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學

投筆從戎者多,而棄武從文者少—徐庶:蜀漢最具遊俠氣的初代軍師

作者:由 尼子十旗與科穆寧 發表于 文學日期:2022-12-19

背城邑多者什麼意思

實話實說,當年看老版《三國演義》的時候,其實對徐庶印象並不很深,一方面他出場的時間很短,令一方面他儘管他不失為一位優秀的軍師,但難免被“神機妙算”的大男主諸葛亮所掩蓋。

但《三國殺》裡徐庶的一句臺詞卻著實驚豔

———:

“俠客可救數人,謀臣可救天下蒼生。佐王論道,匡扶社稷。”

【潛心】

誠然,我們聽到的關於文武之道的故事,更多是像班超“投筆從戎”或是虞允文“書生點兵”這樣由文入武的方向,以彰顯他們捨身報國的高尚情懷。相比之下,走棄武從文路線的確實是少之又少。

投筆從戎者多,而棄武從文者少—徐庶:蜀漢最具遊俠氣的初代軍師

我最喜歡的徐庶形象【來源於《率土之濱》】

從遊俠少年到青青子衿

那時的徐庶還是一遊俠少年的形象,貧寒的出身並沒有阻礙他追求輕劍快馬的快意恩仇。 或許只是萍水相逢的路見不平,或許是江湖俠氣的仗義執劍,劍術大成的年輕的徐庶,面塗白粉又披頭散髮地替人報了仇,血濺五步的同時徐庶也踏上了流亡之路。可惜徐庶運氣不佳,很快便被吏官五花大綁拿下,官吏們對他嚴刑拷打,可一身傲骨的徐庶愣是一言不發,連姓甚名誰都不吐露半字。被激怒的官吏憤怒地將徐庶綁在馬車上游街,並敲鑼打鼓地公開宣佈要“車裂”徐庶,但不僅無人出賣他,反而有一群江湖朋友仗義地拔刀劫囚解救了徐庶。徐庶打心底感激他們,可他心裡除了感激之外,還泛起了另一股驚濤駭浪——“曾經想仗劍走江湖,結果一次就差點兒被車裂,如之奈何又談什麼行劍明志,澄清世間混濁呢?”,於是,徐庶在那一年帶著遺憾卻堅定地放下了昔日的刀戈劍戟,轉而換上了書生文士們的疏巾單衣,四處求學問道。

“庶先名福,本單家子,少好任俠擊劍。中平末,嘗為人報仇,白堊突面,被髮而走,為吏所得,問其姓字,閉口不言。吏乃於車上立柱維磔之,擊鼓以令於市鄽,莫敢識者,而其黨伍共篡解之,得脫。於是感激,棄其刀戟,更疏巾單衣,折節學問……”

——《魏略》

但徐庶的求學之路並不順利,他曾經的身份,如果說好聽些是野外遊俠,但在很多人眼裡那簡直就是愛打架還鬧出人命的不良少年,況且他的出身還非常低微,因此在那個頗重門第品質的學堂裡,徐庶遭到了同學們的孤立排斥,但徐庶竟一改當年動不動就刀劍亂舞的暴脾氣,反而在日常相處中對大家愈發地謙卑恭敬,行為舉止非常得體,還經常早起一個人在學舍裡大掃除,在學習上又孜孜不倦刻苦鑽研,終於在經義文理上做到了從入門到精通。“閃閃發光”的徐庶終於得到了一部分同學的認可,其中一名叫石韜的同窗和他關係尤為親善,兩人晝則談經論道,夜則同席而臥,情誼不可謂不深厚。

“……始詣精舍,諸生聞其前作賊,不肯與共止。福乃卑躬早起,常獨掃除,動靜先意,聽習經業,義理精熟。遂與同郡石韜相親愛。”

與劉備相遇相知

就在徐庶和石韜埋頭於學館院舍之時,外面的世界卻在變得更加動盪混亂。終於有一天,中原雖大,卻再放不下徐庶的詩書草蓆。這這樣,徐庶和好友石韜一起南下到當時的“安樂之地”荊州。或許是因為都懷著“匡扶之志”,徐庶並獲得了部分匯聚在荊州計程車族團體的認可,其中諸葛亮與徐庶、石韜特別要好。

“初平中,中州兵起,乃與韜南客荊州,到,又與諸葛亮特相善。”

———《三國志·諸葛亮傳》

投筆從戎者多,而棄武從文者少—徐庶:蜀漢最具遊俠氣的初代軍師

《三國演義》裡的徐庶

不過與諸葛亮等人一樣,徐庶和石韜並沒有選擇加入那“安樂之地”的主人劉表,而選擇在野于山林,半隱退半觀望。或許如《三國演義》裡徐庶對劉表的評價“善善而不能用,惡惡而不能去”,大意便是劉表樂於親近賢能的人卻不能對他們委以重任,厭惡不善之人卻無力將他們去除。這條評價是較為客觀的,但究其原因,有劉表性格上不強硬的緣故,但更深層的問題似乎在劉景升早年單騎入荊時便埋下死結,毫無根基的劉表能大治荊州,早期所依仗的是當地豪族的鼎力相助,後期被掣肘的亦是前者的尾大不掉,無可奈何呀。

士族們那看似清閒淡泊的等待裡大概也是夾雜著許多焦急的吧,畢竟,哪個“腹有良策,胸懷宇宙”之人不想得遇明主,早日實現抱負呢?

終於,201年,一個叫劉備的人闖入徐庶的視線,那人於漢祚將終之際豎起“宗室皇叔”的旗幟而起義軍反抗“架空天子”的曹操,無奈勝多敗傷,如今更是被後者一路追亡逐北,也逃入了荊州地界………

雖然對方最初還是以敗軍之將的模樣,破損的兵器、殘缺的鎧甲和受傷的戰馬,可徐庶卻透過那人堅毅的神情和待人接物中看到了他“不屈不撓”和“弘毅寬厚”的可貴品質,這使得徐庶產生了進一步與其接觸的興趣。

《三國演義》裡兩人的初遇頗具浪漫主義色彩,徐庶在路邊高歌曰“天地反覆兮,火欲殂。大廈將崩兮,一木難扶。山谷有賢兮,欲投明主;明主求賢兮,卻不知吾。”,被高亢歌聲吸引的劉備駐馬停留,並邀請對方與自己一齊回營交流一番,於是又是熟悉的兩人相談甚歡相見恨晚,劉備感慨著“恨不能早遇先生”,然後將徐庶奉為軍師。

《三國志》則對這段相遇寫得極簡,“時先主屯新野。徐庶見先主,先主器之……”,但我想氣質相合的人才有更大機率會互相吸引,無論是“棄武從文”的徐庶,還是“屢屢碰壁”的劉備,他們身上似乎都仍帶著年少時那種“飛鷹走馬,結交四方,仗劍而行”的任俠之氣,這或許亦是兩人能夠交心的重要原因吧。

不過在《三國志》裡,徐庶似乎在劉備集團的“希望之戰”——新野阻擊戰中似乎沒有發揮像演義中這樣的主導作用。

“(曹操)使拒夏侯惇、于禁等於博望。久之,先主設伏兵,一旦自燒屯偽遁,惇等追之,為伏兵所破。”——《三國志先主傳》

但想比很多謀士,徐庶身上多江湖仗義而少文人相輕,他有個經常在清晨“抱膝長嘯”的怪同學諸葛亮,那諸葛同學成績很好但頗有些狂傲,據說他曾未卜先知般自信地對徐庶、石韜、孟建說:“哥幾個呀,我看人很準的,你們幾個人以後會混得不錯,大概能幹到郡守、刺史吧”,不明覺厲的三人自然反問道“那你呢?”,不想諸葛同學就笑笑,場面一度很尷尬,說實話,這種行為是有點氣人的,就好比是學校裡常年全校第一的人跟你說,“他看了一下你的草稿,你大概能考七、八十分”,然後你下意識反問他給自己估多少分,然後他呵呵一笑揚長而去。

但徐庶沒有因此對諸葛同學心生嫌隙,他還是毫不吝嗇地向劉備誇讚並推薦了自己那個怪同學諸葛亮,由此促成了臥龍出世。

……(徐庶)謂先主曰:“諸葛孔明者,臥龍也,將軍豈願見之乎?”先主曰:“君與俱來。”庶曰:“此人可就見,不可屈致也。將軍宜枉駕顧之。”由是先主遂詣亮,凡三往,乃見。《三國志》

但徐庶未能像諸葛同學那樣成為劉備集團的元老。劉備集團再次被巔峰狀態的曹操暴打,不得不再次退往更南方,期間徐庶的母親落入曹軍之手,徐庶面臨著“忠與孝”的抉擇。

———先主率其南行,亮與徐庶並從,為曹公所追破,獲庶母。

最終,他選擇了以孝為先,便向劉備辭行去曹操集團贍養老母。臨別之際,徐庶指著自己的胸口,感念地說道:

“本欲與將軍共圖王霸之業者,以此方寸之地也。今已失老母,方寸亂矣,無益於事,請從此別。”

我覺得徐庶的這段話很真性情,而且他懂劉備所追求的是“王霸之業”,故而也沒有說什麼復興漢室之類的冠冕堂皇之語,說罷,徐庶轉身跨馬,只留下一個背影,消失於落日餘暉裡,也消失在歷史的記載裡。

投筆從戎者多,而棄武從文者少—徐庶:蜀漢最具遊俠氣的初代軍師

再回首那個少年已不見蹤影

徐庶最後一次登場是在他那位諸葛老同學的感慨裡,彼時諸葛同學已經是執掌軍政大權的蜀漢一號人物了,這一年他再次出川北伐,偶然間從探子傳回的情報裡得知徐庶在曹魏歷史任右中郎將、御史中丞,而石韜官至郡守、典農校尉。他鄉聞故人的諸葛同學如是說道:“難道曹魏的人才當真是如此燦若星辰嗎,連徐庶和石韜這樣的人才都得不到重用?”

從這話裡,似乎有丞相對蜀漢人才凋零的哀傷,卻彷彿也有對當年同窗故人的追憶和懷念,年輕時鋒芒畢露,老來卻容易為舊人舊事所打動……

但那個遊俠少年的故事也在不久後在默默中徹底落幕………

———“”逮大和中,諸葛亮出隴右,聞元直、廣元仕財如此,嘆曰:「魏殊多士邪!何彼二人不見用乎?」庶後數年病卒,有碑在彭城,今猶存焉。———《魏略》