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學

深度揭秘!《眾神之地》總導演講述幕後拍攝驚險故事……

作者:由 新華社客戶端 發表于 文學日期:2022-12-11

你來了你又來了你怎麼又來了圖片

01:06

《眾神之地》宣傳片

紀錄片《眾神之地》2022年7月在B站平臺(嗶哩嗶哩)上線以來,被眾多網友封為“年度最佳國產自然紀錄片”,本片拍攝前後歷經4年,最後製作出四期,分別講述了青藏無人區的野犛牛、中華白海豚、野生東北虎和雲南野生亞洲象家族的故事,豆瓣9。3的高評分更彰顯出這部紀錄片的精彩。

《眾神之地》幕後製作團隊更可以稱得上“豪華”——總導演曾海若,曾擔任感動千萬人的藏地紀錄片《第三極》的總導演和《極地》的監製;而總製片人胡小鹿更是與他合作搭檔了近20年,兩人一同創作出這些高品質作品;攝製組記錄下多個震撼人心的場面和張力十足的情節,所以攝像團隊被很多網友戲稱為真正的“眾神”;本片配樂更是享譽全球的日本樂隊神思者 S.E.N.S.,他們曾創作出氣勢磅礴的《故宮三部曲》,打動了很多聽者。

我們本次邀請了《眾神之地》的總導演曾海若進行深度專訪,

讓他為我們揭秘這部被許多觀眾稱讚的國產紀錄片,不為人知的幕後創作故事……

深度揭秘!《眾神之地》總導演講述幕後拍攝驚險故事……

拍攝結束後,曾海若凝視野犛牛巖畫不願離開

對話曾海若

《眾神之地》四期的主角都是動物,拍攝動物時不可控、危險的因素很多,在策劃初期,您是如何下決心來做這樣一個紀錄片的?

曾海若:

首先最重要的是,我們特別有感於它們身上的美感,這種美感飽含力量,也帶有和諧。當我第一次在大海中看見跳躍起來的粉色海豚時,第一次在熱帶雨林邊緣看見野生大象時,在高原上看見野犛牛時,我會覺得他們和那個環境有一種特別和諧,特別“對”的感覺,由於它們的存在,這片地方好像有了著落似的。所以後來我在解說詞裡寫到——

“他們是這塊土地的點睛之筆”

。另外,它們確實都曾是中國人精神世界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它們也曾是傳說,而這些傳說竟然還活著。你在動物園看到它們是一回事兒,但在它們自己的領地看到它們是另一回事兒,這些活著的“傳說”從之前很遙遠的時間走到了現在,它們是代表著自然意志的神奇動物,如此之美,但在今天面臨著種種的困境,

這些困境本身或者說它們要突破困境的願望,就是我下決心想拍《眾神之地》的原因。

深度揭秘!《眾神之地》總導演講述幕後拍攝驚險故事……

深度揭秘!《眾神之地》總導演講述幕後拍攝驚險故事……

深度揭秘!《眾神之地》總導演講述幕後拍攝驚險故事……

深度揭秘!《眾神之地》總導演講述幕後拍攝驚險故事……

請您結合片中具體鏡頭講述,拍攝《眾神之地》時使用的主要攝影器材是什麼?是否用到了一些特殊裝置?

曾海若:

我們使用的主要裝置是RED GEMINI雙子星電影機和RED EPIC

,用到的鏡頭較多,主要包括Canon佳能的50-1000mm,另外還用到了一些鏡頭組包括安琴、蔡司、還有老蛙特種微距鏡頭,航拍用的是大疆無人機。拍攝四種動物使用的裝置分別來講的話,首先,拍攝野犛牛時沒有什麼技術改裝,主要是花時間跟拍,拍攝時主調性以Red為主,但同時也選用了一些更輕量級的小機器去拍,包括索尼的FS7和A7S,就是為了跟蹤拍攝更方便。拍攝亞洲象的主要機位是Red和更便於在叢林中移動拍攝的Canon佳能C500Mark II,除了大量航拍之外,還是靠佳能的50-1000mm鏡頭去調畫面,遠遠拍攝。拍攝白海豚時,比較費力,我們嘗試使用了不少機型,包括水下工業攝像機進行水下拍攝,但最終都失敗了。最後我們在快艇上改裝了一個搖臂,同時搭配穩定器,用Red為主來拍攝。然後有一部分是水下置景拍攝,像寄居蟹的故事片段,其他大多數畫面基本是靠長焦調。東北虎的拍攝主要依靠了國產的紅外觸發相機。

深度揭秘!《眾神之地》總導演講述幕後拍攝驚險故事……

“白海豚”攝製組,在廣東江門出海不久便遭遇颱風

深度揭秘!《眾神之地》總導演講述幕後拍攝驚險故事……

攝製組在平靜的海面上尋找白海豚

深度揭秘!《眾神之地》總導演講述幕後拍攝驚險故事……

“野犛牛”攝製組,攝影師拍到理想畫面後的神情

您和攝製組在拍攝野犛牛、東北虎這些兇猛的野生動物時,遇到了哪些困難,又是如何解決的?

曾海若:

按道理來說,拍攝東北虎應該是最危險的,但事實上,10多個人剛進入森林,東北虎哪怕在10公里外,它也能知道你來了,會遠遠躲開不讓你看見它。所以其實拍攝東北虎並不危險,而是它太敏銳了,不太容易拍到。其實森林裡面比較危險的往往是野豬,熊之類的,幸運的是我們並沒有碰到。

真正危險的是拍攝野犛牛和亞洲象,尤其拍攝發情期的野犛牛是非常危險的,所以

我們希望製造一種“習慣”

——就是我們每天都會在某一個地方出現,慢慢蹲守,讓野犛牛熟悉攝製組,讓它知道你的意圖。然後我們會跟它設定邊界,不會靠它太近,同時我們也會始終保持警惕。所以待了一段時間之後,攝製組逐漸和野犛牛有一定默契了,才能更好地拍攝。野犛牛一般不會攻擊人,但還是發生過幾次很危險的狀態,就是攝影師或許沒掌握好安全距離,野犛牛就衝過來頂人,然後攝影師跑走、摔傷等等這種事情還是發生過。但攝製組基本每次拍攝都會提前留有後路,知道被襲擊時該怎麼跑。

深度揭秘!《眾神之地》總導演講述幕後拍攝驚險故事……

拍攝亞洲象也是如此,它們其實是非常危險的動物,森林裡面有大量的遮擋物,你可能上一秒還看不見它,等你轉個身,它突然就出現在你眼前了,像這種跟大象狹路相逢的事情,發生了好幾次,所以攝製組每次都是一路狂奔逃跑。

其實拍攝野生動物,尤其這種猛獸,不是要偷著拍攝,這種情況其實很少,大多數情況下是要跟它們建立連線。

就是你要按照它們的節奏來,它不緊不慢,你也要不緊不慢,然後慢慢跟著,保持距離。這種時候最重要的還是雙方的一種“習慣化”,你不能說拍幾天就走了,你要在那裡待夠了時間,花很長時間跟它們達成一種生活節奏上的共處狀態,才可能拍到想拍攝的東西。

結合這次《眾神之地》製作經驗,您覺得拍攝自然動物類紀錄片時,攝影師需要具備哪些能力?

曾海若:

《眾神之地》的大多數導演確實都是第一次拍攝這類紀錄片,但多數攝影師都是國內很成熟的動物攝影師,比如孫少光,他們都曾幫BBC、探索頻道Discovery拍攝過內容。

我接觸的這些野生動物攝影師,首先業務能力很強,他們不只會拍攝動物,其他內容也都會拍。

他們還會去學習國外一些先進的攝影技術,提高自己使用各種裝置的靈巧度。因為有時在野外拍攝時,攝製組沒有辦法帶很多鏡頭去一些地方,這時如果只有一個鏡頭,那怎麼把畫面拍好,這些都是對攝影師業務能力的要求。

另外,如果你不熱愛這個職業,我覺得拍攝幾乎是沒辦法進行的。

因為野外生活條件很差,但我感覺這些攝影師在野外都很快樂,感覺一到野外就“活”了,他們喜歡大自然,我覺得這種心態特別重要。

並且,吃苦的精神也是必需的。

為了輕便,攝影師有時要獨自一人拍攝,比如追蹤一群野犛牛,你騎著摩托車就得趕緊去,很難去等特別多人、大規模的攝製組去跟拍,導演一般都跟在後頭,攝影師永遠都衝在最前面。

但最重要的,攝影師要對於動物本身有深刻的認知。

在拍動物時,相比導演,攝影師其實更具有決定性的作用,在哪拍、什麼時候去、等多久、機位架在哪兒,這些事情都要基於對動物習性的認知才能決定。因為不管你有再好的裝置,如果你不知道它什麼時候出現,不知道它某個行為是什麼意思,你就無法對動物的下一步行為有預判,沒有辦法去拍攝,或者說你拍的可能僅僅是表面現象。

04:54

辛苦、搞笑又心酸!“亞洲象”攝製組幕後花絮(第三集《尋找故土》亞洲象篇)

在拍攝中華白海豚時,攝製組是如何長期追蹤同一個主人公的?或者拍攝這種水下生物,怎樣才能拍出一個較完整的故事?

曾海若:

我們最初設想的是能拍攝一個出生沒多久的深灰色小海豚,然後一直跟住它,拍攝它跟著母親學習捕魚,慢慢成長,最終在片中呈現出它從灰色到白色,身上色彩褪去的過程。但實際上跟拍海中生物特別難,我們沒有高階的裝置可以依賴先進的聲納系統去找同一只海豚,攝製組只能純靠肉眼來找,識別不同的白海豚又很困難,而且它們的活動區域較大,經常就找不著了。另外,我們每天要租船,但一開始拍到的鏡頭幾乎天天都差不多,所以成本很高,拍著拍著白海豚,我們甚至都準備要放棄了,但還是不甘心。“白海豚”這期的分集導演楊翌舒就一直在當地待著,跟漁民交流,當時大家等得都已經絕望的時候,她等到了兩次白海豚救助。救助白海豚“老白”就發生了幾個小時,都來不及調攝影裝置,但因為導演在附近,她迅速去了救助現場,最後直接用手機拍的。後來另外一次白海豚救助時間長,我們緊急調了攝影師過去才拍到了更充分的畫面。

所以,拍攝動物要說難,也沒有那麼難,就是吃苦和耐心,然後再加上一些運氣。

04:05

珍貴場面!中華白海豚救助現場(第二集《粉紅色的回憶》片段)

拍攝紀錄片,經常會遇到前期策劃和實際拍攝完全不同的情況,也會遇到很多未知,您是如何面對這些的?

曾海若:

這基本上是一個定律,前期策劃和拍攝情況不一樣,這是肯定的,一定不一樣。但是,我還是特別強調前期的策劃,對未來設想的劇本寫得越詳細,拍攝時就會越有幫助,你就越能去應對和迎接變化。我們拍攝前會有一個很詳細的調研報告,對於人物、動物、自然環境、風俗、季節等等這些都有非常詳細的回答,這就相當於一份操作手冊。你要去迎接變化,對任何的未知都要感到興奮,然後發生了預料之外的事之後怎麼辦?當天晚上就要立刻著手修改原來的劇本,不是說只把新發生的內容記下來,而是把新的內容在故事中起的作用,以及它未來可能的走向寫進去。

但這個所謂的劇本,絕不是為了拍攝時按照這個劇情去拍,它的作用是對已發生的事情進行解讀,再對未發生的事情進行預測。

這個預測非常重要,這可以讓你要知道下一步到底要拍什麼。

比如拍亞洲象時,我經常跟分集導演沈世平交流,都是對亞洲象已經發生的行為重新分析,再基於這些分析決定未來拍攝方向。比如說老大也就是國王的行為,它到底要幹什麼,它到底要去哪兒等等,我們探討了很長時間,這些對後面的拍攝都特別有意義。因為在同一時間,大象女王“武則天”出現了,國王在另一處也出現了,但攝製組分身乏力的時候應該去拍誰,基於之前的分析,我們就能知道要優先拍攝國王。所以對於拍攝中的未知,我們都是永遠充滿好奇,但同時也要不斷對新發生的事情進行重新規劃,不斷調整劇本。

深度揭秘!《眾神之地》總導演講述幕後拍攝驚險故事……

大象爸爸在教兒子如何運用自己的力量

深度揭秘!《眾神之地》總導演講述幕後拍攝驚險故事……

“國王”帶“王子”返回象群,要奪回家族領導權

後期剪輯《眾神之地》四期內容時,面對海量素材,您遇到了哪些困難?又是如何一步步來結構故事的?

曾海若:

後期製作確實是一個特別漫長的階段,我們拍攝一半時就進入後期了,前後有一年多時間。拍攝的素材量很大,尤其是野犛牛和亞洲象。我們面臨的最大問題是到底要講一個什麼樣的故事?雖然拍攝前就有很多設定,但拍攝後這些設定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比如第一期《荒野上的輪迴》中野犛牛“崑崙”的出現,《粉紅色的回憶》中海豚老白的救助故事,還有《尋找故土》中亞洲象家族的故事,我們也沒有想到最後拍出了一個類似王子復仇記的故事,而且是一個失敗的復仇記故事。另外,我們也拍攝了很多別的內容,比如人和大象的故事,但在後期剪輯時我們做了非常多的減法,只集中保留了故事性的內容,然後把枝節性、背景性、交代性的東西進行了縮減,讓整個敘事更像一個故事而不是一個專題片,或知識類的紀錄片。剪輯時,我們強調故事性的塑造,塑造了一個又一個的動物主角。

但這些仍不夠,片子除了要把故事講清楚之外,最重要的就是賦予這些動物以及剪輯節奏上的某種美感、神性的東西,

剪輯指導張開法在這方面起了決定性作用。因為他不是導演、攝像,不是現場拍攝的人,所以他不會因為某個鏡頭是很難拍到的而糾結要不要用,他就大刀闊斧地剪輯刪減,第一次看完他剪輯的片子我們都傻了,覺得你怎麼這個也刪掉,那個也刪掉,然後又跟他一塊兒再重新剪,最後發現有時“簡化”就會出現美感。我們在現場忽略或感受不深的東西會被放大,從而重塑了片子的美感和動物的神性。

所以我覺得後期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抓住片子的靈魂,然後適度簡化,最終將這種靈魂突顯出來。

在本片音效設計方面,您有什麼要求,又是如何實現的?

曾海若:

我們拍攝動物時很難錄到當時的聲音,因為大量畫面都是長焦調的。很多聲音是後期補錄的,還有一些是擬音。我們的錄音師並不總跟著攝影師,他永遠都在幹自己該乾的事,會到別的地方去錄各種自然的聲音,比如風聲,當地環境的聲音,野犛牛奔跑的聲音等等。這些大量錄製的現場聲作為後期製作的基礎,然後我們再去做聲音設計。我同時也在做故事片,所以直接請了故事片的聲音設計幫忙做。

其實,在做聲音設計時並不是簡單地把動物的聲音貼上就行了,我們首先要想清楚這個片子的主題是什麼才能進行設計。

因為現場聲很嘈雜,應該去除哪些聲音,保留哪些聲音,突出哪些聲音都需要認真思考和設計。比如在《山神歸來》中,有的畫面只是森林空鏡頭,但我們也配上了老虎的吼叫,進行虛實結合,來強調故事主題。

《眾神之地》的配樂是著名樂隊S.E.N.S.神思者,請您結合片中具體片段,來說明本片如何進行音樂設計的?

曾海若:

S。E。N。S。神思者是我們合作多年的原創音樂作曲團隊,他們能力非常強,其實不需要我們過多地去指導,他們做的音樂永遠都比我們貼的那些參考音樂要好。神思者非常敬業,他們不會做了一個主題曲之後大量變奏,而是根據具體的段落重新創作音樂,所以你會看到整個片子,音樂的數量很大,而且每一集都不太一樣。神思者成員之一勝木由佳里說,他們會把自己想成不同的動物,在不同的環境下去感受動物的內心。比如說白海豚《粉紅色的回憶》這期的配樂,神思者使用了很多人聲,但是當海豚要一躍而起的時候,人聲會停止,海豚的聲音會響起,他們會把最好的表現力留給海豚本身。所以最難能可貴的是神思者真的會用心體會動物的想法,這或許是很多觀眾看完這個紀錄片之後,會覺得很感動的原因之一,因為音樂是很真誠的。

所以我真的認為音樂在《眾神之地》中最終起的作用,不僅僅是把氣氛烘托出來了,更共情了動物的感受。

S。E。N。S。神思者又創一曲催淚BGM(第四集《山神歸來》片段)

結合個人經歷,講述下您是如何看待紀錄片行業的?

曾海若:

我感覺現在國內的紀錄片行業比之前更好些了,現在我們可以透過網路明確知道紀錄片受眾大概是誰,他們會直接發言、評論給你。比如《眾神之地》的播出反響讓我感覺,紀錄片受眾非常廣,從年輕人到老人都有願意看的,這對紀錄片發展是有利的。另外,國內的紀錄片型別也更豐富了。然而,我始終覺得國內紀錄片還沒有形成一個完整的市場,就是比如我自己想做一個片子,我希望只要我做得足夠好,就能賣出去,並透過版權等收入來覆蓋成本、不用靠其他兼職的工作來維持生計等,但現在的紀錄片行業其實還是主要以某個平臺為製作方、出品方。另外,我認為製作紀錄片時,

我們不能簡單把國外成熟的紀錄片型別照搬過來,應該有自己的審美,有屬於中國自己講故事的方式和題材

,所以《眾神之地》也算是一個探索,就是儘可能地融入中國式的思維和文化。因為國外會將紀錄片型別化,界限分得比較清晰,但我覺得中國自古以來不喜歡將事物分得那麼明晰,而是喜歡更具有美學基礎的一個包容性更強的東西。雖然這或許只是紀錄片發展過程中的現象,也許最終國內紀錄片一樣要型別化,但在這個過程中,我們需要拋開標籤化的東西,多做一些融合性的紀錄片。

深度揭秘!《眾神之地》總導演講述幕後拍攝驚險故事……

“白海豚”攝製組

深度揭秘!《眾神之地》總導演講述幕後拍攝驚險故事……

“野犛牛”攝製組

您認為成為一名優秀的紀錄片導演,需要具備哪些素質?

曾海若:

我一直覺得對紀錄片導演來說,首先得具備學習能力。

因為我們每做一個片子都要對拍攝的領域深入瞭解,把自己當半個專家,而只有學習才能獲得這種跨學科的知識和技能。

第二,導演需要借鑑各種藝術門類,全方位提升視聽語言方面的能力。

比如借鑑電影的敘事方式,小說的塑造人物方式,人類學對於人類的研究方式等等。

第三,我覺得紀錄片導演要有耐心,學會等待。

雖然有時導演需要加班加點,熬夜剪輯片子,但我覺得其他時間不能過於忙碌、急躁了。

“時間”對於紀錄片來說很重要,如果你足夠有耐心,慢下來,會有很多新的發現。

圖片 & 影片提供:《眾神之地》製作團隊

口述整理:馮景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