子“樂教”思想孔門弟子,非子夏莫屬

作者:由 四書國學 發表于 文學日期:2022-12-01

教者何謂也教者效也上為之下效之

前言

在儒學教育中,“樂教”的傳承最不明晰,《樂經》之有無一直是學術爭論的焦點。

戰國初年,孔子弟子子夏在魏國從事儒學教育,培養了大批儒學人才。

魏文侯作為子夏弟子,不僅服膺儒學,向子夏請教“樂”學問題

,而且撰寫《孝經傳》宣傳儒學思想,在其國內推行儒學教育。他的樂工竇公儲存有《大司樂》文字,應該和當時魏國所推行的禮樂教化有關。

戰國初年,能夠繼承孔子“樂教”思想孔門弟子,非子夏莫屬

因此,

《大司樂》應該是儒學“樂教”文獻,而《樂記》則極有可能是子夏、竇公等人對《大司樂》的具體解說。

事實證明,子夏在魏國繼承和發展了孔子的“樂教”理論和實踐。

透過現存文獻的綜合分析可以推斷,

《大司樂》是孔子晚年確定的儒學“樂教”教材

,涵蓋了儒學“樂教”的全部理論和實踐;孔子逝後,子夏將其帶到魏國加以傳播,魏國樂工竇公保管了這份文獻並由其後人獻給了漢文帝。

《大司樂》後來被整合進《周禮》中

,長期作為儒家

“禮學”文獻,掩蓋了它實際上是古《樂經》的事實。

先秦儒家“樂教”由孔子發其端。

孔子逝後,其弟子子夏在魏國從事儒學教育,宣傳孔子的思想和學說,傳播儒學典籍。魏文侯拜子夏為師,服膺儒學思想,在其國內推行儒學教育,提倡孝道和禮樂教化,傳播儒家文化,擴大了儒學的影響。

戰國初年,能夠繼承孔子

“樂教”思想並透過儒學教育加以推廣且取得實際效果的孔門弟子,

非子夏莫屬

。而子夏在魏國的“樂教”文字,應該就是魏文侯樂工竇公留傳而由其後人獻給漢文帝的《大司樂》。

戰國初年,能夠繼承孔子“樂教”思想孔門弟子,非子夏莫屬

從一定意義上說,

子夏“樂教”是先秦儒家“樂教”的一個標本。

利用這個標本,不僅可以考察先秦儒家“樂教”的具體內涵,而且可以推匯出孔子“樂教”的理論和實踐,深化對先秦儒學教育的理解和認識,解決長期以來困擾學術界的《樂經》文字有無的問題。

由於與此問題相關的

文獻大多零碎,不成系統

,我們不得不採用一些考古復原的方法,使得研究結論雖然可以自洽,卻不一定能夠定讞,這是需要讀者諸君予以鑑諒的。

子夏

(前507年—?)名卜商,晉國溫(今河南溫縣西南)人,後來三家分晉,溫屬魏國,故也可說是魏人。

他是“孔門十哲”中的小字輩,以“文學”見稱。

《史記·仲尼弟子列傳》載:“卜商,字子夏。

少孔子四十四歲。子夏問:‘“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何謂也?’子曰:‘繪事後素。’曰:‘禮後乎?’孔子曰:‘商始可與言《詩》已矣。’

戰國初年,能夠繼承孔子“樂教”思想孔門弟子,非子夏莫屬

子貢問

:‘師與商孰賢?’子曰:‘

師也過,商也不及。

’‘然則師愈與?’曰:‘過猶不及。’子謂子夏曰:‘汝為君子儒,無為小人儒。’孔子既沒,子夏居西河教授,為魏文侯師。其子死,哭之失明。”

《魏世家》又載

:“文侯受子夏經藝,客段幹木,過其閭,未嘗不軾也。”《史記》和《漢書》的這些記載,

大體勾勒出子夏的歷史輪廓

,對我們瞭解其生平事蹟頗有幫助。不過,唐人司馬貞卻不滿意這樣的描述,他在《史記索隱》中說:“子夏文學著於四科,序《詩》,傳《易》。

又孔子以《春秋》屬商。又傳《禮》,著在《禮志》。而此史並不論,空記《論語》小事,亦其疏也。

”的確,子夏在孔子逝後,對孔子選擇並闡釋的儒學典籍進行了很好的傳播,成為大家

公認的傳播孔子儒學典籍的主要代表人物

,即所謂“傳經之儒”。

不僅司馬貞提到的《詩》《易》《春秋》《禮》的傳播得益於子夏,而且

《書》的傳播也與子夏有關。

《尚書大傳》引有子夏、顏回與孔子論《書》,孔子說

:“‘六誓’可以觀義,‘五誥’可以觀仁,《甫刑》可以觀誡,《洪範》可以觀度,《禹貢》可以觀事,《皋陶謨》可以觀治,《堯典》可以觀美。”

戰國初年,能夠繼承孔子“樂教”思想孔門弟子,非子夏莫屬

這與漢初伏生所傳

“七觀”之義相合,而顏回早死,不聞其有儒學傳授,因此,

伏生《尚書》學應該是由子夏一脈所傳。

此外,子夏還參與了《論語》《爾雅》的編撰,這些也是先秦儒學的重要典籍。

而《史記》和《漢書》對子夏在傳播儒學典籍方面所發揮的突出作用

,關注度確實顯得不夠,司馬貞的不滿自有其道理。即便如此,我們還是應該承認,《史記》和《漢書》記載子夏的學行、性格以及孔子對他的期待,是有利於我們認識其人的

尤其是記載孔子逝後子夏在魏國西河從事儒學教育,培養了一批著名的儒家學者,對儒學傳播發揮了巨大作用,

這是子夏一生中最為輝煌的業績,並不亞於其傳播儒學典籍。

《史記》和《漢書》的記載並未偏離史傳的主題

。當然,這必須結合子夏在魏國的遭遇以及魏文侯的治國理念和政教實踐,才能更準確地瞭解子夏在孔子逝後所發揮的獨特作用,更科學地認識儒家教育在戰國初年的真實狀況,為我們理解和認識儒家

“六經”和“六教”開啟一扇獨特的觀察視窗。

戰國初年,能夠繼承孔子“樂教”思想孔門弟子,非子夏莫屬

魏文侯拜子夏為師,支援子夏在魏國開展儒學教育,

是探討子夏“樂教”的關鍵

。我們的討論就從這裡開始。

關於魏文侯拜子夏為師,南宋洪邁曾表示懷疑

,他說

:“魏文侯以卜子夏為師。案《史記》所書,子夏少孔子四十四歲,孔子卒時,子夏年二十八矣。是時,周敬王四十一年,後一年元王立,歷貞定王、考王,至威烈王二十三年,魏始為侯,去孔子卒時七十五年。文侯為大夫二十二年而為侯,又十六年而卒。姑以始侯之歲計之,則子夏已百三歲矣,方為諸侯師,豈其然乎?”

其實,這一質疑並不成立

。魏桓子的嫡孫魏斯

(一作都,前472—前396年)在周貞定王二十四年(前445年)成為晉國魏氏領袖,獨立行政;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三家分晉,魏斯正式被封為諸侯,史稱魏文侯。

由於魏斯的獨立行政已經開啟魏國分晉之先河,

故史書一般以魏斯成為晉國魏氏領袖的周貞定王二十四年(前445年)為魏文侯元年,

並不以其正式被封為諸侯的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為魏文侯元年,現行的各種歷史紀年表也均如此標註,說明大家的認識是一致的。

戰國初年,能夠繼承孔子“樂教”思想孔門弟子,非子夏莫屬

以史書通例來算,此時子夏

63歲,魏文侯28歲,魏文侯拜子夏為師,

在時間上並無矛盾

。我們甚至不能排除魏文侯在獨立行政前即已拜子夏為師,因為魏文侯的弟弟魏成子也同樣是子夏的弟子。

《史記》《漢書》的記載並無問題,洪氏之說不可信從。

魏文侯獨立行政後,他不僅尊子夏為師,支援子夏在魏西河招生授徒,重用子夏弟子田子方、段幹木,表明了其尊重儒學的鮮明立場,而且在魏國提倡儒學教育,推廣孝道,踐行儒家治國理念,受到了各諸侯國的讚譽,成為戰國初年以儒學治國的代表人物。

應該承認,孔子所創立的儒家學說,在

孔子生活的春秋末年並沒有受到諸侯們的歡迎。

孔子周遊列國,宣傳和推廣其學說,沒有一個諸侯國君接受他的思想學說,僅有齊景公向他問政並有意任用他,因遭到晏嬰等齊國大臣反對而作罷。

而戰國初年的

魏文侯不僅是第一個拜孔子弟子為師並推行儒學教育的諸侯國君

,也是第一個踐行儒學思想併為儒學經典作傳的諸侯國君。

戰國初年,能夠繼承孔子“樂教”思想孔門弟子,非子夏莫屬

《史記·魏世家》載:

“文侯受子夏經藝,客段幹木,過其閭,未嘗不軾也。秦嘗欲伐魏,或曰:‘魏君賢人是禮,國人稱仁,上下和合,未可圖也。’文侯由此得譽於諸侯。任西門豹守鄴,而河內稱治。”

由此可知,魏文侯拜子夏為師,不是為了裝點門面,而是要按照儒學思想治理國家,而他的禮賢下士,也為

他獲得了仁君的美名。

在師禮子夏的過程中,他也認真鑽研儒家經典,宣揚儒家學說。

在孔子弟子中,

子夏是傳經之儒,儒家經典的傳授大多與他有關

,我們在前面已作簡要說明,詳細說明可參見拙作《遊夏文學發微》,此不贅述。而魏文侯拜子夏為師,不僅是向他諮詢國政,而且切切實實地向他學習儒學經典,自己也竭力傳播儒家學說,這有他所撰《孝經傳》為證。

清人朱彝尊《孔子門人考》說

:“文侯受經藝於子夏,撰有《孝經傳》。蔡邕《明堂論》引其文曰:‘大學者,中學明堂之位也。’又賈思勰《齊民要術·耕田篇》引其文曰:‘民春以力耕,夏以鏹耘,秋以收斂。’當是《孝經》‘用天之道分地之利’注也。”

戰國初年,能夠繼承孔子“樂教”思想孔門弟子,非子夏莫屬

魏文侯撰《孝經傳》是否得到了子夏的指導,我們不能確定,但

“《詩》《書》《禮》《樂》,定自孔子;發明章句,始於子夏。其後諸家分析,各有異說”,子夏對儒家經典的解說(“發明章句”)是在魏國進行的,魏文侯受子夏影響而撰《孝經傳》,解說《孝經》,

宣揚孝道,則是可以肯定的。

這表明了魏文侯不僅對儒家學說十分服膺,而且

參與了對儒家學說的宣傳推廣

,其以儒學治國的理念也昭然若揭。

子夏的

“樂教”是自覺地為社會政治服務的,其思想雖然來源於孔子,但其針對的教育物件是戰國初年魏國的國君,無疑會對魏國的思想文化和國家治理產生積極影響,從而有效地宣傳孔子的思想學說和教育理念,

為儒學在社會上的傳播發揮積極作用。

戰國初年,能夠繼承孔子“樂教”思想孔門弟子,非子夏莫屬

結語

就儒家

“樂教”而言,我們可以說,子夏在魏國創造性地繼承發展了孔子的“樂教”理論和實踐,

這是孔子的其他弟子所望塵莫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